搜索
 

乡歌里的民间记忆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5-10-09 00:00:00

日前,我市民俗专家潘一钢编著的《温州老歌谣》一书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流传于温州域内的民间歌谣共248首,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图书出版策划中心策划统筹、温州市档案局出品的“老温州”系列丛书之一。

该系列丛书自2013年底首发,被列入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项目,已出版有温州《老新闻》《老副刊》《老广告》《老剧本》《老版画》。

千百年的瓯歌传唱

“温州是个出歌谣的地方。”57岁的潘一钢告诉记者,自古以来,温州乡民就能歌善舞。唐代诗人顾况在其《永嘉社日赛神》一诗中,对温州人的善歌,就有过生动的记述:“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酬神其间,颂咏之声不绝,夷歌更是弥漫四处。夷歌,即指乡野的民歌,可见在唐时,瓯江两岸的乡歌俚曲已十分盛行。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在《水心即事》一诗中,也有相关描述:“听唱三更罗里论,白旁单桨水心村。”夜半三更时,诗人在其住所处,还能隐约听到一人唱、众人和的民歌。诗句中的“罗里”一词,是温州歌谣中常用的衬词,具有和声的色彩。后来,明朝永嘉人姜准在《岐海琐谈》中写下乡人元宵盛况,曰:“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古人这些零星的记述,足见民间歌谣在温州的广泛传唱。

“流传于温州域内的歌谣,有专家称之为瓯歌。” 潘一钢说,瓯歌的创作者是乡域的民间百姓,瓯歌是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口头创作的遗产,弥足珍贵。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歌俚曲,或赞美歌颂美好的事物,讽刺鞭挞丑陋现象,或阐述一个道理,总结人生经验等,也许没有文人墨客的所谓“雅”,但这些平凡易懂的字句,不粉饰、不做作、直来直去,可谓真情实话。

在潘一钢看来,瓯歌的特色,首先在于它独特的语言。瓯语虽属吴语的派系,但与吴语又有很大的区别,在词汇、语法,尤其语音上,皆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特色,演唱起来不但押韵,而且生动、活泼,地方色彩浓郁。其次是民歌的范围广,种类多,内容丰富。山川地理、百业百工、乡风习俗等,皆可成歌,世代为人们所传唱。这些歌谣不仅充满了生活情趣,也充满了智慧,给人以一种温馨难忘的记忆。

多彩多韵的瓯越歌谣

瓯歌形式多样,潘一钢根据歌曲内容,将收录的248首分为引歌、撞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儿歌七类。引歌中有《我有山歌大海多》《莫让山歌独中藏》等13首,唱的是山歌的好处和特色,如“不唱山歌冷淡淡,唱起山歌心底宽”,“要唱山歌好声音,要吃喜酒盏盏斟。”

撞歌也称对歌、山歌或盘歌。这类歌的演唱,多为即兴之作,场地多择两山之间,或隔溪相望处,对歌的内容上天入地,包罗万象,一般采用问答式,通过盘问,层层推进。撞歌时,为壮大气势,由各自的人马来和声,如“罗罗来”、“呵喳”、“沙沙来”等,展现的是一道亮丽的景观。

情歌的曲调欢快优美,歌词诙谐风趣,描述了男女间的爱慕之情,如“一把扇子两厢红,送给妹妹赶蚊虫。妹妹莫嫌哥哥穷,一副相思在扇中。”

劳动歌也叫劝事歌,鼓励做人勤劳,勤奋致富。它的文字质朴,旋律活泼,涉及多种行业,如采茶、烧矾、捕鱼和伐木等。这类歌谣节奏整齐,有解除疲劳、调剂情绪的作用。

生活歌则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为主,内容大多为对苦难的发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苦力谣》《童养媳叹》等。

仪式歌是民间举行的各种仪式礼俗活动中唱的歌谣。它依附于一定祀典、礼仪和习俗,并随着这些祀典、礼仪和习俗的变革而发生变化。有的祀典、礼仪和习俗虽已消失,但歌谣却仍独立存在。这种歌谣,为研究民俗的演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儿歌也称童谣,是为孩子们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温州童谣起源于明清时代,来自民间,它用朗朗上口的词句,讲述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寓教于乐,趣味盎然,更是温州方言文化教育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需要传承和弘扬

编著此书,潘一钢集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他说接下这个任务是本职工作,也是兴趣使然。《温州老歌谣》选取的大部分作品,来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历时四年的全国性民间文学大普查中温州各地搜集到的民间歌谣。潘一钢认为,如果没有那次史无前例的大普查,今天就不可能拥有如此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二十多岁的他和许多民间文艺工作者、文化员一起,深入到乡村、街道、渔岛等处了解线索,寻找能唱歌谣的人。那时普查没有一分钱报酬,也没有补贴,大家不讲名利,都在忘我劳动。记得一次去泰顺,坐车长达8小时,但下车后稍作休息,就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往村落。苍南文化站一对夫妇,在新婚第三天后就背起行囊,到各自负责的点上去挨家挨户地采录歌谣。知名民间艺术家邱国鹰、已故的郁宗鉴、吴孟前、杨秉正、杨奔、沈国鋆等老文艺家也到各地举办民间文学讲座,传授搜集、整理经验,为发展温州民间文艺工作作出贡献。

书中也有小部分作品来源于温州民间个人的抄本及民国初年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的《歌谣》等书刊。儿歌部分,除了选自温州各地的儿歌资料本外,则有不少是选自乡人潘穷明编撰的《永嘉童谣集》(1930年永嘉商务印书馆)等书。此外,书中对个别难懂的语句,作了注释。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唱这些歌谣了。”潘一钢希望,借助《温州老歌谣》的出版,能唤起更多人去重视和弘扬、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温州的年轻人能把本土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温籍作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