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州地区曾带头制度创新 今天还应力争上游”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5-10-10 00:00:00

视温州为自己终生课题的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于昨天上午6点20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102岁。作为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被喻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杜老,为温州鼓劲的“温州地区曾带头制度创新,今天还应力争上游”话语仍依稀在耳。

杜润生,原名杜德,中国经济学家、资深农村问题专家。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立了“包产到户”的合法性,结束了对“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杜润生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

95岁高龄接受本报专访

寄语温州要力争上游

杜润生对温州和温州经济,有着很深的情结。

在八十年代后期,在对“温州模式”出现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议时,杜润生总是明确而坚定地说:温州的路子是对的,并鼓励支持我们要把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坚持下去。

正是基于此,2008年2月下旬,本报组织“敢为天下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时,在原市委副秘书长宋文光的牵线搭桥下,在北京西四砖塔胡同的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里,记者曾对杜老做过一次独家采访,平易近人的杜老还为本报亲笔题词。

当时,杜老对我们这批温州客人给予了特别礼遇。在那还颇有些寒意的北京早春之晨,他8时半就来到办公室,跟随他多年的老秘书朱守银则站在门外迎候。我们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根据秘书建议准备了一个采访提纲。毕竟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听力很差,因此我们的采访是由他秘书将问题写在纸上递给他进行的。

岁月已将来温考察的细节磨洗淡忘了,但一谈起温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95岁高龄的杜老突然变得十分精神,以十分清晰的思维和有力的话语说:“温州是改革带头的地方,包产到户就是永嘉开始的,这是制度创新。”

“你们永嘉比安徽早了许多。”

“温州的‘小商品,大市场’对全国作了贡献。”

“我希望你们继续自主创新,力争上游,保持过去的先进性。”

当我们说温州人民十分感谢您,感谢您在温州最困难时的支持。想不到他伸出手,翘起小拇指说:“我是这个,我只做了这么一点点。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教育了我。”

采访后,杜老还欣然给本报题词,写下了:“温州地区曾带头制度创新,今天还应力争上游”。这份题词,杜老十分用心。由于老人的手有些许颤抖,写了一次,不行;第二次,还不行;直到第三次,在底行刚好写上2008.2.26,向我们读了一遍,这才满意地交给客人,老人清癯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视温州为自己终生课题

杜润生曾五次来温考察

原市委办主任、永嘉县委书记的王运正至今还珍藏着与杜老的合影。他曾参加过1997年杜润生来温时在雪山饭店举行的座谈会。昨天听闻杜老病逝,他表示:“杜老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对我们温州的发展帮助很大。”

视温州为自己终生课题的杜润生,曾五次来温考察调研。

杜老的温州情结源于上世纪50年代。

1956年,正当中国农村处在合作化运动高潮之际,这一年5月,永嘉农民搞包产到户。当时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的杜润生带队来温州搞调研“包产到户”,这是他第一次来温州。

杜老生前曾说:“当时我和邓子恢部长一道提倡‘包工’、‘包产’责任制。永嘉的做法和我们不谋而合,我看了后很激动、很兴奋。”包产到户试点很快收到成效。

因此当温州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别具一格的经济模式再度“春风吹又生”时,杜老又满怀热情地来到了温州。那时温州正备受姓资姓社的质疑,但他却旗帜鲜明地支持温州,支持温州的改革试验。

第二次来温州,是在1985年3月18日和20日。杜老和林业部部长杨钟、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等一行专程来到温州。他们先后视察了永嘉的桥头纽扣市场、瑞安的塘下家庭工业,乐清的北白象村镇建设、柳市的五金电器市场。看了后,杜润生称赞温州的农村商品经济搞得很活跃、很有特色。

1987年9月,国务院批准温州市为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为推动温州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杜润生出力颇多。

于2013年因病逝世的宋文光生前曾回忆过:“杜老对温州试验区的改革非常重视。全国试验区工作会议召开八次,杜老一到会都问‘温州’的同志来了没?‘请温州的同志多谈谈。’对温州特别地关照。”

退休后的杜润生,仍关注着温州、研究着温州,还来了温州三趟。

一次是在1997年10月,杜老专程来温州呆了7天,对温州城乡十多年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深感振奋。另一次是在1998年7月27日,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杜老第四次来温。在参加纪念永嘉包产到户改革42周年的座谈会上,杜老动情地说:“今天,历史出了头了,它出来作证,告诉永嘉的同志们,56年的那次行动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值得肯定的,永嘉县是我们中国包产到户的先驱者。”

最后一次来温是在2000年,87岁高龄的杜老第五次来温。当年5月23日,在雪山饭店一场学习温州、台州经验座谈会上,杜润生动情地说,温州经济确实值得研究,“温州经济,民办、民营、民有、民享。是自发的,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

记者还记得2008年在北京采访时,温州的老书记、刚从中纪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下的刘锡荣透露的一个细节:在2008年2月21日下午,刘锡荣与夫人一起拜访了杜润生。杜老与刘锡荣同志在温州和杭州曾几度会面。这次会面时,刘锡荣老书记称杜老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先驱,感谢杜老在温州最困难时候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老人则在纸上写道“我苦劳多,功劳少”。

一生光明磊落,不居功、不自恃,正是这位“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风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