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龙湾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的“主考官”,将为这座海滨城区全区联动、全民参与的文明创建之路,留下“重要批注”。这意味着,龙湾离“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又近了一步。
2007年、2011年,两个重要的节点,龙湾区相继创成省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省级文明城区,城市文明程度的加码,让这座城市会客厅更显品位与品质。
文明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年来,在创成省文明城区后,龙湾又相继创成或复核通过了中国书法之乡、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区、省级文化先进区、省级体育强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区等一大批国家级或省级荣誉区创建,文明创建工作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2012年以来,龙湾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六城联创”活动总体部署,立足区情,紧紧围绕“三生融合、幸福龙湾”的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导向,以“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创建便民”为出发点,把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作为改善区域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加快赶超发展的重要手段。
两年弹指一挥间,且看文明芬芳如何洋溢全城。
环境再造 绿色“大行其道”
龙湾,温州的东大门,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说,龙湾形象,便是对温州的第一印象。
瑶溪河潺潺流水,带动着公园内水车缓缓转动,呈现出一幅乡韵美景。如今芳草萋萋、景色宜人,很难让人想象几个月前还是污水横流的拆后空地。
“这个地块由于一直空置,周边村民为贪图便利,常在周边随意搭建棚屋。”瑶溪街道副主任王益元说,违章棚屋严重影响了村庄周边的环境卫生,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脏乱的源头,更破坏了紧邻的瑶溪河的水质。
今年4月,总投资7015万元的犁头垟公园的建成,让这片被遗弃的死角焕发了生机。家住苏川村的王阿公,经常会来公园散步,他说,每天能在自己家门口的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对身体也有很好的好处。
犁头垟的华美蜕变,只是龙湾环境再造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让龙湾饱受着生态、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压力。“牛奶河”、“黄河”……曾经屡屡见诸报刊的尴尬,让龙湾有了壮士断腕,知耻而后勇的拼劲和韧劲。治水、拆违、植绿,一项又一项,于民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蔚然成风。
以“绿满龙湾”行动为重点,龙湾区统筹推进“四边三化”整治,黄石山、茅竹林、石坦山等山地公园相继开园;水环境得益于持续的治水措施,水质明显提升;一个个昔日满被诟病的“穷山恶水”逐渐被“洗涤”干净,新建改建成滨水公园70个,滨水公园建设提前完成三年计划任务。新增绿地810多公顷,绿化造林9066.4亩,新增人均公园绿地量居全市前列。
以“三改一拆”为切入点,龙湾还超额完成旧厂房、旧住宅区改造和拆违工作、道路亮化等年度任务。以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为重点,投入3350万专项财政资金大力开展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农贸市场状况明显改善。目前,所有农贸市场均达到二星级以上文明规范市场,其中四星级2个,三星级1个。“两无三化”三年实现三连冠。
除此以外,区人才公寓一期工程、科技创新大楼主楼结顶,F地块大型主题公园、中心区农贸市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区规划展示馆、温州机场航空总部大楼等项目实现开工,也都为文明城区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徜徉其间,现代化的楼房鳞次栉比,绿意盎然的河滨公园、绿道、绿网,让生活其间的人们感受其美好。
凡人善举 亮丽的人文风景
夏煮伏茶,冬施热粥,与鹿城“红日亭”齐名的龙湾“状元亭”,业已成为城市东部闪亮的慈善新地标。这个本名“状元和谐之家”的服务站,由于地点设在状元街道,加之温州市区有个“红日亭”,所以大家更亲切地称它“状元亭”。
张宪定、梅雪良、吴南华,三位六七十岁老人是状元亭的创办人。最初,这里只有他们3人和几名附近热心的妇女帮忙,但随着救弱扶困、乐善好施的善举广为外界所知,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在道德力量的感召下,不断加入这个光荣的团队。目前,“状元亭”有义工100多名,收到的社会捐款达200多万元。
“端午包粽子,中秋发月饼。”坐在新建透着古韵的“状元亭”中,张宪定兴奋地掰着手指,一一细数几年来“状元亭”的变化。这种源于民间道德自觉,凝聚道德力量的善举,更展示了龙湾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与其他地区类似的民间自发行善点不同的是,“状元亭”还领取了全国首张施粥摊“营业执照”,探索温州民间慈善事业运行模式创新。
很多时候,文明、道德、诚信,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显得有点虚,很难扎扎实实地去巩固、去提高。为此,龙湾区创新性地设立了“一园一坛一队一基金”等宣教载体,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良好道德风尚。一园,即道德主题公园。在建成我市首个道德主题公园的基础上,再投入30余万元资金提升了状元文化公园和雁湖公园等道德主题公园。一坛,即举办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该区已连续三年举办三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该论坛结合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等内容组织开展,在全国属于首例。一队,即龙湾弘德义工服务队。该队伍是龙湾首支注册登记的义工队伍,目前在册义工260余人,不仅为两届论坛全程免费提供了所有的后勤服务,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助医、助学、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一基金,即龙湾宏德基金。该基金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筹集社会捐款达100多万,为全区道德模范、困难群众的帮扶助困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他们还组建了龙湾首支公民道德教育讲师团,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居家庭开展“道德六进”活动,免费宣讲公民道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累计开展136场。
尚德之风在龙湾大地日盛。去年,为了对道德模范等“好人”的精神鼓励和物价奖励,以及把对他们的激励、奖励机制落到实处,龙湾区还出台《温州市龙湾区“龙湾好人”关怀帮扶工作实施意见》。这一综合性的关怀帮扶做法在全省尚属首例。
文明创建 掀起全民共建热潮
省级示范文明城区,是在创成省级文明城区后又一次自我加压,是城市品质的自我提升。
为此,龙湾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 49个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务环境建设指导组、法治环境建设指导组、市场环境建设指导组等9个专项工作指导组,并坚持把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创建的重大问题纳入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文明委扩大会进行专题研究。各街道、区属各部门均建立了以“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创建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工作体系和推进制度。
对照测评体系中的政务、法治、市场等9大测评项目,印发了《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的实施意见》、《龙湾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职能任务分解表》,将指标任务逐项逐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街道,并与各部门、街道签订责任书、承诺书,实行“四定”工作制,即定目标、定任务、定进度、定奖惩,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考量一座城市文明水平,民生是关键词。自2012年以来,龙湾区持续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力度,两年累计投入财政达22.15亿元,相继开工新奥体一期工程,建设阳光中西医、永强中学扩建工程,配合推进温州城市大学、温八中、附二医龙湾分院建设,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9家,并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
文明的城市,“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题中要义。为解决困难、高龄、空巢、独居等老年人吃饭难问题,龙湾区致力打造“爱心食堂”。目前已建成爱心食堂31家,并发文以“双轨制”补助模式给爱心食堂每年2-6万元不等的运行补助,同时按规定,给予差额就餐补助。“爱心食堂”现有志愿者580余人,月就餐2万多人次,真正成为留老人、聚人气的爱心驿站。
文明指数不仅考量当下,更着眼未来。作为城市文明的小主人,龙湾区同样以积极的姿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在 “春泥计划”村居(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该区深入开展“美德少年”评选、“童心向党”、“学雷锋”、“缤纷假期”、“我的中国梦”、小公民道德建设等主题实践活动,促使“春泥计划”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同时,积极创办未成年人思想阵地,11所未成年人实践基地被评为市级未成年人优秀阵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阵地中由民间力量举办的数量占据半壁江山,品质也属上乘,如永中街道的白水民俗博物馆,就是由民办企业投资300万元建起,并供未成年人活动免费使用。
文明创建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以省级示范文明城区考核验收为契机,龙湾区将始终在路上,突出重点、突出指标、突出特色、突出长效、突出内涵,夯实“美丽龙湾”战略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