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徜徉花草世界 书写斑斓人生

2020年12月16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4-09 00:00:00

阳春三月,一片绿意盎然。对身边这五彩斑斓的草木世界,普通人往往只看到它们的美丽,却叫不出大多数植物的名字。但是,对植物达人来说,就不同了。今天,让我们走近三位植物达人,听听他们与植物的故事吧!

吴棣飞:

“最大的快乐是走最远的路,

欣赏最多的植物”

“原创生态摄影博客,分享自然之美。收录4千余种2万余张原创花卉图片……用影像保护自然。”这是温州青年吴棣飞百度空间博客(www.cnflora.com)的简介。

1980年出生的吴棣飞现在温州某事业单位工作,他认识近千余种植物,目前已经主编了《常见园林植物识别图鉴》《园林植物图鉴丛书》等十多本植物书。2009年,他历时一年多主编出版了《食用蔬菜与野菜》。这本书目前仍是当当网上少见的科普类畅销书之一。用户评价上千条,推荐指数五颗星。

浏览吴棣飞的书和博客,你会发现不仅可以识物,感受到美,还可以跟着学做菜,有一种温热的生活气息。正如当当网上的读者“ 花堪绝色”评论《食用蔬菜与野菜》所言:简单明晰的图示,让每一种菜蔬真实鲜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哪些部位该食、如何食,哪些植物具小毒或副作用,书中也一一写出。此外,图片很精彩,除了作为科普读物之外,还可以当成一本食谱,其实,个人认为,作为精美图鉴而收藏起来,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让人好奇的是,这么厉害的植物达人,他的植物知识基本上是自学得来。“我大学学的和现在从事的工作,都算不上植物专业,最多也只能算相关工作者。”然而,当他的许多同龄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泡吧时,工作后的吴棣飞却钟情于山野间静默悠然的花草。寻访、拍摄、制作标本……他把自己大多数的业余时间留给了植物。

从植物领域的“小白”(网络用语,指对某方面毫无了解的人)到现在他自称的“玩家”,吴棣飞的升级之路经历了漫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翻看各种全彩植物图书和植物图鉴,按图索骥,认识一些常见植物;第二阶段,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多拍照多到论坛上请教,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创建的植物论坛普兰塔(planta.cn)、之江草木(www.zjflora.com)等是国内目前比较好的植物论坛,汇聚了众多专家教授;第三阶段,查阅植物专业工具书,比如《浙江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浙江种子植物检索鉴定手册》等。“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上也有很多好用的工具,如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植物志在线版等。植物爱好者要想上论坛请教问题,不能只单单上传一片叶子的照片,要注意记录这棵植物一年四季花果的特征,这才是鉴别的依据。”在吴棣飞看来,植物像人一样,从幼年到迟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期模样都不一样。

“懂植物的人中照片拍得比较好的,拍照片的人中比较懂植物的。”吴棣飞这样调侃自己。就如他在百度空间博客上的简介,他希望通过影像留存自然之美,进而保护自然。普通人到户外或者外地旅行,看的是风景人文,而他对植物的关注永远是重点。“上次去云南玩,看到了许多珍稀植物,我马上像打了鸡血一样,在高原上跑上跑下,拍了许多植物照片,回来后整个人累得虚脱……”与我们的视角不一样,他似乎通过植物和拍摄植物就能了解这一地的性情,读出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世界。

2010年,吴棣飞与周庄一样开始参与由温州大学丁炳扬教授主持的“温州野生植物资源与网络信息系统”课题,这让他有机会与植物分类的前辈、师友一道对温州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调查。“野外调查非常辛苦,长则十余天,短则两三天。出门需带干粮。体力消耗也非常大,一般早上六七点出发,下午两三点回到住处,然后快马加鞭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处理,干完活都快晚上七八点了。”吴棣飞说。值得一提的是,就像无限风景在险峰一样,珍稀植物也往往生长在险峰之上。很多时候,他们进行野外调查要自己开辟山路,要在悬崖边攀援,要溯溪而上……一次,他们一行人去文成叶胜林场采样,在攀爬瀑布边比较陡峭的崖壁时,一条竹叶青正在草丛里龇着牙等待他们……在赶走毒蛇时,他们不小心激怒了它,一行人中三个人跌落到了水潭里……

野外调查虽然千辛万苦,吴棣飞却甘之如饴。他认为这可能跟他的天性有关,在野外见识这么多植物,知道它们的名字,并研究它们的分布和用途,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快乐和满足。“这就好比去野外爬山,有些人的喜悦来自于用最快的速度登顶,而我最大的快乐是走最远的路,欣赏最多的植物,拍摄最好看的植物。”

周庄:

“在野外调查,常常会有意外之喜”

“在山间行走,如果看到每一株野草,每一朵小花,每一棵树木,都能知道它们的名字、用处和分布,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花卉资源与育种研究室副主任周庄说。在周庄看来,静默的花草世界充满着错综复杂和神秘玄妙,吸引着他不停地去认识、探索。

“这是五加科的鹅掌柴,这是细叶桉,那是貌似兰花的石蒜……榕树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植物,你看榕果是与一种叫榕果小蜂的昆虫共生的,这种昆虫能从榕果唯一的小孔进入,为榕果内的榕小花授粉。当然,榕小蜂同时也会在里面产卵……我们所吃的无花果也是一种榕果……”三月底的一个清晨,记者和周庄相约在大罗山西麓的瓯海仙岩风景区进行采访。这些在记者看来似曾相识却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对周庄来说却像是熟识的老友,总能细细讲述它们的科属、用途和一些有趣的地方。也因了周庄的介绍,学生时代春游必去地之一——仙岩风景区也显得更有趣味了。

周庄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2010年,他开始参与由温州大学丁炳扬教授主持的“温州野生植物资源与网络信息系统”课题。“丁炳扬教授主持的这个课题是市科技计划重大和市农业财政专项项目,这个计划旨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编著一套记载全面、信息准确的《温州植物志》和构建一个服务功能强大的‘温州植物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为温州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效发挥野生植物的资源价值。而丁教授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个课题聚集和培养一批热爱植物的年轻人。非常幸运能参加这个课题,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植物学知识,也让我对温州的野生植物资源有了较直观全面的了解。”

四年多来,周庄几乎和课题组成员跑遍了温州的山山水水。人们总以为美好的风景在别处,然而行走在温州的山水之间,周庄常常不自觉地会震撼于这个城市的自然之美。“温州的植物区系在中国的植物区系中较为特别和复杂,位于华南植物区系和华东植物区系交界之处,区系成分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地带特征,也是很多热带植物的最北分布带,所以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野外调查,也常常会有意外之喜。”所谓“意外之喜”是,周庄和课题组成员们首次在浙江境内发现滇刺枣、乌头叶蛇葡萄、毛枝蛇葡萄等。

然而,进行野外调查也会有伤感的时候。“近年来,野生植物遭到人为破坏的程度日益严峻。普遍的现象是,一个地方这次去比上次去能看到的植物总是少一些。比如,2012年,我第一次去泰顺黄桥的一条小溪,溪畔绵延三四公里开满了红色的短柱茶,后来又去了三趟,随着溪流的沙子被越挖越少,两畔的茶花也日渐稀少;还比如去年10月份我们去文成的一个林场看到了春兰、多花兰的居群。今年3月初,我满怀期待地重去,想看一看开花的春兰,却遍寻不到春兰的踪影……”

有研究指出,近年来,全世界生物物种的灭绝速率比其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而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估计,中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其中,约有200种植物在近50年内已经灭绝。“大部分植物主要是因人类破坏而濒临灭绝的。事实上,如果做实验必须野外采集兰花的话,我们一定会留几苗,可是,因为兰花的根具有药用价值,人们采兰都是整丛连根拔起……”

地球上每一个物种的消失,就等于一种独特资源的绝对远去;如果一个物种生存受到威胁,与它相关的物种同样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人和野生植物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希望瓯越大地上这些长久以来与我们相伴相依的野生植物能引起大家足够的珍视。”周庄如是说。

陶德生:

“看到《乐清植物志》出版,

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乐清林业部门中,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已退休的桉树专家陶德生。1999年他退休后,没有跟自己喜爱了几十年的植物告别,而是一头扎进了《乐清植物志》的编写中。

近日,在老人拥挤的卧室兼书房里,79岁的陶先生说起了自己与桉树、与乐清植物的故事。

陶德生原为杭州余杭人,1955年毕业于浙江丽水林业学校,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林业工作者。

他毕业后先在温州林业局工作,后调到乐清县农林水利局。当时政府号召发展山区经济,20出头的他背起铺盖一头扎进乐清的山野中。每天他带领一班普查人员,自备干粮,翻山越岭,步行几十公里,脚划破了包扎一下再走,跌倒了爬起来再走,两年时间他几乎跑遍了乐清的每个山头,调查记录,采集标本,基本摸清了全县野生植物的种类、产量、分布状况和经济价值。每到一地,他还手把手教山里人提炼单宁、芳香油等物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1958年,他与同事采集了800多种野生植物标本,将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部分汇编成了《雁荡经济植物图志》一书,为全县山区经济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他后来编写《乐清植物志》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领导人根据当时林业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南方要大种桉树”的号召,组织上专门抽调陶德生从事桉树良种繁育工作,从此他又一头扎进桉树的研究中。

桉树良种繁育是门综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加上桉树原产地在澳大利亚,要看较详细的资料就必须精通英语,为此他每天坚持听电台的英语节目,同时钻研专业知识,白天搞试验,夜里研讨专业书籍,由于过度劳累,还曾经患了胃出血。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陶德生将全部精力都用于桉树良种培育和桉树良种基地的建设,他成了全国有名的基层桉树专家之一,被邀任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委员。

陶德生老人说,之所以要编《乐清植物志》,是因为历代乐清的文献和当代的植物学文献虽对乐清的植物有所记载,但还没有一本专门的乐清植物志。退休后,他有了充裕的时间,从2000年开始了对资料的搜集和编写。他说,乐清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土壤等条件极适宜亚热带、热带和温带的各类植物生长,因此植物区系起源古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别是北雁荡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老孑遗植物和特有种甚多,仅以雁荡和乐清命名的就有雁荡马尾松、雁荡毛蕨、雁荡鳞毛蕨、雁荡润楠和乐清毛蕨等,特别是蕨类植物,历来是省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和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采集标本、野外调查的理想之地。

2002年,他写出了《乐清植物志》的初稿四大卷。初稿中记载的乐清植物种类有1460种,隶属于187科、720属,其中蕨类植物34科68属151种,裸子植物9科20属32种,被子植物144科632属1275种。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又花了大量精力搜集遗漏的乐清植物种类,至2010年他已搜集了500种,编出目录后,对每一种类的植物一一进行插图、编写说明文字,其间花的工夫非常人可以想象。《乐清植物志》三易其稿。他还对自己多年论文进行汇编,集成《陶德生桉树论文集》四大卷。

近几年因为陶先生年岁渐高,精力下降,编写工作十分艰苦。去年底,他因感冒引起肺部感染,过年时只好住在医院。“现在《乐清植物志》只剩下一些扫尾工作,待我身体恢复后,慢慢完成。这是我一生心血所系,希望能早日看到它们正式出版。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他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