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人的“丝绸之路”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5-01-21 00:00:00

人物名片

谢振瓯,1944年生,温州人,现居杭州。曾供职于陕西国画院,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等,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文联副主席、福州画院院长。其作品曾数十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第六届全国美展金质奖等,七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代表作有《丝绸之路》《长安西市图》《大唐伎乐图》《空海入唐漂着图》《锦绣文章系列》等。

本报记者 华晓露

30多年前,一位中年人背着行囊,带着对汉唐气象的仰慕和对古老文明的探询,沿着丝绸之路,开始了漫漫丹青路。

30多年后,一位七旬长者伏于案头,重温草原上永不消停的风和浸染着奶渍、膻味、牛粪焦糊气息的青铜器,循着记忆之脉,梳理曾经的千丝万缕。

温籍画家谢振瓯,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一次次跋涉在丝绸之路上,以其独有的艺术审美,拼接历史碎片,创作出《丝绸之路》系列画作,激荡着千年文明。近日,他因此入选《中国书画报》评选的“2014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

丝绸之路,横贯东西,连接欧亚,这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印迹,让世界惊叹。如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分别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赋予这一历史遗迹以重新腾飞的前景。这,对于30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丝路上的谢振瓯而言,无疑倍感激动和振奋——“时代为中国美术家提供了新的思考切入点。”

一个人,半辈子,解不开的丝路情缘。在这个冬日的钱塘江畔,谢老思绪悠悠。

千年古道,几度梦回。

举家迁往西安

七年贴身亲近汉唐文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谢振瓯在温州工作时,师从徐启雄、徐堇侯、方介堪等名家学习书画。1979年,谢振瓯无意中在图书馆翻阅到《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一书,书中有关“丝绸之路”的阐述让他为之一振。

“文革刚刚结束的那些年,除了《鲁迅全集》和《毛选》,什么都看不到,因此古代对外交流这件事,对我而言是很新鲜的东西。”谢振瓯说,那本书,引发了他对“丝绸之路”的所有想象,进而有了他的“丝绸之路”系列开篇的第一件画作——《丝绸之路》。

紧接着,谢振瓯用两年时间研读了历史学家向达的著作《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和唐人笔记小说《太平广记》等史籍,参照出土的唐人三彩俑、碑雕线刻器物等文物杂件,创作了《长安西市图》。尔后,在长达45天的首次西游后,他创作了《大唐伎乐图》。

与其说《丝绸之路》《长安西市图》和《大唐伎乐图》激发了谢振瓯对丝绸之路的创作热情,不如说,它们牵出了谢振瓯心底的“汉唐梦”。

为了实现这个酝酿已久的梦,谢振瓯经过长时间谋划,并说服家人,于1984年8月调入陕西画院任专职画师,举家迁到西安。在丝绸之路的起点、汉唐文化的中心,谢振瓯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汉唐追梦之旅。

在那个人人都视“出国是好事”“去西部等于被‘发配’”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够理解谢振瓯仅仅为一个课题,为一个飘忽的“梦”举家西迁的举动。可谢振瓯却笑言:“我不喜欢‘采风’这个词。只有去了,走近了,融入了,与他们一样了,才能真正领悟。”

然而,现实是冷酷的。一家五口从温暖湿润的南国温州来到寒冷干燥的内地西安,且不说妻女工作、上学的变动,饮食习惯的改变,光是南北气候的变化,就让人很难适应,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一家人总在想:熬过这漫长的冬季,春天就来了。

是的,要靠“熬”——

“你无法想象洗完的被单晾在院子里,掉在地上竟然会碎。”

“你无法想象当我看到小女儿双手捧着装满雪的棉鞋,兴奋地冲进屋子,手套一脱全是冻疮时的那种心情。”

但是,当时的谢振瓯无暇顾及这些,他在三秦大地上贪婪地辨识汉唐气息,从秦砖汉瓦唐三彩中审思战马嘶鸣金戈相撞的沙场景象。他曾走进阳关土垛、高昌古城、帕米尔高原的沙砾旷野,在蓝天烈日下体验商旅的饥渴、士兵的焦灼,也曾徜徉于敦煌莫高窟,虔诚地解读壁画……

大女儿谢青吟说,至今她仍清晰地记得那时候每天重复上演的一个场景:在冬日的清晨,父亲穿着厚厚的大棉袄,将热腾腾的开水灌满水壶,然后拎着便出门了。“那升腾的热气和匆匆的身影,我会一直记住。”

行色匆匆中,谢振瓯完成了对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感悟,成就了不同的自己。《丝路风情》《唐玄奘荣归长安图》等一系列历史题材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诞生,这些画,奠定了他作为画家的坚实基础并填补了中国当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空档。

如今,细细回想那七年,谢振瓯无限感慨:“居西安,对于一个刚入不惑之年的‘南蛮子’来说,冲击、充实乃至于改变是多维度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长安文化也可说是汉唐文化,应该是中华文化的中坚脉络。七年的亲临,是善缘宿愿。”

家人眼中的艺术苦旅

在他看来是甜的

“这是1986年,我在关中三百里唐十八陵进行野外考察。”“这是1995年,我站在公元五世纪最后一个匈奴的城池边拍的。”“这是2003年秋天,我走在帕米尔高原雪峰下的中巴公路上。”……谢振瓯一一细数散落案前的照片,牵出了他在西安七年,又从西安迁至福建福州,入职福州画院后,仍然一次次出入河西走廊、新疆南北、山口关隘的纷纷往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仍很不便。为到达目的地,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再走上半天的路,等下一站班车,对谢振瓯而言是常态。累了,他就向人借来报纸铺在地上睡,一来一往不知睡烂了多少张报纸。

可当他潜入那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代文化交流之路、商贸之路,聆听《天方夜谭》中阿里巴巴念一句“芝麻开门”的寻宝神话,寻访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沿线的古代边塞、城障,触摸出土的汉代玉剑饰的虎螭纹、箭簇的锈斑,仰望苍凉的大漠深处的城垛,见证三千年不死的胡杨树时,满身的疲惫卸去了,历史在眼前鲜活了。他嗅到了古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交融的气息,感受到了内心的震撼。  (下转10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