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子承父业的林峰:做创一代“升级版”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4-10-16 00:00:00

浙江贝尔控制阀门有限公司,是典型的温州式家族企业。如今的“一把手”林峰,正是从他的父亲林建巧手中接棒。

但子承父业的林峰,与不少人印象中的“富二代”不同,13年前,23岁的他出任总经理时,“贝尔”只是一个年产值不到千万元的小厂,并没有积攒下丰厚的资源。

与时下的“创二代”也不同,林峰没有选择“自成一派”,而是继续走父辈走过的路,这几年还把“贝尔”带入了亿元企业的行列。

一路走来,每逢父与子的思路“交锋”,父亲总是主动认输。“他跟我一样能吃苦,而且,这孩子比我更有想法。”林建巧说,能把一个“烂摊子”做成像样的企业,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贝尔”的几名创业元老看来,林峰接管的不止是父辈的企业,更延续了温州创一代的精神内涵。

1

走父辈走过的路,但“一定要比父亲多迈出两步”

最早进入父亲的浙江光华仪表厂,林峰是以打工者的身份。高中时每逢暑假,他会到厂里报到,从车间的车床工,到铣床技术工,几年下来,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基本上熟门熟路。

从打工者起步,这一点一如他的父亲。林峰清楚地记得,上小学时,父亲和几位叔伯每天在门前道坦的竹棚里捣鼓着车床和图纸。接到的订单,不过是周边几家阀门厂不屑于生产的“零碎”。客商给啥设计图,就依葫芦画瓢地代加工生产。同一个屋檐下,没有所谓的老板,十几个人就是给其他厂打工。

“我爸不会讲普通话,即便是代加工的网络,也仅仅局限在温州地区和闽北一带。”林峰说,一张订单过来,可能一星期甚至几天就要交货,竹棚里的车床声时常响到凌晨。可交货一算,赚的钱抵一抵人工费,节余并不多。即便当时少不更事,林峰依然能体会父辈的创业之苦。

这种生产与经营的状态,直到他高中毕业那一年,也没有太大的起色。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一线打工的见闻,让林峰愈发认定,他应该接手父业,让这样的家庭作坊作出改变。考入大学,林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想用系统的学习来改变他所“看不惯”的现状。

抱有这样的信念,大学毕业被“内定”为接班人后,林峰依然从一线销售员做起,自己跑全国各地拉业务,领着与其他业务员一样的工资。他认为:“进入机械行业,不像父辈一样从一线做起,就成不了合格的老板。”

这位懂事的年轻人明白,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是企业发展的两条腿,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父亲没有把这两条腿迈开。子承父业,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么简单,追寻父亲创业的路,让他更懂得珍惜,也鞭策着自己日后要比父辈们多迈出那两步。

2

吃父辈吃过的苦,但“混口饭吃,我不再这么干”

迈出的第一步,就比想象中难得多。身为一名业务员,林峰几乎每个月都要踏上北上的绿皮火车。他常做的事,就是上车前买一份报纸,铺在座椅底下抢一个“卧铺”。

“当时的车厢真叫人山人海,座椅底下,厕所里,哪怕行李架上,都塞着人。”林峰笑称,这情景很像当年“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温州创一代。他的想法也很纯粹,去签更多的订单,赚更多的钱。

与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的创业经历相似,林峰曾遇到了一个“热心人”。“一个50来岁的男子,很热心地帮我介绍业务,还帮我介绍旅馆。”结果第二天起床,林峰发现手提包里的钱没了。那一年,林峰只有21岁。

看儿子走南闯北,林建巧有些心疼,“自己和几个亲戚办厂,说白了就是混口饭吃,解决家族劳动力。”在他看来,当时30多名员工,几百万元的年产值,够吃了。

“混口饭吃,我不再这么干。”林峰说,尽管这样的“热心人”碰了不少,更有甚者,连夜赶货换来对方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这些亲身经历无法复制、无法言传,只有靠自己吃一堑长一智。

4年间,从销售员、销售主管,林峰一路做到了总经理。出任老总的2001年,他把浙江光华仪表厂更名为浙江贝尔控制阀门有限公司,期待着大干一场时,却遭遇了“9·17”事件。

是年9月17日,“贝尔”在河南一个工程配套的空气分离塔调压时发生崩塌,对方把事故原因定性为调节阀法兰材质问题。“这是我也没遇过的事故,就怕把厂子都赔进去了。”父亲林建巧请了一个朋友,和儿子一起找对方和解。

11月,23岁的林峰第一次坐上了谈判桌,“对手”是国营企业的老总、技术主管。“照合同罚款,30万元、50万元都没问题,但请不要终止合作。”这是林峰开出的唯一条件。但桌面上始终谈不拢,后来对方甚至避而不见。

林峰说,当时的北方开始落雪,自己就每天在这几名谈判负责人的家门口“堵门”,几乎是哭着恳求对方继续合作。“程门立雪”的举动,换来的不仅是“小林这孩子有诚意,敢担当”的评价,更是次年合资办厂的合作。此前3年,贝尔与对方的业务订单总和仅100多万元,合资办厂第一年的订单额,就做到了1000多万元。

“要是换成现在的自己,罚完款,拍拍屁股就回来了。”林峰笑言,当时没皮没脸的小孩子,连现在的自己都很敬佩。

3

做父辈做过的好事,但“要比父亲做得更好”

两次采访林峰,他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紫色员工服,胸口“贝尔”图标分外醒目。他说,两套制服每天换着穿,这样看起来和员工更像一家人。

企业的几名元老有时会把两代掌门人作比较。孰优孰劣,现年51岁、工龄22年的员工张福不敢作评价,不过他一再说:“两代老板都是好人。”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这里,张福却吃了22年的免费午餐。现在,他的儿子同样子承父业,来到“贝尔”上班。而“贝尔”免费午餐的历史,比两人的工龄加起来还要长,整整28年,始于林建巧建厂的1987年。提出免费午餐的,不是员工,正是厂长自己。

企业工会主席王红平说,去年全年,“贝尔”为136名员工的免费午餐投入30万元左右,不光员工免费吃,有的家属和孩子也一起来吃。这笔开支,不是从员工的工资袋里掏,而是从企业的税后利润里扣。这么一算,“贝尔”每年为每位员工多支出约2200元。

但这笔账,林峰不这么算。

他说,即使是在2011年多数瑞企春节后遭遇“招工难”,有的返工率仅七成之时,“贝尔”依然保持95%左右的高返工率。如今,“贝尔”里工龄十年以上的员工有35人,其中好几名工龄超过二十年,而工龄五至九年的员工也有37人。这些人,是企业核心技术的基石。

为了补强研发力量,2006年起,林峰还在自己的母校河南开封大学设立了“贝尔奖学金”,每年资助25名优秀学生,后来又联合开设阀门合作班。现在企业的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史彦伟,当初就是拿着3000元奖学金来到了“贝尔”。如今,经由他手的专利就超过20个,部门里的11名研发人员,有5人是史彦伟的学弟学妹。

如今的“贝尔”,手握70多项专利,自主研发的设计电动、气动高性能调节阀、高性能蝶阀获得市场好评,并相继通过了TS、ISO9001、CE、API等多项认证体系,成为国内调节阀领域少数几家能与国外巨头“扳手腕”的企业之一。林建巧说,这在自己手里是不可能达到的成绩。

如今的“贝尔”,喊出了“携手贝尔 布局中国”的口号,每年在全国各地揽下近20个招投标工程,自2010年以来年产值稳定在1亿元以上。林建巧说,这同样是自己过去不敢想像的目标。更让人提气的是,创业时自己在仿造别人,如今成了别人仿造“贝尔”。而周边一起创业的六七家阀门厂,有的关停了,有的转行做别的产品,近30年坚持下来的,仅“贝尔”一家。

“瑞安阀门行业前三甲”、“塘下工业企业三十强”……这些名号,林峰不想提及,他要做的依然是开拓父辈们创下的“一亩三分地”,盼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理想?那要留给成功人士讲。对我来说,勤奋才能书写创业者的故事。”林峰说,他只想追随父辈们的脚步,继续做一个能吃苦、有想法的创业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