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二胎”政策会全面放开吗?网络上的各种讨论,再一次让“二胎”话题火爆起来。按照十月怀胎自然规律,“单独二胎”政策准许下孕育的二胎宝宝们,正陆续出生。记者从温州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以来,该院二胎分娩率占新生儿总分娩率38.6%,掀起一个二胎生育小高峰。“二胎”热了,高龄夫妇也想生了,大多备孕家庭希望有儿有女凑个“好”字,对此,医生提醒相关体检十分重要。
“二胎”扎堆,高龄夫妇也想生了
这段时间,医院产房里不少新出生的宝宝,正是“单独二胎”政策落地开花的结果。享受添丁的喜悦,也感染了周边的家庭。尤其是第一胎孩子已经长大,正为生与不生而犹豫观望的家庭,羡慕之余,逐渐有了参考答案,也渴望有机会添个二宝。由此一来,计划孕育的高龄夫妇逐渐增多。
上周,家有一儿已上小学的陈女士,去医院给身体做了全面体检,尤其是妇科方面,查出的子宫肌瘤,让她紧张得不得了,立即找医生治疗。因为她计划怀二胎,担心会受影响。陈女士是独生子女,符合“单独二胎”政策,但考虑到自己年龄较大,儿子也10来岁了,二胎要还是不要,一直犹豫不决。她身边几位朋友二胎宝宝接连出生,健康又可爱,幸福感滋养了她,坚定了“再要一个”的孕育计划。
类似情况,在二胎门诊没少遇到。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张红萍说,尤其是这样经过慎重考虑的高龄夫妇家庭,对于备孕计划比较谨慎。工作稳定性、家庭经济条件、孩子养育能力等均显优势,受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逐渐减轻,考虑最多的主要是高龄风险。因此,他们往往会主动按照优生优育准则,详细咨询、配合检查,尽量降低高龄产妇给母婴带来的风险。
据了解,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不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可能性较大,高血压、高血糖、产后出血等妊娠期合并症风险加大,唐氏儿的出生率也明显增高,产前检查需要特别谨慎对待。当然,医生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取产前诊断而非普通意义的筛查,一般包括孕前和孕早期检查,以及营养指导、唐氏筛查、B超、抽羊水、大排畸等项目内容,最大限度地排除风险。
然而,孕育生命是个神奇而复杂的过程,并非所有各项检查都正常的就一定能成功生下健康宝宝。在我市各大医院生殖中心,找不出原因的不孕不育案例存在一定比例,其中不乏计划二胎的高龄夫妇。“我第一个孩子怀得轻松生得顺利,二胎怎么就这么难怀?”做足各项准备工作却怎么也不见动静的张氏夫妇,最近无奈去不孕不育科求助。专家解释,育龄妇女在生育活跃期内,怀孕成功率相对更高些。除了内分泌激素水平、排卵功能外,还有上环、避孕措施、服用避孕药,以及生活工作压力等,无形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孕育。
“二胎”热了,内外科医生也忙了
二胎孕育扎堆,不仅让妇产科医生忙活,连肾病、肿瘤等其他相关科室的就诊中也多了生娃话题。
上周,温医大附一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孝渠接诊了一位刚生完二胎的乳腺癌患者。据他介绍,该患者在怀孕约7个月时发现患病,因胎儿发育较大,直到生完孩子才来医院手术,病情已受耽误。胡孝渠以这一特殊案例提醒广大女性,在计划怀孕前,尤其是准备怀二胎,由于年龄偏高,自身基础疾病可能性加大,甲状腺、乳腺等疾病在妈妈人群中发病比例较高,应当先去相关科室做个检查,降低风险。特别是乳腺肿瘤可能会因为怀孕,相关激素变化而发生恶变,也可能因为怀孕后疏忽随访而延误病情。怀孕前,由医生帮助判断是否适合怀孕并评估风险;怀孕后,在产检基础上,还要到肿瘤专科随访监测。
除了谈之色变的肿瘤,当然还有其他基础疾病需要重视。如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发生率不仅增多,且逐渐年轻化,这给正在备孕或已经怀孕的夫妻增加了孕育风险。特别是考虑二胎的高龄产妇,自身患有这些基础疾病的,孕育风险比例加大。“这类人群,在计划怀孕前,首先要与相应的专科医生沟通,判断是否适合怀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其他内容的优生优育筛查。并且,在整个孕期,都要密切监测。也就是说,除了必要的产检,额外还要寻求专科医生随访,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意外发生。”张红萍提醒。附一医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林凡也建议,平时体检中发现肾脏方面有疾病的,计划怀孕前要找医生分析病情是否允许怀孕。比如,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炎及狼疮活动期等情况,都不宜怀孕。
有儿有女?别让添丁转添负担
最近半年来,在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接生的最高龄产妇是一位45岁的苍南人。因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该产妇曾经想过以人工流产的方式放弃妊娠。后来,在外地上大学的20岁儿子,打来电话,希望妈妈留下这条小生命,并在电话中表示,自己愿意帮助父母照顾和疼爱这位家庭新成员。儿子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妈妈的心。就这样,前阵子,家里多了一位小妹妹。
生育二胎的家庭中,不乏这样“长兄如父”的现象。这在过去多孩子家庭曾经较为常见,老大与老小的年龄悬殊,自然产生了老大代父母照顾老小的传统养育方式。而今,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一现象再次出现:已经读高中或上大学的哥哥姐姐,突然多了个小弟弟或小妹妹,萌生“以大带小”的责任感。
也有部分传统的家庭重男轻女,第一胎生女孩的情况下,利用生二胎的政策,再博一博想生个男孩。有这么一个家庭,大女儿大学快毕业了,父母又多方周折添了个小弟弟。然而,这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喜悦,因为小男孩是个脑瘫患儿。经受不住打击,父母要求学有所成的姐姐,肩负起抚养弟弟的家庭责任。可见,对于大女儿来说,无形中多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一负担并非她主动愿意接受,但又推卸不了。
80后的独生子女终于有机会让自己的孩子摆脱孤独心理。他们小时候体验过孤独的滋味,特别想有个兄弟姐妹,这一心愿转投给了自己的下一代。这样的家庭,选择生二胎的为数不少。
“虽说现在养老已经不完全依赖子女,但家里孩子多了,也能减轻他们赡养父母的压力。因为我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80后独生女小意又成大肚婆了,这距离她生完第一胎才两年。另外,她还认为,“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两个孩子,家长教育压力反而小,不是非要每个都得出人头地。这样,孩子反而可以更自由地发展,人格更健全。”从这一角度看,如果孩子有个伴儿,的确有利于身心健康。
市七医心理咨询师王蕾表示,夫妻在决定孕育一个孩子之前,首先要做好一切准备去接纳,这不仅包括物质上的经济抚养条件的承受,也包括对孩子的心理接纳,不论健康疾病,不论聪明愚钝。
有人认为,其实,无论生男生女都是孩子,关键是如何带好两个孩子。这个“好”字也不是传统意义的一男一女,而是意味着生好小孩,养好小孩,至于是两个男孩还是两个女孩或一男一女都行,顺其自然。
总而言之,当一个家庭开始考虑要几个孩子、什么时候要孩子时,夫妻双方首先应该自问:我们的选择是否是一种盲从?我们有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然后再从个人生活、家庭状况等多方面出发,进行周密地权衡,最终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其次,在备孕过程中,要以自然心理状态去迎接新生命,过度的强求或刻意的人为计划,反而违背了自然孕育法则,成为又一种心理负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