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湾,那道海堤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4-10-24 00:00:00

站在堤坝上,我竟然判断不出这条是不是我心目中那神圣凛然不可侵犯,引以自豪的东海大堤?看堤外不再是浩渺无垠的东海,而是广袤的土地及坐落在土地上大片的工厂。那东海呢?朋友狐疑地问我,这条大堤明明是乡间的一条水泥路嘛!

那是今年夏天的某个午后,内陆的几个朋友来温州旅游,我给他们当向导,除了石皆玉色的瑶溪、有“江南故宫”之称的永昌堡外,我还极力推介他们去看他们从不谋面的大海,领略壮观的东海大堤。

在带他们去参观东海大堤之前,坐在万达广场餐馆里,我向他们讲述那场发生在1994年8月21日在龙湾人民心中留下永远痛的17号特大台风,以及龙湾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成东海第一堤的动人故事。

那年,我正怀有身孕,台风登陆前的那晚,屋外狂风暴雨,屋内公公、丈夫、小叔子等男人们爬上爬下加固门窗,做好一切抗台准备,女人们则在呼呼风雨中安然入睡。

早晨起来,风停了,可外面早已汪洋一片,家门口与东海连在一起,就可“看海”。幸好,我家住在永强“上路(靠近大罗山一边)”,地势高,水只漫到门口,村落没有被淹,但台风所到之处,树木连根拔起,年久失修的房屋倒塌。下路几个村(靠近东海边)不断传来淹死人的噩耗。后来听说,台风登陆那夜,正逢狂风、天文大潮、暴雨三碰头。一夜间,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永强沿海抵抗潮水的44.5公里泥堤全线崩溃。在潮水挟着暴雨涌进来的时候,一些人在漆黑一片中逃命,淹死在河流中……

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住在下路的娘家人是否安全,音讯全无。我挺着大肚子,与丈夫两人,不顾公公、婆婆的阻拦,拄着树枝,艰难地涉水向娘家摸索过去。行走到半路时,遇到弟弟,得知夜里恰逢屋外漂来一只木船,全家人得以安全转移。

1994年17号台风,给龙湾人民带来难以忘怀的痛,海潮长驱直入,吞噬生命、村庄、农田、厂房……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痛定思痛,龙湾人民下定决心要建一条高标准海堤,以绝永强片之后患。据了解,截歪取直,重建一条集堤、路、河、林为一体的,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的20公里的堤塘,需要资金9836万元,对于家底薄、又刚遭大灾的区政府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一年不到的工期,完成常规三年才能完成的水利大工程,更是天方夜谭。

但大堤是龙湾人民的生命线,等、靠、要,从来就不是龙湾人的作风,自力更生,才是龙湾人的本色。区里召开了一个个动员大会,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企业村民也积极响应。第一次召开动员大会现场,群众的捐款热情就很高,党员干部带头捐出了自己当月的工资,很多老百姓赶到现场主动捐款,人头攒动。至工程结束时统计,全区干部为筑海堤捐资7400多万元。

1994年11月初,永强堤塘建设拉开序幕。40多支专业队伍4000多人在工地上安营扎寨。市、区领导横下一条心,破釜沉舟,迎难而上。1995年10月10日,一条19.1公里,足以抵御50年甚至100年一遇天文大潮的海上长城全线落成。国家水利部、省委、省政府领导视察堤塘后,称赞其为“国内样板堤”、“东海第一堤”。“众志化长城赫赫千秋靖海宁,同心筑大堤绵绵百里销鱼龙”,这副写在永强大堤竣工时的对联,表达了龙湾人民用大禹精神战天斗地筑起“海上长城”的喜悦之情。龙湾区曾因此两度捧回了浙江省水利最高奖——大禹杯。

东海大堤建成后不久,我曾与家人沿着大堤从这头走到那头。老公对着大海,挥舞着拳头,大声喊叫,豪情万丈……我自豪于龙湾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建设美好家园的那种冲天斗志豪迈之情。

远道而来的朋友听到这里,也不禁击掌叫好……

二十年过去了,女儿也成长为一名大学生。因工作等各方面原因,我再也没有参观过东海大堤,但我的心里永远有她的位置,感激她带给我们的祥和生活。

这是不是东海大堤?当我与朋友还站在堤坝上狐疑时,正好过来一群上班的工人。他们虽是外省人,但在这里上班已有四五年,这里早已成为他们第二故乡。他们肯定地说,我们脚下踩着的水泥路就是东海大堤。那东海呢?他们向东遥指,还远着呢!那边新建了另外一条大堤,这条早已成为一条普通的水泥路了。两条大堤之间围垦造田,地面上早已工厂林立,为龙湾发展大大拓展了空间。从他们话语里得知,现正在搞瓯飞滩围垦工程,建第三条东海大堤,建成后,围垦面积比现在的龙湾区域面积还要大,听说要建设空港新区呢!

想想二十年前的那条不堪一击的泥塘,如今三条大堤固若金汤,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喂!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那我们继续向东挺进吧,过去那边才看到东海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