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州历史上的水灾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4-30 00:00:00

温州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其中以台风及由此而引起的暴雨、海溢最为严重。据笔者的研究,温州历代死亡千人以上的大水灾有11次。

大水灾三大特点

唐显庆元年(657)九月,括州暴风雨,海水溢,坏永嘉、安固二县,损户四千余。

唐总章二年(669)六月,大风雨,永嘉、安固二县漂民宅四千八百四十八间,溺死九千零七十余口,牛五百九十头,损禾四千一百五十顷。

宋乾道二年(1166)八月,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漂盐场,潮退,乐、瑞、平浮尸蔽川,死二万余,田禾不留一蕾,江滨胔骸七千余。温州夜潮入城,沉浸半壁,存者什一。玉环溺死数万人。

元大德元年(1297)七月,飓风暴雨,海浪高三丈,平阳损一千七百七十八户,溺死六千六百一十八人,坏田四万四千零三十三亩,屋二千一百九十间。

元泰定五年(1328),(乐清)琯头江中龙斗,台风挟带暴雨,海潮席卷平陆,居民死者数以万计。

元至正十七年(1357)七月,龙斗琯头江中,火光如球,飓风急雨,海水溢,民居漂没,死者万余人。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大雨彻五日夜不止,水暴涨,一城为壑,(平阳)昆阳三港间居民溺死以千计,至有母子相抱浮尸于江者。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飓风大起,洪潮直立,永嘉县状元桥灵昆岛千余家均葬鱼腹,至尸身随流浮没。

清宣统三年(1911)七月,平阳飓风大水,三港各乡三十余都淹没居民数万。八月末台风,永嘉、瑞安、平阳淹死数万,飞云江上死尸横流。

这些大水灾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都发生在农历六月至九月的台风季节;二是成灾的原因都是台风、暴雨、大潮三碰头;三是损失惨重,大批百姓死亡,大量民居漂没,大片农田被淹,后果十分严重。

抗争自救故事多

在水灾面前,温州人民奋起抗争、不折不挠,书写了感人的篇章。

舍生忘死、奋勇抗台。温州历来就有抗台的传统,早在晋代,横阳(今平阳、苍南两县全境及泰顺县一部分)周凯就是温州古代最早的抗台英雄。永康中(300-301)台风袭击三江流域,江水暴涨,陆地被淹。宋濂《横山周公庙碑》记载:“神奋然曰:‘吾将以身平之’,即援弓发矢,大呼冲潮而入,水忽裂开,电光中见神乘白龙东去。但闻海门有声如雷,而神莫知所在矣。俄而水势乎,江祸乃绝。”上述记载显然已将周凯神化,但是也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在狂风怒涛面前,周凯挺身而出,奋战在抗洪的最前线,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故“邑长思其功,号其里曰‘平水’,且建祠尸祝之。”

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徐松《宋会要辑稿》称,宋“元丰七年(1084)八月十四日诏,温州水灾,粮料不足,许借邻近州县常平仓米、麦、小豆共五万石,限三年还。” 元大德元年七月平阳大水,万历《温州府志》载:“时省发官粮二千八百八十五斛赈济饥民五千一百六十口。” 明万历二年(1574)五月温州大水,姜淮《岐海琐谈》提到, “禾稻湮没,秋成薄收,来春谷价腾踊,有司开仓平粜。” 何镗《备赈义仓记》也说,其时瑞安“治境悉被洪水,野无收入,饥人遮道告急” ,县令周悠“发防海谷数千(石)平籴贮价,俟秋成贸谷还入。”

民间募捐,百姓自救。上文还提及,周悠“遂俸薪及公堂诸色羡钱,易谷一千五百石,置庾会一所贮之,名之曰备赈义仓。” 用于灾年平粜百姓自救。明时永嘉“县义仓在府治东,义民林宗领、季震、季宪、黄伯鈇、缪孟夏等建。” 民国《平阳县志》云,万历十七年(1589),县令万民华倡建南港、北港、蒲壮三义仓,“劝民入粟,复以无主之田、垦荒之租实之,计仓七,积谷六千五百有奇。” 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六月温州大水,次年府学教授金衍宗倡议各米行捐建米业义仓,“建廒明伦堂右,捐储谷一千余石。” 同治四年(1865)士绅陈承锵等又创建米业副义仓,“仍循捐办,分上、中、下三等米铺,上则日捐钱十文,中则六文至九文,下则五文。每年自正月十六日捐起,至十二月十五日止。又有乐、瑞、平三县运米来郡,每篰抽钱十文,每箩六文,集数买谷,计自四年秋至十二年冬季止,共买储谷七千三百五十石。”

一处有难,八方支援。水灾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为了缓解灾区劳力不足的问题,境内百姓自动移迁灾区。在特殊情况下,还由官府组织外地移民补籍灾区。瓯海《川沙周氏宗谱》云:“乾道间,吾温遭洪水患,所余黎民靡有孑遗,奉诏徙福民实其郡。”瑞安《梅头邱氏宗谱》称:“当时有诏量移稠密以补凋残。” 瑞安《汀川张氏宗谱》引《王氏家乘》曰:“是年郡守侯公檄文福建移民补籍。”于是出现了温州历史上罕见的由地方政府组织闽人援温的热潮。池志澄在《卧庐七十自序》中写道:“宋乾道二年温大水,始祖宗昌公由福建赤岸迁瑞四都前池,聚族而居。”据民国《瑞安县志稿》和《瑞安地名志》记载,乾道间闽人补籍瑞安的还有汀田张氏,东山林氏、飞云屿头应氏、飞云吴桥吴氏、鲍田戴氏、莘塍南陈缪氏、仙岩渔潭胡氏、仙岩屿岙翁氏、丽岙任氏等。温属其他各县亦如此,如清代平阳贡生张兆麟《己酉(宣统元年)选拔贡卷》称:“先祖于宋乾道年间由福建迁居温州平阳。”

温州人民在毗连地区人民的支持下,经过顽强拼搏,终于战胜了一次次水灾,推动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特别能吃苦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