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百里坊有棵大榕树,老人们都会记得过去离大榕树不远处有座大宅子,那是马家的大宅院。马家是温州的名门望族,而马家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马孟容(1892—1932)和马公愚(1893—1969)兄弟的书画人生。
前天,“纪念马孟容马公愚诞生120年系列活动”在我市隆重举行,位于市区飞鹏巷98号的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也正式开馆。
马孟容、马公愚兄弟自幼习诗文,学书画,攻篆刻,1909年毕业于温州府学堂(温州中学前身),后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毕业后双双返乡执教于温州中学。1926年,他们来到上海任教,艺事精进,深受文艺界前辈蔡元培、吴昌硕等赞赏,是后期海派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马氏双璧”、“永嘉二难”。
省文保老宅辟为 马氏昆仲艺术馆
本周一上午,省级文保老宅飞鹏巷98号陈宅,作为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再次敞开大门,广迎四方来客。
陈宅建于民国时期,这里原来的主人名叫陈权东,字守庸,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时期曾任盐务官。整座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院内建有主楼和相连的辅楼各一幢,西侧有一单层建筑,是迄今为止市区现存宅院中最完整的近代典型建筑。
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的入驻,让这座古老宅院焕发出勃勃生气。艺术馆名誉馆长、马孟容长孙、书法家马亦钊言语中充满了喜悦:“陈宅对温州意义非凡,在这里办艺术馆再好没有了。”近年来,我市鼓励合理利用现有文保单位建设一批专题博物馆,市文广新局决定将陈宅辟为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
一边是文保老宅,一边是书画世家,两者的“联姻”,用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董姝的话来讲,是“门当户对”。“目前市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16处,属于老宅性质的更是寥寥无几,而陈宅无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董姝介绍,老宅在修缮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原貌。
目前,陈宅的主楼主要用于展示马氏昆仲求知、问学、奋进的人生轨迹,而辅楼则展出马氏历代所作书画作品及遗物,还原马氏昆仲的艺术人生和马家“书画传家三百年”的历史。“展览侧重展出他们未完成的一些原稿和草稿,而成品的书画作品则放在最后一部分展出。这是他们一路走来的脚印,告诉后人,这一路的不易和坚持。”马亦钊告诉记者。
两千件马氏遗物归至国藏
马孟容的绝笔之作《蟹菊图》、朱自清写给马公愚的书信……这些遗物遗作,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据了解,这次艺术馆建馆,共收到2200余件捐赠,全部来自马氏后人和民间藏家们的无私捐赠。
今年10月,马亦钊首先将自己珍藏了近50年的千件马氏家族成员书画作品和藏品,悉数捐赠给了国家。这千件书法作品和藏品绝大多数为马孟容、马公愚的书画作品,还有马香霞、马蔚霞、马兰笙、马祝眉等历代家族成员作品以及“扬州八怪”中的李复堂、近现代书法名家张宗祥、陆维钊等人的书画、信札,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我能为他们找到的最合适的去处就是交给国家保管。” 在马亦钊眼里,这些作品无法评判哪一件最为珍贵,因为根本无法估价。
此后,各地的马氏族人纷纷响应,捐赠出手中珍藏的先人遗物遗作。父亲马公愚手书的一副红底对联,在女儿马大望美国的家中已挂了数十年。为了艺术馆,她忍痛割爱,毅然捐出。提起父亲留下的这些遗物,79岁的马大望禁不住泪湿双颊:“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父亲留下的作品很少。但想到有更多喜欢艺术的人们可以欣赏到这些作品,割舍也值得。”此次,马大望捐出的还有马公愚赠予故友张国勋的一枚印章,以及1937年海派名家徐悲鸿、张大千等为马公愚夫人黄香篆所作的册页等共计27件藏品。
马孟容、马公愚的胞弟马味仲儿子马大勉捐出了97幅书画作品,马公愚长孙马一东捐出了马公愚用了数十年的砚台。
我市民间藏家也拿出所藏的马氏遗物遗作,丰富艺术馆馆藏。藏家叶众捐出了自己珍藏十余年的一幅马公愚26岁时的隶书作品。“马公愚青年时代的作品并不多见,希望这幅作品能为后人做研究提供帮助。”在叶众捐出的这件作品中,当时马公愚还是以“公驭”之名落款。此外,藏家沈国林捐出了自己高价购得的马祝眉写给儿子马公愚及儿媳的97封家信,藏家林晓克捐出了一件马孟容绘画作品。
这两千余件马孟容马公愚书画作品以及马家历代藏品将在艺术馆内分批展出。艺术馆除周一闭馆,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向市民开放。
马氏族人齐聚故里
据史料记载,马氏于清初迁温州,始迁祖为“银潢公”,至今已历十五代,留下“书画传家三百年”的传奇家史,家族中相继出现了马炅中、马昱中、马元熙、马祝眉、马孟容、马公愚、马辅、马亦钊、马天戈等以书画篆刻著称的马氏族人。而时至如今,除书画领域外,马家也涌现了一大批多个领域的专家,如中美贸易问题专家马大恢、图书馆专家马大任,以及文学领域的马骅、马大康等,医学领域的马仁山、马立中、马大正、马笑琴、马一公等人。
借这次纪念活动,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这些马家后人如美国的马大任、马大望,台湾的马大勉、马一东等十多位马氏族人也回到故里共襄盛举。
94岁的马公愚次子、纽约图书馆亚洲与中东部顾问马大任从大洋彼岸远道而来。开馆仪式上,老人回忆起父亲曾经的教诲:“我从小也爱写字画画,但父亲告诉我书画救不了国。在那个时候,年轻人应该学理工,富强祖国。他说,人可以为了国家放弃自己的兴趣。”
这一席话马大任铭记在心。马大任曾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馆长、纽约公共图书馆东方部中国和中文负责人。2004年,已84岁高龄的马大任有感于中国图书馆西文藏书的匮乏,发起了“赠书中国计划”,把从美国“讨”来的西文书一个一个集装箱地送回祖国。十多年来,已经赠书中国23万多册,目前马老仍在为此奔波。
马大任儿子、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特等教授、肠胃科系主任马一公,这次也随父回温。20岁以哈佛大学特优生毕业的马一公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温州行。“看到这座城市有这么多人在纪念我的祖辈,作为马家后人我深感自豪。”在谈到他所受的家庭影响时,马一公告诉记者,自己的长辈大多数是从事艺术的,自己虽然学医,但不管哪行都是做学问,都离不开创造力和认真专注的态度。 这次“寻根之旅”,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就如马骅先生曾在《温州马氏家族琐记》中所记的:“纵观马氏家族历数百年的文化传承,大家都遵循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家训: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学问,但求真才,不事宣扬;不谋官职,不图私利,只求学有所长,服务社会……”
马氏昆仲成就激励后世
作为纪念活动之一,前天下午在温州博物馆举行的马孟容马公愚书画作品展,共展出兄弟二人近500件作品。当这些遗作如此大规模地展现于世,后人为其艺术造诣震撼之余,也为马氏昆仲在在学艺之路上专注不懈的精神所感动。
在马孟容马公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文史专家就马氏昆仲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精神展开了讨论。“放眼书坛,马公愚先生是难得的四体皆能书法大家,这需要有过硬基本功,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寒窗苦读,才可做到。” 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首先发言。他表示,自己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马孟容先生的作品,受益匪浅。在他看来,马孟容的绘画表现文静和雅致,具有温州文人画的情怀和特有的性格。
“从马公愚先生的书画作品中,看到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而在马孟容先生的绘画作品中,我看到孟容先生善取中西画派所长,十分注重写生。” 南京艺术学院档案馆研究员马海平说。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从马孟容马公愚的艺术成就谈到了马家“书画传家”的传承不易。“我记得马公愚先生经常在纸上盖一个图章,书画传家两百年,现在是三百年了。这在全国,哪一个艺术世家可以做到?就凭这一点,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在韩天衡看来,马家书画传家三百年凭借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相关报道见10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