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截污 美景再现人居改善
清水工程肇始于2007年,但问计绍兴治水,还要从1999年开始的环城河整治说起。
环城河整治是清水工程的“前传”,2001年全部建成。它不仅让环城河“脱胎换骨”,而且让城市面貌一新。8.3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在环城河的映照、润泽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绍兴“一环”就此形成。
环城河整治好后,依托清水工程,绍兴对总长18公里的内河全部进行清淤,并在开源“截”流上做文章。开源,就是引来活水,让水流动起来。“截”流,就是截断污水。2011年初,作为清水工程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曹娥江引水工程启用。清澈、优质的曹娥江水,源源不断进入绍兴市区河道,大约每半个月可给绍兴环城河和内河换一次水。
曹娥江引水工程实施后,绍兴市区环城河、内河水质越来越好。根据绍兴市清水办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全市河道55个考核断面中,“达标”和“基本达标”率为74.5%。在记者采访时,绍兴市环保局污水控制处处长钱柏华说,虽然连续高温无雨,7月份的最新数据显示,“不达标”断面又减少1个,“达标”和“基本达标”率已达76.4%,河道水质得到进一步好转。
绍兴市区内河水质究竟如何?站在北海街道西小河边,河中游鱼翩翩,岸边垂柳依依。在河边住了70多年的居民冯大伯说,清水工程实施以来,当地街道通过对西小路社区实施截污纳管、雨污分离,并对居民卫生间、厨房间进行改造提升,为每户居民安装抽水马桶,将主要生活污水纳管排放。同时,对社区周边工业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掐断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对西小河的影响,现在,河水又变清了,居民生活更惬意了。
由于河道整治带动带火了西小路社区古城游。漫步西小路,前街后河,白墙黛瓦,泛舟西小河,乌篷船穿梭而过,绍兴水乡美景一览无余。
治水不仅盘活古城游,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完工后,秀美的风光也催生了环城河夜游项目。在环城河上开画舫的船老大胡新土说,水质好了,乘船夜游护城河的游客日益增多,船行护城河,经常会有鲤鱼跳到船上,大的能有三四斤重,让游客惊喜不已。
治水治污
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不仅要治水,还要通过控制排污,促进污染工业集聚改造,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这是绍兴市委市政府的理念,也是绍兴人的共识。
兼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企业的实际,绍兴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将清水工程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绍兴县提出,从2010年开始,在5年内,将80%的印染企业,逐步集聚到滨海工业区,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签约;越城区则提出将所有工业企业从主城区迁出的目标;绍兴全市则对一些企业采取排污口封堵、排污控制等措施,强化污染源在线预警监控,发布预警短信,推广“刷卡”排污,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对COD浓度排名最高的企业,实行“末位淘汰”,依法关停。
浙江新建纺织有限公司,原厂房位于越城区,是一家集织、染、印于一体的大型纺织印染股份制企业,在集聚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从越城区迁出,通过土地置换,在袍江工业区征地180亩,投资4.5亿元建设新厂房。该公司工程部主任朱德胜说,为了控制COD排放,企业投入7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新厂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
“新建纺织”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而位于绍兴市区越西大桥北岸的金德隆文化创意园,则是在产业创新创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作为绍兴最大的文化创意园,金德隆文化创意园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其前身是金德隆五金机电城,在招商过程中,逐渐形成装饰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等企业集聚。2012年10月13日,金德隆文化创意园正式授牌,目前已入驻企业近300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占60%以上。招商部经理华立说,园区位于古运河边,三面环水,清水工程造就水清景美,他们在招商方面围绕“水”做文章,突出“水”文化。目前,金德隆文化创意园在省内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已形成很高的品牌知名度,涉及装饰、服装设计、广告策划、动漫制作、传媒等领域,计划达到500家规模,文化创意企业占到80%以上。
这一持续“治水”工程现已初显成效:主城区基本消灭Ⅴ类水,部分水体达到Ⅲ类。但绍兴市委、市政府并未满足现有成果,新一轮的清水工程目标已经确定: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市范围内主要水体水质消灭五类水,大部分功能区水质达到三类标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