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话,使用人口仅二三十万,被公认为“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百度百科这样阐释:蛮话是一种带着神秘气息的古老方言,其语言特点与周围其他方言的差异是那么的大。
10月13日,蛮话分布的中心区——苍南县钱库镇迎来了100多位各界嘉宾,共话蛮话传承与保护。
语言学家情有独钟
对外地人来说难懂难学的蛮话,在语言学领域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活标本”。
因年老体弱不能与会的温籍著名语言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颜逸明特意写来信函,回顾学界对蛮话研究的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复旦大学举办的吴语学术研究会议,就曾对蛮话的性质、特点和归属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中国语言地图集》工作开始以后,中国社科院两次吴语工作会议,也都讨论过蛮话问题。
蛮话到底属于吴语还是闽语,学界一直有不同观点。有意思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温籍语言学家们也“各执己见”。
颜逸明、傅佐之等先生从蛮话的语音角度,将其归于吴语的一支,而郑张尚芳先生则持不同意见。
80高龄的温籍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今年已是第三次从北京飞回温州,之所以不辞辛劳奔波,正是因为“对蛮话很关心”。
郑张尚芳先生1980年考取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后,从温州调到北京,参与《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工作,负责南方片浙江同福建、江西、安徽等交界的方言,首先就接触到蛮话,要为它的归属定性。经过调查考证,他断定,“蛮话的底子是闽东话,是闽东方言的一支,但受吴语的影响很大。”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教授陶寰笑说,最早听到“蛮话”这个词,就是在颜先生和郑张先生的“论战”中。后来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分区图》)采用了郑张先生的观点,但谁都不否认,蛮话既有闽语的成分,也有吴语的特征,是一种亦吴亦闽的方言。
2005年起,陶寰开始带着本科生、研究生频繁地出现在苍南钱库一带调查,他们想知道蛮话中哪些成分是它原本就有的,哪些是后来获得的?它形成过程又是如何?陶寰和他的学生虽然都不懂蛮话,缺少那种“母语的感觉”,但对蛮话却有着一份深厚的感情。如今他作为《蛮话词典》的主编,正加紧编写工作。他计划还要把当地老先生请到上海录音,用最直观的科学手段保留下原汁原味的方言。
民间研究者孜孜以求
“有一种里外受气叫‘讨米人淘狗气’;有一种大献殷勤叫‘卖嘴唇皮’;有一种精明算计叫‘金瓜割你蒂里过……”金乡高级中学教师杨勇在论坛上发言时,那一串串形象生动的蛮话,激起了会场里阵阵的笑声。
刚进入不惑之年的杨勇研究蛮话已有14年。身为土生土长的“蛮话人”,杨勇曾经对蛮话抱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我读大学时,室友说蛮话与日本话类似,调侃说大概是明代倭寇侵犯浙南沿海时留下的,这让我坐立不安;又有人说蛮话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这又让我很懊恼!”
他想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我从哪里来。因此我研究蛮话,出于一种寻根的本能,我希望自己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加上对文物挖掘、家谱寻宗来探索考证蛮话的来龙去脉,给蛮话一个真实的定位。二是我到哪里去。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蛮话人,我时常感觉与母语若即若离,但我知道永远无法放弃。”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杨勇遍阅苍南历史文献、关注考古进展、收集宗族家谱、整理方言词语。这么多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跟人聊天时,听到有意思的蛮话,就赶紧拿手机记录下来。
2011年,他多年的研究和积累终于结集成《蛮话方言史》。如今他又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三分之一的新内容,即将出版。
苍南民间痴迷蛮话研究的人不只杨勇。退休教师章岳棠老先生积多年心力,2009年写出了《蛮话俗语解读》一书;经商为业的王斌专注于蛮话民间诗、蛮话歌谣、蛮话童谣的搜集整理,他这份“爱乡之心,执着之情”令清华大学教授赵日新为之动容。赵日新教授2011年和高晓虹副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赴钱库进行蛮话调查时,结识了王斌,有感于他 “保护方言文化的善举”, 欣然为《蛮话童谣》作序。
众企业家鼎力资助
论坛发言中,很多人都提到一个名字:吴尚忠。
陶寰说,是吴尚忠老先生找到我,希望我来对蛮话做一些刨根问底的工作。这些学术研究得到了他们的热心支持!
原龙港镇委书记、龙港第三高级中学董事长陈定模也说,我是为吴尚忠的精神所感动,他80多岁的人,跑了我家里好几次,打了几十个电话,动员我一起为蛮话研究出力。
此次文化论坛由苍南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钱库镇委、钱库镇政府主办,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承办。吴尚忠正是该中心的发起人和负责人。
上海锐力健身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尚忠,风趣地自称是“80后的人”。他在发言中首先回答了很多熟人朋友的困惑: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要还搞蛮话研究?
“我其实不懂文化,但看到自己的子女不会讲蛮话,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根本不知道蛮话,不知道老祖宗讲的话,我有一种危机感。身边好多老朋友也都有同感。”
正是这种朴素的感情,使吴尚忠觉得应该为蛮话的传承和研究做点事。于是他东奔西走,一边寻求政府部门、企业家的支持,一边寻访研究蛮话的语言学家。2010年,在吴尚忠的倡导下,经苍南县文化局批准、县民政局登记,14位企业家发起成立了 “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随后又成立“上海蛮话俱乐部”。
共同的蛮话乡音把众多的企业家们联系在一起。他们纷纷解囊,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专著出版提供资金支持。杨勇的《蛮话方言史》、王斌的《蛮话童谣》得以结集成书;《世界蛮话人》刊物得以创办;《蛮话词典》的编写出版也已列入明年的计划。
此次论坛上,59位在上海、香港、台湾、临沂、温州等地的企业家又捐资近200万元,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方言文化如何保护?除了政府外,两种人最重要,一是学者,一是企业家,”温籍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潘悟云第一个发言时就说,他得知今天有很多企业家与会,特意赶来。
“语言也是生命体,它产生,也会不断消失。世界上的物种消失了,我们会悲伤,语言消失了,却不被人关注。有很多语言就这样孤苦伶仃地死去。我们很多企业家很有慈善心保护物种,那么别忘了保护语言这个物种!”——这番话,潘悟云教授说得很动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