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侨联海外委员 何以温籍华侨为多?

2020年1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3-12-12 00:00:00

在12月5日闭幕的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大会聘请了中国侨联海外顾问共135名,聘请中国侨联海外委员共446名。在本次中国侨联海外委员名单中,温籍华侨占了60余人。

纵览全国,目前我国共有5000多万名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广东是我国华侨最多的省份,在海外的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000万人。其次是福建省,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近1100万人。相较于闽粤地区的著名侨乡泉州、潮汕地区、梅州和江门,温州的华侨数并不多,温州地区现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约60万,分布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然而,此次全国侨代会聘请的海外委员名单中,温籍华侨人数却占据了1/7多,为全国地级市之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国务院国庆招待会这些国家层面的组织及活动中,也能频频见到许多温籍侨领的身影。

并不以华侨人数占优势的温籍华侨,何以在中国侨联海外委员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席位?

近年华侨维权 频现温籍侨领身影

时间回到三年前,2010年6月20日,巴黎发生了法国华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运动,3万多名华人上街,高喊“反暴力、要安全”的口号进行集会游行,这次事件后来震动了整个欧洲社会。事件的缘起是当年6月1日温籍华人钟绍武在巴黎参加完婚宴后,为了阻止歹徒抢劫同胞,朝天连发数枪示警后,连发两弹击中歹徒。钟绍武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械,被法国警方羁押。

为了声援钟绍武,6月12日,以当时的温籍华侨、法国华侨华人会主席陈胜武为首的游行组委会正式建立,成员包括法国华侨华人会、法华工商联合会、中法服装实业商会、外籍兵团退伍华人战友会、法中友谊互助协会等侨团,这几个侨团的侨领均为温籍侨领,分别是王加清、蔡足焕、池万峰、陈中华、陈建、张常豹等人。当地时间6月20日下午3点左右,声势浩大的游行正式开始。

“组织游行的时候,费用问题是最早解决的。汗衫、打着标语的旗帜、水等物资的费用,全部由我们这些温籍侨领赞助了。这里留学生群体负责和媒体、警方等沟通。当地的温州人关了200多家店门,纷纷出来支援游行。”池万峰回忆说。

迫于压力,游行后的第二天,巴黎美丽城周围的第10区、11区、19区、20区4个区政府宣布将设立一个“指导委员会”,负责治理美丽城街区的治安不良问题,并加强了该区域的警力巡逻。大游行结束后,原本一盘散沙的华人开始团结起来,并且“反暴力”的华人游行在法国周边的西欧国家开始蔓延开来。法国《欧洲时报》评论认为,这次大游行堪称华人华侨维权史上的里程碑。

2010年11月,在旅法华侨华人侨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钟绍武走完法律程序后,回到了广大侨胞中间,反暴力行动取得圆满结果。

海外侨团,是我国华侨和驻在国政府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在异国他乡奔走的中国人,一旦遇到歧视、不公等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当地侨团。个性鲜明的温籍侨领们,在华侨的维权事务中,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2012年10月16日,西班牙警方采取了代号为“皇帝”的行动,在多个城市逮捕了一些犯罪嫌疑人,其中华商占多数。在随后的报道中,一些西班牙媒体以“打击中国黑帮”等说法描述此次行动,借机歪曲事实大肆炒作。温籍侨领、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主席叶玉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积极应对。她联合西班牙侨界成立了一个7人组成的维权小组,与有关媒体、警方、政府部门进行了14次谈判,最后,官方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在西班牙所有移民中是最勤劳的,在移民遵纪守法方面,中国是数第一的。

维护国家利益 温籍侨领挺身而出

温籍侨领、法国华侨华人会执行主席王加清已经是第二次被聘为中国侨联海外委员。在他的记忆中,2008年4月19日是一个至今难忘的日子。当年4月,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至巴黎,一些“藏独”分子蛮横地阻挠奥运火炬传递,甚至还对现场留学生以拳脚相加。而西方媒体的事后报道却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闹事者。4月19日,欧美多地同时传出了当地华人“支持奥运、守护奥运、反对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呼声。

在巴黎,支持奥运反“藏独”游行的发起者便是王加清。奥运火炬到达巴黎时,为了保护火炬传递活动不出意外,时任中国法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的王加清找来陈建友、池万峰、颜惠忠等侨领一起商量,准备召集当地的华人及留学生群体一起保护火炬传递。很快,通过留学生的电话通知,数以万计的华人被动员了起来。为了支持游行所需的服装、国旗等物品,王加清当场自掏腰包购买。接着,数千面国旗从国内义乌、温州等地空运到巴黎。大家也都有了统一印有中法两国文字“奥运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的汗衫。

4月19日下午,游行正式开始,一万多名华侨和留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挥舞着五星红旗,高喊“奥运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的口号。

法国华人集会开始前,最令集会组织者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之前就有留学生接到了“藏独”分子的恐吓信,甚至威胁说要在集会现场进行枪击事件。然而,4月19日当天,逾万华人的声势让“藏独”分子的叫嚣再一次成空。王加清回忆说,原本叫嚣要与华人集会“一拼高下”的“藏独”分子的声势完全被湮没了,与万人的华人集会相比,“藏独”分子只有区区二、三十号人。“藏独”分子“集会”了半个小时,就悻悻离开了。

为了支持当天的万人华人游行活动,法国内政部也特地给中国法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送来了一万面法国国旗。

温籍侨领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一直是当仁不让的。同时,温籍侨领也在积极配合祖国的一些华侨事务。

2011年2月,因为北非国家利比亚局势动荡,我国展开了利比亚3万侨民大撤离行动。2011年2月23日,温籍侨领、希腊华人华侨总商会会长徐伟春接大使馆转达外交部决定:包租希腊大型邮轮大规模火速抢运15000名中国公民借道希腊克里特岛回国。总商会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响应大使馆的号召,首批16人商会骨干成员放下生意,由秘书长带队紧急飞赴克里特岛,以志愿者的身份全力协助大使馆开展接待同胞的工作。其间,以徐伟春为代表的希腊温商群体不计个人利益连续工作,送走了撤离到希腊的13815名同胞。

他们是沟通 中外文化的桥梁

明年1月8日,意大利比萨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将来温州大剧院进行一场演出。促成他们来温的,便是温籍旅意侨领刘光华。

刘光华介绍说,意大利比萨和杭州是友好城市,因而比萨市市长邀请比萨音乐学院院长赴杭州音乐厅进行演出,作为两座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得知消息后,刘光华主动邀请该院长赴温进行演出,并赞助了5000欧元费用。温州并不在比萨音乐学院院长此行的计划中,正因为温籍侨领从中牵线,使温州人民将欣赏到意大利顶级的音乐演出。

温籍华侨们将海外的文化引入温州,同时也将中国文化播向世界。西班牙温籍侨领叶玉兰便是此中代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侨居国外的叶玉兰发觉华侨子女被“西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996年10月,她创办了西班牙马德里华侨中文学校。在异国他乡创办中文学校的难度是巨大的。叶玉兰回忆道:“学校没有校舍、没有老师、没有经费,也没有教材。白天我和华侨华人协会侨领东奔西跑,想方设法与当地政府部门取得联系,洽谈租赁校舍事宜。晚上,在华侨中寻找有教师履历的人员,找不到时就从自己餐馆里抽员工到学校上课。”

如今的马德里中文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欧洲华侨华人中文学校当中,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著名的中文学校。学校多次获国务院侨办的表彰,被授予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

同样在海外创办华文教育学校的还有意大利温籍侨领潘世立。从1996年到2001年,潘世立用了5年时间,四处奔走,创办了佛罗伦萨第一所中文学校。

西班牙温州同乡会会长刘继东同样热衷于文化事业。刘继东介绍说,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他组织西班牙温州同乡会每年举办一次欧洲级的文化活动,比如近年和凤凰卫视欧洲台合作举办中华小姐大赛、与国务院侨办合作举办中华美食大赛等。

在北美,温籍侨领同样承担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2008年11月,加拿大温州同乡总会会长滕达联合兄弟侨团成功组织了“中华情·亲情中华欢聚温哥华”大型演唱会,观众达到1.2万人,成为北美地区里程碑式的文艺演出。当时的加拿大总理哈珀、加拿大卑诗省省长金宝尔等在演唱会前都分别发来贺信,高度评价此次演出。

他们承担着 公共“外交家”的角色

去年5月17日,由温州市政协牵头成立了温州公共外交协会,开创了我国市级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先河。之所以成立公共外交协会,温州市政协港澳台侨与外事委员会主任潘一新说,得源于有300多个温籍侨团分布于世界各地。温籍侨领们作为公共“外交家”有着天然优势,因为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去践行这个角色,他们自身在海外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温州形象,乃至中国国家形象。

市侨联主席余梅生说,温州现有海外侨团304个,侨团是海外温州人社会的支柱和核心。同时,温州华侨在海外有着极大影响力。秉承着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科技上有专长的海外乡亲为数不少,像前联大主席让·平、巴西“黄豆大王”林训明、美国宾夕法亚大学数学系主任杨忠道、美国前商务部第一副部长黄建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等等。

在海外商界叱咤风云的温州人,他们担任起公共“外交家”也毫不含糊。

温籍侨领、奥地利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原奥地利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主席张维庆就曾多次随同奥地利议长及其他奥国政要访华。张维庆介绍说,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的社团设计比较特别,它是奥中友协下属的华人组织。奥中友协官方资源丰富,奥地利政坛要人如总统、总理、议长、有关内阁部长等政要都是(或曾是)该协会理事。如今每到春节、中秋节等重大中国传统节日,奥中友协都会在联邦议会大厦举行庆典。2006年,张维庆还组团随奥地利联邦议会常务副议长访问了温州。正是由于当年张维庆领衔的华人委员会的突出贡献,2008年奥地利奥中友协华人委员会荣获奥地利总理签署,由国民议会议长颁发的“罗斯特霍恩”勋章,成为奥地利第三个荣获此殊荣的团体。

同样的,也是温州人率先在海外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媒体话语平台。1996年,意大利温籍侨领廖宗林创办了被誉为“全欧洲第一家私人办的中文报”的 《欧华时报》。如今,《欧华时报》是全欧洲第二大中文报纸。《欧华时报》每期还有4个“温州专版”,以便海外温州人了解故乡。

在温州商人拼搏海外的过程中,还有些温籍侨领跻身于政坛。比如温籍侨领、意大利罗马市政府移民执行委员会主席潘永长。2004年罗马市新设移民议会,由128个移民国代表普选出议员,来协助政府进行移民管理。潘永长以最高的得票当选为意大利罗马市政府移民议会的议长。在议长任期满后,潘永长出任了移民执行委员会主席,频繁地往来于罗马与温州之间,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牵线搭桥的工作。

德国温籍侨领冯定献说,温州华侨在海外做出的突出成绩,离不开温州有关涉侨部门的关心,离不开这些部门和海外华侨的积极沟通。这也是60万温籍侨胞在我国数千万侨胞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链接

温州人移居海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北宋咸平元年,温州人周伫随商舶到高丽经商,后成为高丽政要。他是史载温州移居海外的华侨先驱。

至清光绪年间,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常有温州人随商船到欧洲及南洋英、荷两属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从商或做苦力。二十世纪初,温州地区出国谋生的人逐渐增加。

1912年,3名永嘉木匠下南洋,到新加坡谋生。至1915年已有90余温州人前往新加坡。1923年,闯南洋的温州人金天放、陈岳书等人发起创办了“温州同乡会”。同乡会于1931年易名为“温州会馆”,这是温州人在海外成立的第一个温州籍侨团。

如今,法国是温州华侨分布最多的地方。法国华侨华人会成立于1949年,该协会成员以温籍华侨为主。2000年11月,巴黎某剧团发出新剧广告,题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随后,在温籍侨领、华侨华人会会长杨明和温籍侨领、副会长林加者等人的严正抗议及起诉下,作者终于同意更正广告及小说封面。这起事件后来被公认为是法国的华侨华人首次团结一致,通过合法途径为维护中国人形象而成功“讨回公道”的案例。

据统计,温州现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约60万人,分布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50万人,占总人口的5.48%。温州海外侨胞主要聚集在西欧和美国,其中法国12万人、意大利10万人、美国11万人。目前温州华侨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远赴海外并在当地取得永久居留权或所在国国籍的新华侨华人,新侨约占90%。如今,温籍华侨总计在海外建立了304个侨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