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问计沪杭,谋划文创发展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8-07 00:00:00

7月25日至27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顺聪率鹿城、瓯海、龙湾、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文化产业处相关人员20余人,前往杭州、上海两地考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三天时间,两座城市,学习考察四个产业园,行程紧凑而充实。

在两地文化创意园里,一座座规模巨大的投资项目、一个个创意先行的设计理念,一次次地冲击着考察团成员们。“深感震撼、深受刺激、深负压力、深入思考”,成员们用四个“深”,概括切身体会。

杭州——

旧厂房集聚智慧

杭城之美,能寻之处必有运河入选。在杭州的拱墅区,京杭大运河流经于此,为拱墅区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于是,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由此诞生。

考察团一行在探访运河天地文创园时,得知它其实是由多个创意产业园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沿着运河一路开枝散叶,拥有包括LOFT49、唐尚433、乐富智汇园、西岸国际艺术园区、华源创意工厂、浙窑陶艺公社、元谷创意园、创意桥、SOHO创意部落、A8艺术公社、富义仓园区、丝联166等创意企业及机构入驻。

老厂房改造是运河天地文创园的最大特征。2002年,杭州大批设计师和艺术家先后在通益路(原杭印路)49号旧厂房设立创意机构,LOFT49创意产业园便成为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尚地标。

如今,这片原本充斥着废旧厂房和机器轰鸣的土地,已变身为杭城文化创意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乐富智汇园一家名为“远见”的旅游设计机构,记者看到,一本本包装精致的旅游规划摆满了展示厅的货架,大到一座城市的“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小到一个景点、公园的主题设定,在这里似乎都能找到答案。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炜告诉记者,“远见”主打的是创意旅游的概念,通过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为各级政府和企业量身定制旅游规划方案。目前,公司拥有千余人的专业团队,业务网络遍及祖国大陆、东盟、中东、非洲等地。

运河魂,创意源。运河畔是广告人青睐的地方。此番在杭城的另一个考察点,便是位于乐富智汇园附近的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这是一个规划面积2.74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开园仅半年多时间,已吸引了300余家广告行业相关企业入驻。其中,像浙大盘石、博采传媒、影天印业、华坤道威等一批创意设计公司,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一个名叫“梦立方”的展厅里,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叶勇抱描绘着未来三年产业园的宏伟蓝图:2016年,园区力争实现广告行业营业收入100亿元,培育广告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0家,广告行业创新创业人员10000人以上,促进广告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上海——

科技艺术改变生活

外墙保温、屋面雨水收集、太阳能集中供热、地源热泵供暖、楼宇智能化管理……几十种世界领先的节能技术集中到一个节能综合园对外展示,这便是上海通过改造一片4万多平方米的老工业厂房、采用高科技打造的节能环保新高地——上海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

7月的申城,骄阳似火,考察团一行漫步花园坊,就仿佛置身于一座大型的休闲文化公园,满眼是浓浓的绿意和沁人心脾的花香,一个不经意间,还会有废金属制成的创意机器人与你擦身而过。

于2009年6月建成的花园坊节能环保产业园,依托上海汽车集团的产业和资源优势,通过节能环保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有效结合,着力塑造节能环保产业的展示、交易、集成、服务等功能。目前园区内有一个23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为节能制造商们提供新产品展示和发布的平台。

与此同时,整个园区还引入了上海节能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为客户提供产业链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比如目前已入驻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就是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环境能源权益交易市场平台,可轻松实现污水处理、电力交易,产权、资产交易等。”上海汽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新说。

在感受了高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之后,考察团一行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聚集地——上海M50创意园区。都说“北有798,南有M50”。M50是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简称,其前身是上海春明粗纺厂。2005年,这里成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区,吸引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工作室及画廊、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机构入驻。随着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时尚之夜等一系列活动的相继开展,这里已成为上海时尚文化的新地标。

漫步园区,沿着大片的涂鸦墙边走边看,一件雕塑、一张画报、一段文字,都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人们的视线。而风格迥异的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更为M50这个创意思维聚集地平添了几分从容和恬淡的气息。

园区总经理王艺表示,M50从开始转型到现在已走过了整整十年,在发挥老厂房优势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力图与“八号桥”、“尚街LOFT”等创意园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为上海城市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温州——

找准定位谋划发展

问计他山之石、谋求发展之路,是此次考察的一大主题。三天的沪杭之行,考察团成员们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了两地文化产业的高起点规划和大手笔投入,既开阔了眼界,又启发了思维。

抱学习之态度、怀收获之期待,是考察团成员此番的共同的感受。徐顺聪表示,先进城市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温州文化产业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温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速度飞快,从2008年到2012年,我市先后建成温州大学学子创意园、浙江创意园、温州文博城东瓯智库创意基地、东方古玩城、源大创意园、红连文创园、蓝江软件园等8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2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比全市GDP增幅高12.2个百分点,远远领跑于我市其他产业,呈现逆势上扬态势。

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瓯海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建敏认为,温州文化创意园区的功能定位与实际发展还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创意产业园区内入驻的企业与原先的规划并不相符,甚至超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酒吧、餐厅、休闲吧涌入园区的现象较为普遍。

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副处长蔡华龙指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既要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公共设施,又要提供项目孵化、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成果展示及转化、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公共服务。而温州多数文创园区配套服务不完善,有的仅仅是提供了场地租赁和日常管理,公共设施和服务配套跟不上。

正视问题,直面差距,为的是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教体工作局局长应隽雯对温州的文化产业充满信心。她说,温州有发达的民营经济为支撑,只要找准定位,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再辅以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温州的文化产业定能取得长足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