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通讯》,1941年在温州出版,温州市图书馆藏。
《木刻艺术》创刊号,1941年9月1日创刊。封二刊登木刻运动歌,野夫、A杨词,张清泉曲。
陈清秀老师藏。
《前哨木刻集》,1940年4月出版的温州中学学生王里仁、洪焕椿、樊祖鼎木刻作品集。
1933年12月20日鲁迅致野夫信。
木刻函授班的讲义《战时木刻半月刊》。温州市图书馆藏。
郑振铎与鲁迅合作出版的《北平笺谱。
1948年出版的野夫著作《木刻手册》。
1940年11月,籀园图书馆举办抗战木刻漫画展览会,《籀园月刊》出版专号。
洪振宁
温州版画家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业绩,是近现代温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回顾历史,叙述文脉,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积极地去申报和创建文化名城,推进温州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上海,鲁迅身边,温州版画家的努力
1935年12月22日,郑振铎撰写《关于版画》一文,他说:“鲁迅先生是介绍西洋版画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对于中国版画也最有兴趣。”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鲁迅被木刻青年尊为“我们的导师”,而史家则誉他为“新兴版画之父”。
1928年12月,鲁迅与柔石等人在上海组织朝华社,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鲁迅认为,木刻是中国人最早发明传到欧洲去的,要“回娘家”。朝华社计划编印《艺苑朝华》十二辑,出版《近代木刻选集》等五种后停止。多次聆听鲁迅演讲,给正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读书的郑野夫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1932年8月初,郑野夫等人发起组织“野风画会”,成员还有野夫弟弟郑邵勤,陈佐坤、顾洪干、陈学书、吴似鸿、林扬波(马达)、倪焕之、张明曹等人。招牌“野风画会”四字,是鲁迅请蔡元培先生题写的。鲁迅有捐助,并于10月26日、12月21日两次到“野风画会”演讲、指导。演讲的题目是《美术上的大众化与旧形式利用问题》。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生张明曹、林夫也踊跃参加木刻社团的各种活动。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的洪天民(1913-1968,笔名洪野,乐清人)也积极创作木刻作品,在《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里,影印1933年出版的木铃木刻集收入了他的3幅木刻画。
野夫于1933年12月完成木刻连续画《水灾》的创作,又用一年多时间创作了木刻连续画《卖盐》,作品都寄送鲁迅先生。鲁迅均有回信。张泽贤评价说“两本木刻连续画的水平并不低,从总体上看在构图与布局上颇有功夫”。
1934年1月,鲁迅选出55幅(以后又增3幅)中国木刻画作品,送巴黎“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其中有野夫的6幅。3月14日,展览在巴黎皮尔·沃姆斯画廊举行,展览会印有题为《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说明书,内收木刻作品4幅及展品目录,其中有野夫《1933年5月1日(上海泥城桥)》(又名“搏斗”)。
鲁迅赞赏野夫的木刻,认为《黎明》“是很有意思的,大都市的另一种劳动生活”,描绘的是清晨倒马桶的苦力。先生称赞作者“善于运用黑白对比”,“很有趣”。1933年11月9日鲁迅致信吴渤时评论说:“野夫的两幅都好,但我以为不如用《黎明》,因为构图活泼,光暗分明,而且刻法也可作读者参考。”
1935年年底,野夫与江丰、温涛、沃渣等人组成铁马版画会。分别于1936年1月30日、3月1日和8月10日出版了三期《铁马版画》。《铁马版画》出刊后,野夫即寄赠鲁迅先生。1936年2月17日、4月9日,鲁迅有复信给野夫,对铁马社寄予希望。
1936年3月,广州“现代版画会”李桦、赖少其、刘崙等,联合上海陈烟桥、新波、曹白、林夫、野夫,发起组织“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7月5日至10日,展览会在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举行。参展的温籍版画家作品有林夫《逮捕》、《爱的小先生》、《幼童工学园》、《农忙》、《包围》;王良俭《特朗肖像》、《拉马丁肖像》、《肖像》、《兴登堡肖像》;野夫《罢课》、《凯旋》、《荒年》、《油灯下》、《准备》、《马路如虎口》。流动展览会8月在绍兴、杭州展出,10月6日至8日,在上海展出。三天中有近万人参观了展会,每天展览时间延长到晚上八时。10月8日下午,鲁迅先生抱病亲临会场参观指导。这一天,距鲁迅逝世仅11天。他在观看了全场作品一半后,又和当时在场的青年版画工作者陈烟桥、黄新波、曹白、林夫、吴渤等人座谈。差不多谈了两个小时,鲁迅再站起来,继续看画展。沙飞曾拍照留影多幅,记录了导师和木刻青年们最后的一次欢聚。林夫撰写了《第二次全国木展会在上海》,刊登于11月3日和4日的《浙瓯日报》,留下了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
由于野夫、林夫、张明曹和在温州的美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1936年12月20日至22日,“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温州中山纪念堂展出。21日《浙瓯日报》第7版报道展览第一天约两千人参观,第15版特刊整版作介绍。
与鲁迅一起走在中国现代木刻运动最前列的是郑振铎先生。
郑振铎与鲁迅共同苦心经营、合作出版传统彩色木刻集《北平笺谱》,重印明末胡曰从(胡正言)所编《十竹斋笺谱》,成为广为流传的艺坛佳话。
1933年2月鲁迅收到郑振铎赠书和信,提议编印《北平笺谱》。此后,郑振铎教书之余在北京琉璃厂等处多次搜访笺谱,寄500多种到上海,由鲁迅选定328幅,彩色刊印,分6册,卷首有鲁迅、郑振铎序各一篇,附有郑振铎《访笺杂记》,在北京印制,1934年2月初版100部,两人在每册版权页上签名,寄赠国外,销路极好,接着又印造再版100部。紧接着,由郑振铎提议,鲁迅资助,他们又合作刊印《十竹斋笺谱》,作为“版画丛刊”第一种。1933、1934两年中,鲁迅与郑振铎往来通信47封,多次碰面,均为商议《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的编辑、出版、发行和再版的有关事宜。1935年5月12日鲁迅高兴地看到郑振铎亲自送来的第一册,惜第二册未完工,鲁迅已不幸逝世。
抗战后期,郑振铎开始撰写《中国版画史》,以后又相继编印出版多卷本《中国版画史图录》,选编《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
陈福康教授指出:如果说,鲁迅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木刻之父;那么,我认为西谛(郑振铎)先生可以并列尊之为“亚父”。鲁迅偏重于理论指导,西谛则偏重于历史总结。西谛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在温州,抗战期间,温州版画家的奋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野夫、林夫、王良俭、张明曹等相继回到温州,积极参加救亡宣传工作。
1937年12月起,林夫在平阳山门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负责美术宣传工作。1938年创办《平报》,并创作了不少的版画作品。浙江省建设厅及所属的浙江省合作事业促进会在丽水办刊物,金逢孙推荐野夫,野夫则介绍林夫到丽水工作。林夫、野夫、金逢孙、陈尔康等在丽水组织“七七版画研究会”,出版《五月纪念木刻集》。
1938年元旦,《生线》在温州创刊。这是一个发表民众对抗战的评论意见的刊物。前3期,封面木刻《民众武装起来》等均为明涛(张明曹)作。至7月7日,《生线》出版“抗战建国周年纪念专号”,封面为野夫木刻画《上前线去,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第7、8期合刊,封面刊登野夫木刻画《巩固我们的堡垒》。
野夫、王良俭等在乐清建立“春野美术研究会”,1938年11月15日出版了《春野木刻集》。野夫在前言中说:研究会的成立更表示了木运确已深入了中国的山乡地角,《春野木刻集》的出版,绝不是点缀升平,而是在抗战期中,中国的山乡地角里一班不愿做奴隶的新进的美术青年,对敌人的怒吼!
王良俭,生于1912年,乐清人,1933年入杭州西湖国立艺专,毕业后留学日本,回国参加救亡运动,在家乡乐清创立民众剧场,开展抗战宣传,野夫导演《醒狮》,良俭担任主角。他白天制作壁画、油画,担任乐清城区学校的图画课教学,晚上到夜校演讲、教唱抗日歌曲,深夜与王朝闻共同创作木刻作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1938年10月8日,因工作过度劳累,患病而逝。年仅27岁。乐清战时青年服务团以“民族魂”三字的大旗盖其遗体,墓葬西象山南麓,铭志“爱国艺人王良俭先生之墓”。追悼会后曾举行遗作展。《春野木刻集》刊登野夫所刻《王良俭遗像》、流光所作《良俭在化装室里》、白罗的《一个哀痛的日子(1938年,10,8)》,刊载良俭4幅木刻遗作。野夫悲痛地赋诗:想不到你的作品,在这本集子里竟成了——遗作!
张明曹在温州组织“黑白木刻研究会”。1938年10月,他担任浙江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永嘉分会理事长。同年11月,张明曹创作的木刻连环画《仇》由游击文化社出版。书里20幅黑白木刻画,叙述一个平民目睹妻子被日本军警奸淫枪杀,自己也饱受铁蹄之苦而奋起复仇,投身于反侵略战争的故事。初版1000册,12月即再版二印,至1939年3月三印至4000册。1939年温中附小美术科出版学生木刻连环画《老子军》、《阿生和阿福》,以故事配图画,很受学生欢迎。
1939年4月,23日、28日日军战机两次轰炸温州城区。5月8日,温州中学迁至青田正式复课。11月15日,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战时木刻研究社举办第一期木刻函授班。出版《战时木刻半月刊》作为讲义,先后出刊10期。同时,陆续出版《木刻丛集》5种作为示范,集名《旌旗》、《号角》、《战鼓》、《铁骑》、《反攻》。野夫赶写了《怎样研究木刻》一书,作为教材,1940年2月1日丽水会文图书社初版出书。
木刻函授班学员达一百多人,两广、川康、黔桂、湘、鄂、皖、贑、闽、浙各地都有。为便于指导,划分为金华、丽水、永康、永嘉、桂林、长沙六个指导区。丽水区导师为野夫、潘仁,温州区导师为张明曹。温州学员18人,有葛克俭、陈素屏(沙兵,1920-1979)、夏立如(子颐,1918-2000)、张大辉(平野)、杨桂森(杨涵)、魏光武(光宇)、张长弓(龙光)、叶蓁等。
7月15日至8月15日,放暑假期间,俞乃大、金逢孙、野夫、潘仁、孙多慈等在丽水举办“暑期绘画专修社”。 温州籍学员有夏子颐、叶蓁、王思雨(王朝熙)等人。专修班结束后,野夫编印《铁笔集》,作为结业纪念。入选学员作品16幅,其中永嘉区(温州)学员10幅。1941年9月1日,《木刻艺术》创刊。封二刊登木刻运动歌,野夫、A杨词,张清泉曲。
木刻运动开始普及到温州的各个角落。
1939年,平阳温州师范出版学生陈承炬、许垂鸿、朱宙平的《抗战木刻》。
1940年春,野夫的老同学金逢孙到温州中学任教,在他的指导下,成立了温州中学木刻研究社,学校将木刻正式列入战时宣传教育课,开全省劳美教程的新纪录。1940年4月温中在丽水出版了《前哨木刻集》。野夫指出:《前哨》木刻集的出版,正是木刻种子撒播到各地以后成长起来的新芽。瑞安县立中学也组织先锋木刻研究社,出版《先锋木刻集》。
当时的温中学生张树云后来回忆说:一时间全校掀起学木刻热潮,各班人人动手,木刻又可复印多份,大量的习作出现在班级壁报、街头墙报,还举办木刻展览,确是收到抗日救亡宣传教育的成效。
葛克俭在温州城区的永嘉县镇立广化小学任教,1940年6月1日,《广化木刻集》出版。收入学生木刻习作37幅。5个月后出版了第二辑,收学生木刻习作30幅。陈沙兵指导下,11月1日,永嘉县私立增爵小学出版《增爵铁笔画》,收入小学生木刻习作50幅。11月下旬木刻作品展出,还有康乐小学木刻48幅、连环木刻10种,城南小学18幅,三希小学50幅。乐清城区小学在张长弓的努力下,出版连环木刻画《鹿西岛遭难记》一册。夏子颐则在瓯江小学指导学生,1941年12月出版的《瓯江木刻》,收入学生习作20幅。
1940年11月23日,在温州,籀园图书馆举办的“抗战木刻漫画展览会”开幕,展览木刻1194件、漫画354件,其中中学组木刻244件、漫画221件,小学组木刻292件、漫画115件,民众组木刻121件、漫画18件,由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木刻研究社木函班提供的作品设特展组,有木刻537件,共计1548件。盛况空前,结果26日又延续一天,参观者逾7000人。《浙瓯日报》、《温州日报》辟特刊介绍,《画阵》、《籀园月报》出刊“籀园抗战木刻漫画展专号”。
在全国,解放前后,温州版画家的业绩
1946年,在上海的温州版画家为办好抗战八年木刻展而尽力筹备。野夫主持征集组工作,来自上海美专的沙兵、克俭、夏子颐则分别参加宣传组、编纂组、出版组的工作。筹委会6组27人,其中温州人4位。9月18日,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展出木刻作品897幅,并展出一批木刻集、木展特刊等木刻运动史料。由开明书店出版了《抗战八年木刻选集》。
1946年7月15日,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被暗杀。消息传开,夏子颐连夜挥刀刻成《闻一多像》,此画刊载于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平野发表评论,推为“近年来木刻界的一幅杰作”。平野指出:作者“纯以中国风味的线条,充分把握对象的质量感,以简练的刻线,正确地找住脸部肌肉解剖。这正是融合中西技法的最高成功。因此画面的感觉是明朗、坚实、淳朴,带着浓厚的东方艺术的气魄和韵味。”
1947年2月,日文版《中国初期木刻集》在日本出版印行。这本画集可以说是木刻家罗清桢、陈烟桥、陈铁耕、郑野夫四人的合集。1948年8月,野夫重著《木刻手册》由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印行。原来十章改为七章。1949年7月该书再版。2009年7月,86岁的著名画家黄永玉重读这一“少年时代启蒙宝书”,崇敬地写道“我学木刻,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1947年,沙兵、子颐、怀江相继回到温州,转移到浙南游击区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克俭回温州任教,编辑《浙瓯日报》副刊“新艺”,1948年创作《消息》。
1949年1月,陈沙兵、夏子颐、张怀江合作创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木刻画册,用“人力印刷机”印制出版。画册发行后,影响很大。夏子颐回忆说:后来一些小分队的美工同志把它放大,画在三尺见方的白布上,供文化教员向战士上大课时看图讲解,既作文化课读物又是政治课读本。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编、晨光出版公司1948年10月出版的《中国版画集》入选了野夫《泛区难船》、《抢棉花》,夏子颐《闻一多像》,张怀江《苦力》,葛克俭《消息》。上海木刻研究会编《1950年木刻》则收入野夫《评阶级》,杨涵《迂回歼敌》、《学习土地改革法令》,白勺(程至的)《渡过长江,打到台湾》,张怀江《斗争恶霸大会》、《婚姻自主》,夏子颐《民兵》,葛克俭《以工代赈,建设人民广场》。
1956年10月1日,《版画》创刊。野夫发表套色木刻《鲁迅凭吊厦门郑成功卫国城堡遗迹》,刊载张怀江木刻《同心同力》,“新人新作”有赵瑞椿石版画《缝新衣》。1956年第2期“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会特辑”发表沙兵《夜》、葛克俭《沪杭线上》、张怀江木刻组画《鲁迅与方志敏》。1957年,《版画》刊登杨涵《洗衣》、《肖像》,葛克俭《新辟的公路》、《浙南民兵》、《村校放学》,赵瑞椿《午憩》、《交换牲口》、《合力》,张长弓《归牧》、《黎明》,张树云《出钢》,夏子颐《浙南民兵》、《隔岸炮击》(与人合作),张怀江《海上歼敌》。
也在这一年,野夫、陈沙兵、夏子颐、张怀江被错划为右派。1973年8月13日,郑野夫先生这位走在时代前列的革命版画家、“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5岁。沙兵被下放到武汉,在武钢工地劳动,1979年6月13日去世。版画家马克在《林夫版画集》序言中说:“我相信,在世界上确有活着的真正死人,也有死去的永生者,或者说虽死犹生。林夫同志就是一位永生的木刻战士。”
死去的版画家,作品还在,精神永存。
1979年5月,“原浙南游击纵队美术工作者作品联展”在温州展览馆展出。1991年9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主办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及中国新兴版画运动60周年,杨涵获新兴版画贡献奖,夏子颐、葛克俭获纪念奖。1992年,“张怀江遗作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1998年3月,“张怀江版画作品展”在浙江大学邵逸夫科技馆展出。
1992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野夫版画遗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王春立《游刃无声动地歌》发表于《光明日报》,表示对这位杰出版画家的深深怀念。杨可扬、黄永玉、李平凡、唐诃、金逢孙等人撰写并发表回忆或纪念文章。1995年11月5日,“野夫版画遗作展”在温州开幕,同一年,乐清召开野夫版画研讨会。2010年6月28日至8月1日,“铁风野马——野夫的木刻艺术”展览在广东美术馆举行。7月15日《广州日报》报道称野夫为“被遮蔽的木刻大师”。岭南美术出版社于同年9月出版野夫的作品集。
近年来版画书籍价码越来越高,从1998年10月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1、2》书中可以看到,温州版画事业后继有人。该书入选1957年以后温州版画家作品有:杨涵《淮海战役》(1960年)、赵瑞椿《归来》(1962年)、王维新《江南晴雨图》(铜版,1987年)、杨春华《牡丹富贵图》(1992年)、张远帆《被腐蚀的风景》(铜版,1993年)、张兆鑫《莲梦》(1996年)。
(特别感谢收藏木刻史料的温州市图书馆和陈清秀老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