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海华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总有一些人,能在“危”中淘“机”,找到涅槃新生的途径。卢坚胜或许可以归为这样的一类人。1995年,刚入商海时,北京城南“浙江村”,温州人生意红火。卢坚胜独辟蹊径办起了服装早市。当北京“城南城”被人们喻为“城难城”,办什么亏什么时,他大胆接手,移植了浙江人办市场的模式,将“城南城”办成了天子脚下的义乌小商品城,天天人潮涌动。当北京推出南城发展计划,“浙江村”面临整体拆迁时,他又一次从“危”中淘到了“商机”,牵头10多名浙商实施了“出村”计划,在紧邻北京城南二十分钟车程的河北廊坊,启动了一个占地2万亩的“浙商新城”项目。
他总说,他只是比别人早迈出了一步。但这一步,需要战略眼光。
行武的身板
细腻的内心
浓眉大眼,板寸平头,背阔腰圆,初见卢坚胜,总觉得他与其他商人比,有不一样的气场,不怒自威。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激起少年卢坚胜的痴武之心,他千里迢迢投奔少林寺习武。1989年,卢坚胜参加浙江省散打比赛,一举夺冠,武术便成了他的谋生之计,他在乐清办起了西联武校,广招弟子。仅四五年,前来习武的学生就达到了1000多人,他教授的学生也频频代表乐清市参加比赛,拿下不少荣誉。
然而在卢坚胜的家人眼里,这习武之道并非长久之计,经商才是主流。1995年下半年,卢坚胜也加入了经商大军,来到了北京丰台区南苑乡大红门村,此地正是著名的“浙江村”。租一个民房,摆两三台缝纫机便是温州人的服装加工厂;拉一麻袋衣服,路边一蹲,便是服装市场,且这“市场”在急剧地扩大中。这样的场景让南苑乡的干部很伤脑筋:一是不忍打掉这能生钱的服装产业,但这衍生出交通拥堵、地摊管理无序等诸多“计划外”的管理问题又不得不面对。
习武出身的卢坚胜并不莽撞,他每天逛市场,逛了几圈市场后,就主动找到了南苑乡的干部,愿意管起这“路边摊”。此举正中南苑乡干部下怀。1996年,卢坚胜很顺利地租下了几十亩的菜地,平整土地上,搭上简易棚,一个服装早市就出炉了,所有的路边摊被集中到了这个早市中。几乎没用多少成本,卢坚胜就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卢坚胜喜欢逛街,他说,他的每一次出手,几乎都是在逛街中闪现的灵光。京温轻纺城是卢坚胜做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他说,大红门地区聚集着千多家的服装加工企业,但却只有街边零散分布的几家面料店,不少服装加工企业不得不南北上千公里地来回跑,从绍兴的柯桥、广州一带进货,每天的量非常大。为何不在大红门也开设一个面料专业市场呢?卢坚胜在逛街中闪现的想法当即付诸行动。他在绍兴,用了20多天的时间逛遍了柯桥所有面料批发市场,与众多面料生产厂家挂上了钩。重回北京时,仅半年时间,一个大型的、北方版的“绍兴轻纺城”复制成功,那就是京都轻纺城。
2000年初,北京“浙江村”红及全国,此时,不少商家也想来分一杯羹,湖北一国有企业也千里迢迢在“浙江村”的中心建起了“城南城”服装批发市场。然而此时小小的大红门地区,已经聚集了京都轻纺城、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天海、新世纪等10多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城南城已难从服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转型后的城南城也因为团队管理的问题,门庭一再冷落。“城南城”成了商家眼中的“城‘难’城”。卢坚胜却偏不信邪,大胆接手了城南城,将其改造成了小商品市场,取名丹陛华。而此次,他轻松移植了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模式。此后,丹陛华天天人潮涌动。
催化“浙江村”
升级“浙商城”
众多如卢坚胜这样的温商,在大红门办企业,建市场,催化了“浙江村”的发展,大红门商圈逐渐形成为以服装经营为主的“北京八大商圈”之一。北京城每年500亿元的服装销售产值中,有超过一半出自大红门商圈。
然而,区域落后的流通市场、经营环境、配套设施、安全隐患不仅制约了“浙江村”内所有服装企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北京城南城市化发展设置了障碍。2009年,北京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南城发展计划”,“浙江村”内的数千家温州服装加工企业将全部面临搬迁。
“势”生促“局”变,“局”变致“势”成。与其到时被迫离开,不如早点行动自寻出路。在北京周边奔走了几个月后,2010年1月,卢坚胜将目光锁定在了河北廊坊的永清县,借助北京浙江企业商会这一平台,与廊坊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廊坊市将紧邻北京南片的永清县辟出一块2万亩的平原,用于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浙商村”——浙商新城,计划总投资300亿元。
“之所以将浙商服装新城落户廊坊市的永清县,除了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措施,更是看中于永清未来发展的前景。”卢坚胜说,永清位于京津冀的经济圈腹地,北京大七环产业转移带上,北临首都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中的京台高速(G3)从浙商服装新城门前经过,届时从北京大红门服装集散地到项目地实现半小时点到点便捷快速交通;一小时可达天津新港,项目具有独特的“上天入海”之区位优势。"
2010年9月,浙商新城核心产业区,占地8000亩地的浙商服装新城率先开工。在卢坚胜描述的未来浙商服装新城的规划中,“规模集聚效应”是被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他说,建成后的浙商服装新城将很好地承接北京服装产业转移,但又不是“浙江村”的复制,这里将成为生产、研发、创意、贸易为一体的绿色工业新城,可容纳千余家服装企业入住,同时规划有面料、辅料、商贸、会展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的配套设施相继跟进,这将为服装企业的生产采购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交通成本。项目建成后可容纳就业人员10万人,有望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区。
据了解,经过一年多的集中建设,目前由浙商服装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自建的厂房已有近10万平方米竣工。另有近6000亩的工业用地已经与600余家服装企业签订了出让协议。今年,浙商服装新城将迎来建设高峰。预计2013年,随着京台高速的通车,在京浙商们的服装事业将实现从“村”进“城”的华丽蝶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