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纵横交错”的全面覆盖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8-10 00:00:00

编者按:

今年是瑞安市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十周年,从最初的4家,到如今工商登记在册的800家,十年间,合作社实现了量的骤增;从最初的单一服务,到如今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十年间,合作社得到了质的提升。瑞安市于去年被评为我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示范市(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我们关注瑞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关键在于了解其产生、变化的过程,探寻成功经验的同时,也了解一些需要完善的细节、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本报记者 杨世朋

报道组 吴志杰 实习生 朱夏 相宜

在瑞安市高楼镇沙垟村,有一家“寨寮溪富硒紫山药专业合作社”,尽管只有30名社员、成立也只有两年,但合作社通过种植技术指导以及统购统销,让当地特色的富硒紫山药从亩产3000元提升至5000元。这几天,合作社还在试验牛角椒与紫山药季节性轮作,带领社员走上多元化经营的路子。

富硒紫山药合作社的发展,多少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在瑞安,只要有农业产业,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

通过十年的发展,瑞安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涉农产业的全覆盖。这种抱团组织模式,突破了“小生产”经营的线状形态,使传统生产经营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导下,瑞安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模式,正悄然发生改变。从组织形式看,合作社是农民自发形成的联合体,打破了“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从地域分布看,合作社以村镇为界限,发展成各地农民互助互利的平台;从发展趋势看,合作社承载着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为农业产业注入更多的市场元素。

索面价格如何高过粉干

地上跑的、田里种的、水里游的,瑞安的合作社,几乎涵盖了种植、采集、养殖、渔猎、牧养、加工等所有涉农领域。小到几十人,大到上千户,农民抱团组建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解决单家独户村民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没有合作社发起创牌,马屿篁社索面的售价要砍掉一半。”

8年前,马屿农民卖索面、高楼农民卖粉干,都采取肩挑竹篓、沿街叫卖的模式。当时索面售价在每公斤4元左右,比粉干略低。如今,包装精美的“篁社”牌索面,在市场上的最高售价已达每公斤12元,是普通索面的两倍,甚至漂洋过海进入欧洲市场,而高楼粉干依然维持在几年前的价格。

这样的改变,源于2003年成立的马屿篁社索面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牵头注册“篁社”商标,并邀浙大教授联合研制“自然保鲜法”,引导社员做强品质、做精包装,带村民走上了品牌营销的路子。合作社理事长林上星向记者介绍,现在冲着“篁社”的牌子,温州市区及乐清等地的顾客都会驱车前来购买,去年130多名社员的销售总额达到700多万元,村民已经把昔日的农闲副业,发展成现在致富增收的主业。

“草根”的变迁史

“如果没有合作社兴起产业文化,靛青在农民眼里可能还是不起眼的青草。”

“几年前,我们看靛青,就像看普通的青草一样不起眼。没想到,成立了合作社之后,靛青成了产业,还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及马屿靛青合作社筹建的蓝夹缬博物馆,该镇净水村村民老陈一连说了好几个“没想到”。

去年,马屿靛青合作社社员自筹180万元,在净水村创办了瑞安蓝夹缬博物馆。楼上是“国字号”非遗项目——蓝夹缬技艺展示厅,楼下是蓝印花布及南板蓝根等靛青派生产品的“生产车间”,而原材料都是村民眼里不起眼的靛青。

合作社理事长王河生向记者介绍,过去村民只将未加工的根茎出售给药厂,每公斤售价10元,现在社员把靛青根茎粉碎,制成南板蓝根茶包出售,售价达到每公斤30元。以合作社目前的800亩种植规模,按年产20吨靛青根茎计算,简单的粗加工就能为社员增收40万元。此外,合作社在尝试了夹缬被单、靛青染织内裤等多个产品后,将靛青炼染开发锁定在了夹缬装饰画上。王河生表示,创建蓝夹缬博物馆后,蓝夹缬这一“国字号”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之路,也越走越宽。

“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借一方百姓、活一片经济。”梅屿番茄、荆谷白银豆、顺泰毛芋、鹿木马蹄笋……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背后,都借力于合作社的推手。此外,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户,抱团组成合作社这一较大的市场主体,从而打破“小生产”的组织形式,不再完全局限于家庭经营。这不仅起到了“船大抗风浪”的效果,更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的步伐。

农业生产的“超市”服务

随着各类农业产业的逐步成型,瑞安合作社功能的涉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涵盖了农资配送、农技培训、农机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的“三农环节”,传统农民种田,也能享受到类似于超市的“一条龙”服务。

“往年一家人也就种个10亩地,今年一口气种了20来亩。”上月底,刚收完早稻的马屿镇蛰丰村村民陈乃芬向记者表示,自家早稻今年从播种到收成,都有机器帮忙,种田省心不少,收成还挺好。

62岁的陈乃芬种了几十年水稻,农忙时一家人都要下地干活,忙得过来也就没想过买农机。今年,他通过村里的土地流转,盘下了马屿镇天井垟粮食功能区里的18亩地。“一家人管不过来,就找农机合作社帮忙。”陈乃芬说着翻开电话本,他说,只要一个电话,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都会随叫随到。他还是江丰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离水稻田不足百米的地方,就有一家合作社开设的农资连锁店。他到店里刷卡购买有机肥、复合肥等农资,还能享受到折扣、积分服务。

据马屿镇农技站站长庞子千介绍,目前全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多家,其中粮食、植保、农机等领域的合作社是骨干力量,它们开展的农资连锁配送、病虫统防统治,以及代耕、代插、代收农机服务,惠及全镇5000多亩农田、600多名社员。

合作社催生的“农民银行”

在瑞安,合作社还促成农民办“银行”,实现资金互助互利。

社员只需提供贷款申请及户籍证明,无需任何抵押,就能获得农业生产方面的贷款,而且贷款人付出利息后,年终还能得到相应的利润分红。今年,这样的好事就落到了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698名农民社员头上。

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于今年3月,由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荆谷白银豆合作社及马屿篁社索面合作社联合发起,经省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500万元注册资本金均由3家合作社的698名社员出资组成。互助社提供的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只对社员开放,其主旨在于吸纳社员闲散资金,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季节性资金紧缺问题。

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洪作华,在互助社成立后就签下了10万元的贷款合同。“出资100元就能做股东,可以随时贷款,办理手续也很简单。”他介绍说,在村里种植大棚番茄能赚钱,他早就想扩大规模,但大棚设施要一次性投入30多万元,手头还缺10万元。一般的商业银行因为有很多规定和条件限制,而互助社提供的贷款又快又方便,正好填上资金缺口。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份,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已为农户发放贷款近1400万元。而互助社年终利润的50%,还将以分红形式返还给存、贷款社员。这也让农户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银行”。

如果把瑞安的农业产业比作一片土壤,那么合作社就好比土壤上耕耘的农夫,社员最需要什么,合作社就“种”什么。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如此一来,一些突破传统生产经营理念、而又被农民乐于接受的新鲜事物,就在这片土壤上应运而生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