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娃娃鱼,你敢吃吗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6-22 00:00:00

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你一定想不到,它可以养殖、销售,食用!在瑞安市高楼镇,有一户村民创办了拥有两万多尾娃娃鱼的养殖基地,并把销售娃娃鱼作为一大“淘金”产业。近日,记者探访温州森宇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解读有关娃娃鱼的那些事。

目睹娃娃鱼——

全身消毒仿若进ICU

在高楼镇石龙村,一幢外表看似普通的三层厂房,里面却有不少讲究。

走进一楼门厅,眼前就是7个冰柜。“冰柜里都是娃娃鱼的食物,共有一千多公斤红血虫和小溪鱼。”该公司业务经理施克建告诉记者,娃娃鱼对吃很讲究,喂食幼苗的红血虫是从日本进口的,小溪鱼则从千岛湖购买。

要一睹娃娃鱼真容,得全身消毒,戴手套、脚套和口罩,因为娃娃鱼一旦被细菌病毒感染,就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武装”完毕后,施克建打开了养殖场的一扇门,顿时一股凉风袭来,里面一片漆黑。这里模仿山谷洞穴的养殖环境,因为娃娃鱼喜阴喜静。房间里装了4台空调,确保娃娃鱼生长在22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中。而且,为了保证水质达标,基地专门打了6口井,从地下100米取水,还要经紫外线消毒。

打着手电筒,施克建从一排花岗岩水池中,捧起了一条约1.5公斤重的娃娃鱼。它是一种形似蜥蜴的两栖动物,呈灰褐色,头部扁平、眼似绿豆、四肢短扁,体表光滑无鳞,但有斑纹还分泌着黏液。

不是谁都能养——

驯养繁殖一定要部门许可

记者了解到,该养殖基地共有娃娃鱼幼苗、成鱼和“种鱼”两万多条,其中体重20公斤以上的娃娃鱼“种鱼”500多条。幼苗和成鱼在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基地养殖,“种鱼”则养殖在当地寨寮溪玉女谷景区内的21亩野外养殖场。目前养殖场资金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能繁殖上万尾娃娃鱼幼苗,存活率达到9成以上。

“娃娃鱼并不是谁都能养的,养殖一定要许可证,而且每年都要年审。”施克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发放的国家《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像“标准化养殖基地”里的硬件设施、饲料,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等,都是申请许可证的必备条件。

“娃娃鱼是‘国保’,我们养殖娃娃鱼要很细心,像养小孩一样。”施克建告诉记者,一尾娃娃鱼孵化时仅3厘米长,从幼苗养到成年的周期是3至4年,其间任何丁点闪失都会前功尽弃。他就曾听说,一家养殖户的1000多条娃娃鱼幼苗,养殖几年后大部分夭折,就是因为养殖技术和养殖条件不达标。

“水中黄金”有市场——

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娃娃鱼素有“水中软黄金”之称,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养殖娃娃鱼显然不是用于保护,而是为了赚钱。

公司董事长陈显念告诉记者,养殖场去年销售了5千多条娃娃鱼苗和两千多条商品娃娃鱼,销售总额达2000万元。除去9名员工工资、水电费、娃娃鱼饲料等100多万元的日常开支,利润相当可观。

据介绍,目前娃娃鱼的种苗售价为每尾700元左右,体重两公斤以上的商品娃娃鱼每公斤售价高达2000多元。娃娃鱼幼苗主要销往湖北、湖南等地的大型养殖场。而商品娃娃鱼主要销往上海、杭州以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的高档酒店。

陈显念坦言,温州市场的娃娃鱼销售几乎是空白,一方面是市场推广还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市民心存顾虑。有人就曾质疑:吃娃娃鱼?听起来就有点残忍!而且还是国家级保护动物,下不了嘴。

“在陕西、湖北这些地方,娃娃鱼销售市场已经很成熟,截至去年底,陕西娃娃鱼年交易额达10亿元。我们最早的‘种鱼’和养殖技术,就是从他们那里引进的。”施克建认为,娃娃鱼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或许有一天,娃娃鱼就成为温州人宴席的一道豪华主菜。打开本地娃娃鱼销售市场只是时间问题,他们考虑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为今后大量供应市场做准备。

主管部门出意见——

娃娃鱼可食,但须“子二代”

市海洋渔业局渔业产业处副处长陈坚说,国家相关法律有明确规定,凡是从事驯养、繁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不仅如此,娃娃鱼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经营利用、运输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渔政部门批发的许可证。温州市本级并无审批权,需向省海洋渔业部门申请。

目前我市至少有6家娃娃鱼养殖基地已获“驯养繁殖许可证”,其中几家投资规模大,设施齐全,技术也相对成熟。只要有“许可证”,食用娃娃鱼是允许的,但必须是“子二代”娃娃鱼,野生娃娃鱼仍受保护。对于非法驯养繁殖,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将予以查处。

相关链接>>>

娃娃鱼又名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娃娃鱼肌肉蛋白富含17种氨基酸,总量高达91.92%,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