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州建设大都市的理性思考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2-15 00:00:00

金勇兴

都市是指大规模的城市群体中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而大都市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作为浙江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温州必须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本文试从城市化角度来探讨温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进而提出温州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大都市的基本含义

从词义上来看,“都”不仅具有“京都”(中央政府所地)含义,而且具有“汇聚”含义; 一般指大城市,又称都市。从传统意义上来看,都市是指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又称都会,城市。 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大都市必须具有国际公认的人口规模,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同时,它还应该具备各种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和国际化的城市特色,大都市应具有城市群体、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等特征。 在温州城市化进程中,先后提出了建设温州大都市、大都市圈、大都市区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大都市

大都市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有的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根据定量和定性或二者相结合的不同标准,将都市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有人认为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条件主要有以下三条,这同时也是判断和衡量一个大都市的主要标准:经济枢纽地位;交通信息枢纽地位;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地位。也有人认为大都市的主要功能应具有基本保障城市公共日常生活需求等六大基本功能。还有人认为现代大都市应具有两大方面的特征:一是现代化;二是大都市。从现代意义上来看,无论是大都市种类、条件、标准,还是大都市功能、特征,大都市都具有国际化功能因素。可见,在国际,大都市,主要是从功能方面界定的。

(二)大都市圈

有人认为都市圈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 (Jean Gorrmann)1961年出版了《Megalopolis 》一书,书中将从北部的波士顿到南部的华盛顿特区绵延300多英里的地区描述为“Megalopolis”。也有人认为,都市圈的概念产生于日本(1950年),1960年开始改名为大都市圈。日本《地理学词典》中论述:“城市通过对其周边地域辐射职能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职能地域、节点地域称为都市圈”。都市圈就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共同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够促进地区相对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日本的大都市圈突破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地域范围,其直径可达300公里,人口可达1000万以上。可见,在日本,大都市圈,主要是从空间方面界定的。

(三)大都市区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首次采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进行人口统计,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10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以内的地区,或者虽超过10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英里150人以上的地区。1949年定义了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调查,称为标准大都市区。1959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一直用到1980年。这以后开始实行新标准,改称为大都市统计区。1990年美国又将大都市统计区更名为“大都市区”,其统计范畴略有调整,规定每个都市区应有一个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核心城市化地区,围绕这一核心的都市区地域为中心县和外围县。可见,在美国,大都市区,主要是从统计方面界定的。

虽然,大都市、大都市圈、大都市区的基本含义非常接近,但是,由于概念生成的时空上差异和内在规定性不同,大都市、大都市圈、大都市区的基本含义也有所不同。大都市,主要侧重于功能方面意义;大都市圈,主要侧重于空间方面意义;大都市区,主要侧重于统计方面意义。

二、温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总体思路

早在2004年,国内有17个城市把发展目标定为“国际化大都市”,20多个城市把发展目标定为“全国性大都市”,至于想成为“地区性大都市”的就更多了。从大都市作用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大都市和地区性大都市。

2010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都市区和城市群。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区。” 2010年12月,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努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如果将温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国际性大都市,那么,可以说这只是将来需要经历相当长时期后温州城市发展的一种可能。当然,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不仅需要满足一定条件,而且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本文认为,温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国际性大都市,应分两步来实现,即从地区性大都市走向全国性大都市阶段,再从全国性大都市走向国际性大都市阶段。

虽然,目前温州城市化水平不仅不如北京、上海,而且也不如杭州、宁波,但是,从总体来看,温州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2009年,温州全市陆域总面积为11784km2,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70 km2;温州是浙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人口上,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79.1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4.77万人;温州已经是特大城市。在经济上,2009年温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527.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14.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79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258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4771美元;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3.2︰52.0︰44.8; 温州已经成为工业化中后期的现代化城市。在组合上,温州已经初步形成相对的一个核心城市(主城),在核心城市方圆60公里内已经初步形成相对的位于鳌江口两岸、飞云江南岸、瓯江口岸、乐清湾北岸4个次中心城市(辅城)。在统计上,温州已经涵盖整个区域(三区、二市、六县),具有大都市区的标准性城市。在功能上,温州处于地区性大都市成长期中的核心城市。温州作为地区性大都市,具有其内在的、固有的、有别于乐清市、瑞安市、丽水市、台州市等其他类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因此,近期温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地区性大都市已经具备一定条件。根据温州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现有条件,温州发展地区性大都市的总体思路,在宏观理论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微观实践层面上,以弘扬温州商业文化为动力,以推进温州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以开发温州民营经济资源为支撑,以拓展温州大山大水绿色空间为导向,从而走向跨江滨海的地区性大都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有完备的地区性大都市的聚集与扩散功能。

三、温州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的对策建议

虽然,温州初步具有地区性大都市普遍体现出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等基本特征, 然而,温州尚未具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完备的地区性大都市的聚集与扩散功能。因此,温州建设地区性大都市需要相应的有效的对策。

(一)科学编制地区性大都市规划

2009年1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海峡西岸20市组成城市群,已经将温州纳入海峡西岸20市组成城市群。2010年6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已经将温州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因此,从区域规划角度来,温州编制地区性大都市规划需要有三个方面取向,一是向南发展进入海峡西岸地区,二是向北发展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是凸显温州浙南闽北的中心城市地位,科学编制地区性大都市规划。而本文认为,目前温州不仅开始谋划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而且正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正着手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应抓住机遇,根据温州方圆300公里内独特的人口、空间、经济城市化基本要素,科学编制地区性大都市规划。构建“三横三纵环型”的地区性大都市空间布局,即沿瓯江、飞云江、鳌江为“三横”,划东、中、西部为“三纵”,圈主、副中心城市为“环型”。突出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城市建设,把瑞安市、乐清市、永嘉县、洞头县纳入地区性大都市核心区总体布局,进而带动鳌江流域城镇群建设,形成协调推进的城市发展格局。进而其直接辐射面积应超越温州区域面积11784km2,影响到温州区域东北部的台州区域、西部的丽水区域、南部的福鼎区域,可达到1.3~1.5万km2。

(二)优化地区性大都市功能

目前,温州应着眼于如何从地区性大都市成长期中的核心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完备的地区性大都市,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综合交通等方面具有完备的地区性大都市的聚集与扩散功能。例如,在政治功能方面,温州市虽然具有行政中心地位,但温州市尚未具有完整的地方政治的权限,其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立法权。如果温州市长期下去没有相应的立法权,温州市在地方政治的权限上与乐清市、瑞安市、丽水市、台州市等类型城市在政治功能上没有根本上区别。因此,温州要成为地区性大都市,温州市必须争取拥有相应的立法权。

(三)创新地区性大都市建设和管理机制

创新地区性大都市建设和管理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地区性大都市建设和管理的协调层次、筹资条件、区划调整、配套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例如,在协调机制上,要以战略眼光看问题,跳出行政区划,遵循大都市发展规律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进行跨行政界限的地区性大都市建设,而且要把地区性大都市管理协调机制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行政机关都要自觉依法行政,通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干部考核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再如,在区划调整上,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1个大都市区主中心为龙头,6个大都市区副中心为支撑,50个左右中心镇为节点的“1650”大都市区发展格局。由于“1650”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带有行政区划痕迹,因而不仅需要对洞头县进行撤县建区,采取天津滨海新区的做法,设立灵昆半岛的瓯江口新区,而且需要推进鳌江流域区划调整,以利于该流域中心城市建设,进而逐步推进乐清市、瑞安市等其他地区行政区划调整,使温州地区性大都市核心向周边县(市)扩展。

总之,温州建设大都市的路径,应从温州实际出发,目前着重于建设地区性大都市,然后从地区性大都市走向全国性大都市,再从全国性大都市走向国际性大都市。这与直接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应有所区别。只有从温州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温州城市发展历史方位与目标定位,切实把握大都市的基本含义、主要功能及发展条件,科学地确立温州发展地区性大都市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温州建设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作者为温州市委党校教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