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全国非公企业党建人才集聚地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5-16 00:00:00

(上接第1版)

事实上,作为非公企业党建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市企业党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党组织书记人才短缺的瓶颈制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非公企业党建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企业负责人对党建工作认识的提高,企业对优秀党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仅仅依靠熟人介绍、内部培养等方式已难以满足。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市委组织部决定建立在全社会范围内选配优秀党务人才的公开招选机制,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从而源源不断地向非公企业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从提供统一平台到组织资格审查,从把关面试面谈到指导考察,组织部门的全程把关,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公开招选的质量。据统计,前两批实际招选的50名书记人选,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6岁;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硕士11人;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其中浙江省外的有43名;19人来自党政机关,23人来自企业,还有8人来自学校、部队,实现了扩大视野、好中选优的初衷。

非公企业里的党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谓不繁重。考虑到公开招选的书记人选大多没有在非公企业工作的经历,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为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组织部门没有“一招了之”,而是一方面及时为其组织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一方面落实跟踪管理措施,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避免“水土不服”情况的出现。截至目前,除13人因个人能力不适应、文化差异、身体健康等原因离职外,其余37人均安心留任,并按照《党章》及有关规定,通过党内选举程序被任命为所在企业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等职。

因为有为所以有位

成立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建立党员带徒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经营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开设员工影院,举办“红色青年联谊会”,使员工的业余生活大为丰富;建立“一对一”员工诉求通道,倾听苦恼事烦心事,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增强企业凝聚力……这是“80后”党支部书记孙亮在宣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前年7月,来自黑龙江的孙亮通过公开招选,接棒宣达集团党建工作。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努力打破过去抓党建就是开开会、念念文件的状态,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为企业所需、得员工拥护、受党员欢迎的党建活动,得到上下一致称赞。由于工作出色,孙亮已被提职两次,现兼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和行政总监。

相比孙亮的活力四射,空军大校出身的浙江科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顺昌的工作,则可用稳扎稳打来形容。上任一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科尔党支部建立了党风廉政、发展党员、“三会一课”、党员理论学习、党员联系群众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5个职责明确的党小组,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他还主导开办了“空中课堂”,建立了董事会学习联席制度,开设了党建微博,推出了党员创先争优“承诺践诺”考评制度,在企业里营造了浓厚的党建氛围。

在固力发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窦林南把关心关爱员工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反复沟通协调,解决了按时发放工资、改善住宿条件、建设文化中心等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促进了企业内部关系和谐。在安德利集团,党支部副书记周昭琼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针对车间空间乱占用、物品摆放不分类、产品质量信息无公示等情况,提出了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管理的工作方案,使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了2%。在温州跃华集团,党支部书记白世忠组织开展“我以跃华为荣,跃华以我为幸”的主题活动,发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总结提炼了“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企业精神,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红色CEO”来温就职后,坚持“有为”才能“有位”的理念,纷纷在第一时间开展学习、调研工作,主动融入企业文化,较短时间完成了角色转换,为招选企业带来了新气象。由于在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多人被所在企业的负责人亲热地称为“政委”、“内当家”,被职工们视为可信任的贴心人。根据不久前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公开招选工作调查评估,有84%的企业出资人、72%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70%的普通员工,对这些“红色CEO”的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

随着第三次公开招选工作的启动,朝着打造全国非公企业党建人才集聚地这个目标,温州在探索党务工作职业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