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是很多年轻人选择结婚的好日子,领结婚证、办婚事,喜结良缘。那红彤彤的一纸婚书成为爱情圆满的象征。
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从古到今它都是缔结婚姻的法律文约。瑞安市民叶建国收藏了400多对夫妇的结婚证,见证着中国百年婚史。
偶然巧遇
结缘婚书收藏
今年54岁的瑞安市民叶建国是一位收藏爱好者。1987年的一天,他去上海收藏品市场闲逛时,被一张画面优美、寓意深刻的结婚证所吸引。当时,市场上的东西千奇百怪,但出卖婚书,还是极为少见。所以,第一次看到有人卖婚书,很惊奇,就把这张结婚证买了下来。
这是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婚书,主人是浙江上虞的蒋先生和绍兴姚女士。婚书就是一幅精美的画,还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格。画面有中国传统的送子观音和人物、喜鹊、鸳鸯,及花鸟等,整体造型非常漂亮。婚书上还贴着1949年100元的印花税。叶建国爱不释手,花了50元钱买下了这张婚书。这在当年是笔不小的开支。
自买下第一张结婚证书后,叶建国收藏婚书的兴趣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十多年来,他有意识地光顾北京潘家园、河南洛阳、广州、南京等地很多的收藏品市场和旧货市场,先后收集了400多张婚书(结婚证),有民国的、文革时期的;也有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笔者在叶建国家中看到,这400多张婚书(结婚证)中,最早的是“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的婚书;最长的一张是“中华民国廿二年(1933)”的婚书,长63.8厘米,宽24厘米;最小的一张是1979年洛阳一对新人的结婚证,长15厘米,宽11厘米;离现在时间最近的一本是1986年瑞安城关镇一对新人的结婚证,是他本人知道叶建国有收藏婚书的爱好后送的。
叶建国告诉笔者,淘到一张好的婚书收藏品,就像农民庄稼大丰收,淘金者淘到黄金一般,他的内心都会充满喜悦之情,有幸相遇,这是缘分哪。
400张婚书
展现百年历史
叶建国从收集的婚书(结婚证)中,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一些婚俗习惯、民族风情;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婚书的不同形式的演变,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变迁过程。
旧时的婚书又称“鸾书”,一般用描金鸾朱纸,写有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祖宗三代名号,并贴有税票,封面有“天作之合,文定厥祥”等古语。清代婚书,多为古人手写,字是从右至左竖列开来,一般是楷书体。 民国时期的婚书就出现印刷品了,加盖的章印也由方变圆。婚书画着鸳鸯戏水,还有凤凰展翅及牡丹花,很像中国传统的工笔画。
叶建国的收集是以解放后的婚书(结婚证)为主,初期的结婚证,以“奖状式”居多,四周由石榴、稻穗、棉花、白鸽等印刷精美的图案组成,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部分省份还印上了送子娘娘、和合二仙、鸳鸯戏水。这些结婚证书的版本有画家手绘的、卷轴式的、绢画硬本对折式等。用词也比较统一。“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是这一时期婚书的主题词。同时,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不可缺少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印刷有毛泽东语录、《老三篇》、口号标语,毛主席光辉形象,工厂、农村、太阳、红旗、葵花等,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定标志和色彩,政治意味比较浓厚。婚书上的图案设计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狂热时代的气息。
“文革”过后的结婚证样式逐渐与现在的结婚证接近,只是多了计划经济的色彩,许多婚书上盖有“五斗橱”、“板壁床”、“木桶”的红字章。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结婚证返璞归真,回归其法律文书的本质。证书大多贴上了夫妻双人合影照。
手写婚书
尽现书法意趣
古代的婚书,多用毛笔手写。民国时期,虽然印刷业也比较发达,但有不少婚书也是用毛笔手写的。这样的婚书,就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叶建国收藏的一张民国时期的彩点粉红色的婚书,是用粉红色宣纸书写而成的,非常精美。右上用隶书分别写着新郎、新娘姓名——厉永昌和林秀华,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籍贯。新郎是浙江省慈溪县人,现年31岁,民国四年二月初八申时生;新娘江苏省上海市人,现年27岁,民国八年正月十八申时生。中间书写着婚宴的时间地点:今由钱念然、张毅然先生介绍,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四时,在上海大新街春华楼举行结婚仪式。旁边还写着证婚人顾若峰的证婚词:天成佳偶、永结良缘,相敬如宾……等祝福字样。左边写着结婚人:厉永昌、林秀华,证婚人:顾若峰,介绍人:钱念然、张毅然,主婚人:厉丽琴、朱俞氏。加盖7枚以篆书体为主的方形红印,朴素美观。
在婚书下面,分别是当天参加婚礼的来宾的书写签名,是以行草为主。整件婚书隶书字迹工整大方,来宾书写签名,秀丽飘逸。布局有条理,年代虽久远,但笔法力度依旧清晰可见。还有一名来宾是外国人,用毛笔手写了英文的名字。这不仅是一份婚书,也可以称得上是书法作品展示图。
最大心愿
集齐全国婚书
叶建国说:“婚书,是爱情的证信物,在我国历史悠久。它们是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的证明,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此,我觉得收藏婚书(结婚证)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的婚姻文化,而且对我个人而言更是一项甜蜜的事业。”
“几年前,有一位山西的藏友,也是收藏婚书的,来信和我商量合出一本书,用结婚证介绍婚俗民风。但是,当时我认为自己收藏的结婚证还不够多,不能达到出本书的要求,最后谢绝了。我想,只有将全国各省的结婚证书都集全了,还要有各个时期、阶段的范例,才够格出这本书。”
但是,婚书毕竟不同于其他的收藏,收集的难度很大。因为很少有人将结婚证书卖掉。现在能收藏到的,大多是夹在旧书杂志里不慎卖掉的,各大收藏品市场偶尔有零星的几本。至今,令叶建国遗憾的是,自己收藏的结婚证还不全,缺少东北三省等地的。他的心愿是等收藏齐后,准备办一次展览,和市民们共享百年中国婚史的风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