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鱼水情深,五角星闪耀瓯越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6-30 00:00:00

在那段血与火的生死岁月里,泰顺和平阳,镌刻下中国共产党斗争史的永恒印记。

1935年2月,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的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主力军。这支创建了浙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在南方革命的一个战略支点的部队,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1935年4月,挺进师从景宁县上标村进入泰顺县司前台边村,这是红军挺进师首次进入泰顺。6月,挺进师进入平阳境内。直到1938年3月18日,改编后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北上抗日。3年游击战争中,在泰顺、平阳的一个个偏僻小山村里,红军挺进师留下许许多多英雄事迹,红五角星帽徽,闪耀着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重访这片革命热土,追忆峥嵘岁月的鱼水情深。

在泰顺,42公里红军路

在战争年代,海拔1100米的白柯湾是个易守难攻的高地。当年,小山村只有几间普通木质民房,隐藏在群山叠嶂中。

在白柯湾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先烈们用过的碗、翻过的书籍、写过的笔记本……500多幅(件)图片资料和文物,勾勒出历史画面,讲述着那些难忘的革命故事。

村头,几棵古老的苦楮树下,一座不起眼的小宫庙静静地守候着群山。它简陋矮小,仅能容纳10余人。然而,就是这间小宫庙,见证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的伟大时刻:1935年11月7日,刘英、粟裕、叶飞等人在白柯湾小宫庙里,召开了第二次联席会议,由于没能与闽北取得联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正式宣布成立。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少共省委书记。

小宫庙旁,一字型排开的古民居,就是当年刘英和粟裕等人生活起居、办公的地方。70多年过去了,房子老了许多,而木床、办公桌等家具上,留下的道道岁痕依然清晰。“刘英、粟裕来的时候,我的父辈把一楼的两间屋子腾出来给他们住,还为他们提供食物和水。”今年86岁的卢立忠,依旧住在刘英办公旧址边上,每每有游客来时,他10岁时的所见所闻,便是最为真实的记录,“人多的时候,红军战士就在屋前草地上睡觉。”

距离白柯湾两公里的灵家山村,是挺进师活动最为频繁的地点之一。不出十天半月,挺进师就会来这里休整。当地群众在山上隐蔽地带,为红军搭建了22座草屋。随着时间推移,挺进师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队伍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2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并一度恢复了红十九师的番号。

红军路在双溪口掉个头沿西北缓缓上爬,到峰文又转了个弯,呈“几”字形向东南拐去。正如这段路一样,历史也曾在此地拐了个弯——那便是峰文大战。1937年2月5日至7日。以峰文村为中心连续战斗了3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南进行的最大战斗。挺进师凭借当地有利地形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一举击溃敌军3000多人的围剿,歼敌300多人,成为挺进师最成功的战例。

峰文大战当时名震全国,苏联《红星报》特为此作过报道,却因此暴露了红军的真正实力。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挺进师改变战略离开泰顺,中共瑞平泰县委和泰顺县委的干部,仍就地坚持斗争。在国民党军大肆“清乡”期间,泰顺境内共有456名干部和群众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献身,有4424间民房被国民党军队烧毁。

沿着挺进师的足迹,泰顺长达42公里的红军路,犹如一根“红线”,把白柯湾、灵家山、红军山洞医院等,这些烽火岁月里颇具代表性的旧址串结在一起。如今,前来这些红色旧址追寻先烈足迹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七一”临近,白柯湾红色旅游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近10天已接待游客上万人。接下来的20天里,每天都有游客预约前来瞻仰。

在平阳,加紧训练备战抗日

凤岭山脚,一条鲜血染红的红色长廊,一道北上抗日的出征之门,一组栩栩如生的抗战浮雕,还有一座高18米、有6根高低不同的副碑相环绕的丰碑——这个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园。从1935年6月红军挺进师首次进入平阳境内,到1938年3月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北上抗日,多少英雄事迹在这里定格。

1937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各部在平阳山门、凤卧一带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为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凤岭山上的畴溪小学创办了当年南方8省14个根据地唯一一所“抗大”式干部学校——闽浙边抗日救亡学校,招收各地学员200人。如今,我们看到的抗校西楼依旧东楼仅存遗址。虽因党中央指示要北上抗日,抗校只办了短短两个月,却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这些学员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大多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被党史研究专家誉为“浙江红色第一村”的凤林村,如今归属平阳县水头镇凤卧办事处。红军挺进师曾在这里驻扎,在这里训练,也从这里走向抗日前线。1937年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带领省委机关和红军来到凤林村。是年10月,挺进师师长粟裕到达平阳北港。红军集中后,在六份内大屋前庭,召开全体指战员大会,宣布将红军挺进师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总队长,刘英任政委。红军改编后,积极学习政治文化和操练军事,同时大力扩充队伍,准备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3月18日,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到山门传达党中央指示精神,由红军挺进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400多人,在凤岭上坡集中合影后,由粟裕司令员率领,从山门街的卵石路整齐划一地走过,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潺潺溪水边,一座二进合院式的清代建筑,引来众人驻足参观,这便是“工农红军挺进师驻地”。展出的大刀、土枪等文物和一幅幅历史照片告诉我们:刘英和粟裕等,曾在这里办公、生活;一大批抗日军政干部,曾在这里训练;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曾在这里留下印记。

凤林村四周遍布着革命遗迹,从村口稍往西走,有红军北上抗日出发前开誓师大会的旧址——水尾宫;有红军挺进师走向前线经过的第一座桥——红军桥;有红军挺进师走向前线经过的第一条街道——挺进路……老区人民不会忘记那一幕:1938年3月18日,将士们义无反顾奔赴抗日前线,群众满含热泪送了亲人一程又一程。

为了保护这里留有红色印记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座房子,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这座红色村庄,让军民鱼水情永远流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