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凤冠霞帔护海疆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4-24 00:00:00

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三,是民间传说中的海上航运女神妈祖诞辰日。我市洞头诸岛的妈祖信俗,已有300多年历史。去年妈祖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公示名录后,洞头县举办了“首届妈祖平安节”,3000多人参加,为洞头的海岛旅游休闲增添了新的内容,助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本月25日(农历三月廿三),洞头将举办“第二届中国·洞头妈祖平安节”。

明末清初,源自闽南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妈祖婆”,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相传宋福建兴化府莆田人,姓林名默。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妈祖热心救助海难的故事,久传不衰,从宋至今的1000多年间,妈祖信俗从莆田湄州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五千座,分布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信众达两亿多人,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文化。

洞头的妈祖信俗自福建传入。洞头洋历来是福建渔民追捕回游鱼群的最佳渔场。明代戚继光平定倭寇之后,沿海安定,福建各地到洞头渔场生产的渔民增多,有的干脆在洞头定居。明末清初,从厦门的同安、泉州的惠安等地迁到洞头各岛的人渐多,他们从原住地带来的妈祖信仰,逐渐地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对妈祖的供奉,最先是在船上。过去洞头的一些渔船,受闽南习俗的影响,在船的中舱专设龛位,置放妈祖雕像,以保出海平安。凡新造渔船,要选定吉日,请造船师傅的领班唱《安船歌》:“船头造起船头镜,船后造起尾后场;当中隔开有五堵,湄州妈祖坐中厅。”以后逐渐延伸到陆上,奉祀妈祖的宫庙先后兴建,香火逐步兴盛。目前,洞头诸岛有妈祖庙11座,妈祖与陈十四娘娘合祀的宫庙也有11座。

洞头各妈祖庙的建筑规模、构建风格各有不同,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妈祖的装饰,凤冠霞帔,服饰艳丽,这与她曾被朝廷褒封为“天上圣母”的身份相符。二是宫庙内一定要有一条船,船上士兵、刀枪齐全,以便妈祖出海巡航,保护海事平安。

各地宫庙,各有故事

洞头每座妈祖庙的兴建,都有一段故事。

洞头东屏镇后垅村天后宫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垅村的住民,最早的是清顺治年间从福建泉州的南安县一带迁移过来的。这里所在的后垅港,原是繁荣一时的港口,渔船在这里售货,运输船从这里起航。为了保海事平安,由当地渔行掌柜提议,各船自愿筹资,建起了这座洞头最早的妈祖庙。

北岙镇后埭口村天后宫供奉的妈祖,被当地群众称为“水流佛”。后埭口是个自然村,村前原是一道港湾,与洞头渔港相通,几年前才围垦成地。据说100多年前的一天,一阵涨潮的水流,把一尊木雕妈祖像送到了村前。村人赶紧请进村,在村边一块大石边搭了个简易的小庙供奉起来。这个村的村民大多从事渔业生产,每次出海前,渔民和家属都会到小庙拜妈祖,用珓杯占卜渔事的丰歉和出海的安危。渐渐地,宫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经过四次移建翻建。不过,当年潮水送来的妈祖小木像,仍一直保存供奉;村边那块大石头,也没人动过一锤一钎。

北岙镇东沙村天后宫的来历,更显得奇特。东沙渔港是天然避风良港,每逢渔汛,福建的渔船在洞头渔场捕鱼,便在这里避风补给、交易渔货。清乾隆年间,福建惠安县的一艘渔船来到东沙港,船上供奉樟木雕刻的妈祖佛像。这尊佛像十分讲究,妈祖的手、足和身子之间,是用榫头插连相接的。渔汛结束要返乡前,他们按照惯例,奉迎妈祖像到岙口祭谢。祭拜刚完毕,妈祖雕像的手、足忽然掉了下来。就在惠安渔民尴尬之时,在一旁围观的当地渔民说:“妈祖不想回去了,东沙港风光好,她喜欢住在这里。就把这尊妈祖送给我们吧!”这一说为惠安渔民解了围,便欣然答应。当时在场的本地渔民分别来自周围几个村,大家一齐上前争夺佛像,有抢到身子的,有抢到手的,也有抢到足的,都争着要回各自的村岙建庙。惠安渔民劝解说:“妈祖喜欢这个岙口,大家把佛像装搭好,就在这儿建庙吧。”于是在此建起了天后宫,所在的无名村岙,就叫做妈祖宫自然村了。

东沙天后宫规模较大,构建规范。主庙占地400多平方米,12米阔,三开间,19米深,依次为山门、天井、厢廊、月台、主殿;殿前建有戏台;主庙外还有焚香亭、值殿室等配套建筑,是浙南沿海妈祖宫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97年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昼夜演戏,迎接火鼎

妈祖庙每年都要举行两次隆重的祭拜仪式,一次是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另一次是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天日。这两次祭拜活动规模较大,程式固定,参与人数众多,是当地最有影响的重大民俗活动之一。

妈祖诞辰纪念日祭拜结束后,便是大型的文化活动。各庙都会延请外地民间剧团在庙内演戏,下午、晚上各一场,少的连演三天三夜,多的则达五昼夜。过去请的戏班,演的大多是昆剧;现在请的是越剧团,演的是群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戏。演戏的费用,由产量高的渔船、有喜事需向妈祖答谢的人家出资,有的庙也用平时积攒的香火钱贴补。演出时,锣鼓一响,观众蜂拥,不仅是本村村民,连附近村的、县城的人也赶来观看。一个10万多人的人口小县,十多座庙宇同时演戏,鼓板的笃,琴声悠扬,喝彩声掌声四起;那场面是何等的热闹!

妈祖诞辰祭拜活动无形中成了渔村文化的盛筵。这两年,各妈祖庙请的剧团,近的来自文成、泰顺、玉环;远一点的有温岭、嵊州;更远的,还有从福建柘荣县请来的越剧团。

除了演戏,还举行独具海岛特色的“迎火鼎”民俗文艺活动,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自娱自乐,场面十分壮观。“迎火鼎”队伍人数众多,约有二三百人。其核心,一是妈祖凤座,妈祖神像供在一个两人合抬的木座上,由童男童女陪护,凤座四周绣锦铺陈,流苏低垂,香烛高燃。二是火鼎,两个壮汉抬着一口烈焰熊熊的大铁锅,一对男女装扮成“火鼎公”、“火鼎婆”,紧随两旁;边上还有专人挑着木柴,随时往铁锅内添加,保持火势红旺。其后是锣鼓队、腰鼓队、鱼灯队、贝壳灯队、秧歌队、各式灯笼队、传统戏曲人物队等。

“迎火鼎”队伍从妈祖宫出发,先绕本村再到邻村,沿岙口,过山道,串街巷,逢人多的地方,锣鼓一敲,各队边舞边走。队伍经过的人家,燃香烛鸣鞭炮迎接,还把家里拿来的柴片加进“火鼎”内,再从“火鼎”内夹出一块烧得火旺的柴片,回家塞进灶洞,并点香在自家土地公佛龛前祭拜,意为妈祖庇佑全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迎火鼎”民俗文艺活动,以妈祖巡游为中心,表达了渔村群众对妈祖的崇敬,也寄达着祈祝海事平安、渔业丰收、村岙红火的美好愿望。

正面形象,积极意义

作为活态的民俗,妈祖信俗在洞头沿袭了300多年,经久不衰,直到今日,仍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妈祖是由人变成神的。在奉行男尊女卑礼制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位女性能成为神祇,受到百姓拥戴,已是不易;又屡受历代朝廷褒封,直到被尊为“天后”,确属罕见。而从一国之神,成为世界性的神灵,享有2亿多信众,更是奇迹。这个信俗本身,便是对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挑战,是民间智慧的大胜利。

妈祖信俗之所以能维系千年而不变,根本原因在于妈祖的形象。妈祖是以善良、正义、智慧的海上和平女神形象,深烙于普通百姓心中的。她救危解难、济贫助困、乐善好施,随时出现在需要帮助的人们面前。她的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成为人们处事为人的楷模。

旧时代生产力低下,渔民们从事的又是最危险最劳累的海上生产,物质匮乏的痛苦和对生命危殆的担忧,同时缠绕着他们,亟需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妈祖信俗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妈祖信俗为民俗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围绕着妈祖产生的传说故事、庙宇建筑、佛像雕塑、船模工艺以及妈祖祭仪所必备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扎艺等,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并有所发展。这一些,曾经为文化生活枯燥的旧时代渔村群众带来了欢愉,也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值得珍惜的文化财富。

妈祖信俗还起到联结华人的文化纽带作用。一千多年来,妈祖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到了世界各地。到如今,妈祖又成了海外华人寻根归宗的文化标记,成了他们怀念故国、敦睦乡情的心灵归宿。天下炎黄子孙是一家,循着妈祖的足迹走到一起,这已经远远超出信俗本身的意义和作用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