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太平岭上 旧婚俗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7-22 00:00:00

民国时期,温州地区各地的婚姻习俗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在温州市郊太平岭上一带农村,婚姻习俗也自成一格。

首先,男女婚姻基本上都是通过媒人做媒而定亲(订婚)的。即使定亲以后,双方也还是不相识的。

订婚前,女方要把“年庚”,“坤造”(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姓等写在一张红纸条上,由媒人送给男方。男方也要将“年庚”,“乾造”(男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姓等写在另一张红纸条上,然后请算命先生合婚,他认为可以,便将两条年庚一起由媒人回给女方。女方也要请算命先生合婚,以为可以,则由媒人在双方之间来回传递信息,往往要经过多次协商,才能谈定男方给女方需要多少“谢礼(钞票)”、金银等,所以温州方言都说媒人是“实勿实,三十六餐吃”,就是说媒人在男女双方家来来回回,要吃过很多餐。谈妥后,媒人将金戒指、银戒指等聘礼送到女方去,叫“小定”。

双方过了一段时间(有的甚至要等八年十年)后才结婚。举行婚礼前,媒人将男方择定的结婚日子送到女方,称“送日”,征得女方同意后,男方便将当初已经谈定的“谢礼”和金银首饰等派人和媒人一起送到女方去。

结婚那天,男女双方客人盈门。男方除了摆酒外,还要准备两支队伍,一支是迎亲,另一支是到女方去抬嫁妆。吃过中饭,两支队伍便前往女方的家中去。到了女方,吃过汤圆,男方带队的人就会把给“六属”(裁缝、圆木、厨房、油漆、方木、打锡等师傅)和“副属”(打下手、帮忙的人员)的红包,交给女方的娘舅或主亲。后者接过红包,往往会当面将红包一个个打开数钱,如果嫌少,要求男方“高升”,男方事先也是有准备的,便会顺水做个人情,在每个红包中加一点钱。之后,女方娘舅和主亲就将红包分别送给各位师傅并厨务等人。

过了一会儿,女方把已准备好的嫁妆让男方的一部分人先行抬走。其中有一个小孩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专门跟大人来挑尿盆和脚孟桶(供女人洗脚和生小孩用的),这两件嫁妆要装在蓝色(或红色)布袋内,一路上,虽然有不少小孩会用民间粗俗的俚语嘲笑他“挑尿盆,吃河鳗”等,但毕竟尿盆内放有红包和喜糖,不少小孩还是喜欢挑的。

抬走嫁妆,新娘开始沐浴打扮。出发前,要吃“上轿饭”。这大概是考虑到女的嫁到男方的当晚,在婚宴上要表现得雅致一些而应该尽量少吃,所以事先要让新娘填饱肚子。吃过“上轿饭”,稍事休息,便要换上男方事先送来的礼服、蟒袍,戴上珠冠,盖上红头巾,在两个伴娘的搀扶下慢慢上轿。

当轿子刚一离家,习俗通常是要女方立即紧闭大门,据说以防财气被女儿带走。上轿之前,女方要在轿内放两张瓦片,两块带有“稻秆茬”的上河乡田泥土(太平岭旧时属于下河乡,而上河乡一带田地,因为土质好粮食产量高而闻名),放一些毛芋和落花生,寓意着女方嫁到男方之后,男方将会造屋买田,多生子女,达到丁财两旺。

新娘抬出家门后,背着高灯的小孩走在前面,接着是吹打班人员,抬轿的走在最后。一路上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朝男方家抬去。男方听到吹打声,知道新娘快到了,就在院子里放上一堆柴草,当新娘一出轿门,便把柴草点燃,称为“燂红”,男方的两个伴婆扶着新娘迅速从火堆上通过,往洞房间里走去。

新郎已在洞房间里等候,伴婆领着新娘进入洞房后,马上关闭房门,不准任何人进来。接着,伴婆要新郎坐在床杠左边,新娘坐在床杠右边,并由新郎揭开新娘的红头盖(俗称“遮头红”),露出庐山真面目,此时,双方才相互认识。即使某一方很不满意,也已是生米煮成熟饭,极少当场后悔,只怨自己命苦,嫁了或娶了一个不喜欢的人。

然后,新郎和新娘先吃汤圆,再吃“和同饭”,意为双方喜结良缘,夫妻和谐,志同道合。吃过汤圆及“和同饭”,女的脱去蟒袍,卸下珠冠,只穿礼服,伴婆要及时将蟒袍和珠冠装进木盒内,防止不懂事的年轻人拿来穿在身上或戴在头上,习俗认为那是很不吉利的。洞房间里的礼仪完毕后,才打开洞房门,让客人们进来品茶、吃喜糖。

晚宴开始了,男方的伴郎手臂夹着红地毯,领着新郎到舅父、舅母、姑父、姑母等主亲面前,让新郎跪在红地毯上,叩拜长辈,长辈会客气一番,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新郎,以示祝贺。新娘在酒宴上稍坐片刻,便返回洞房间。此时,整个洞房间会涌入不少男女老少,除了喝茶、吸烟、吃喜糖外,一些年轻人则乘着酒兴,讲些笑话,常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样闹洞房往往闹到深夜才散。

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回新娘的娘家去,叫做“回花”,“回花”时,要准备鱼、肉、北枣、龙眼等礼品,由新郎挑到岳父家中去。此外,还要准备北枣等礼品分送给女方主亲。新婚夫妇在娘家吃过“回花酒”,不得在新娘家过夜,要双双返回男方家中,这样大致算结束了婚礼的前后过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