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和
位于东南一隅的温州,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姜立夫、苏步青、李锐夫、杨忠道、谷超豪等一个个数学之星在这里升起。追寻温州数学家踪迹,我们不能忘记开此风气的前辈——我国第一份《算学报》的创办人黄庆澄。
江南才子
锐有用世志
苍南钱库在鳌江南岸,称为江南。现在苍南县钱库中学的校园里,有一尊黄庆澄塑像,塑像下面镌刻着他的一段名言:“勿以难能而馁其气,勿以小挫而失其机”。1863年,黄庆澄出生在平阳县(现苍南县)江南钱库西堡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原名炳达,字软教,后改名庆澄,号源初,亦作愚初。
《平阳县志·黄庆澄传》记载:“负所学,锐有用世志”。他小时候跟从同乡名士杨镜澄读书,后拜瑞安朴学大师孙诒让为师。当时,孙诒让在瑞安创办全国第一家学计馆,开设了西方引进的算学课程。黄庆澄虽然饱受儒家经典的教育,但是算学的神奇让他入迷。而且他有相当强的接受能力,由于他见解独特,才思敏捷,被同道称为江南才子。
这期间,瑞安名士金晦对黄庆澄影响最大。金先生博学兼综,学问高深,且精研算学,瑞平两县遍桃李,黄庆澄深得金晦的悉心教诲。后来黄庆澄又结交具有维新思想的名士陈黻宸、宋恕、陈虬等人,对他的学业的精进和视野的开阔更有进益。黄庆澄一边继续求学,准备科举考试,一边研究从西方传入的算学。
1889年,黄庆澄在上海经名儒张焕纶介绍任梅溪书院教习。在上海教书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从西方翻译进来的科技资料和文献,眼界大开。他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在于没有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无法抵抗国外的“船坚炮利”,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算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在上海,他一边钻研和学习算术,一边不断与志同道合的维新人士接触。
1891年,黄庆澄担任安徽潜山县幕僚,他积极上书安徽巡抚沈秉成,提出许多兴利除弊的建议。沈秉成非常赏识他博学通达的品性,推荐他为赴日本考察对象。
东游日本
撰文谘政俗
这次东游,对黄庆澄来说,于事业和人生都是一个大转折。1893年的5月至7月,黄庆澄先后考察了长崎、神户、大阪、横滨四个通商口岸和东京、西京、奈良三个古都,以及琵琶湖。
回国后,黄庆澄撰写了一部《东游日记》。这部日记不是普通的游览记事,它是一位爱国志士对国家前途的资治之言,字里行间充溢着他立志改良兴国的热忱。孙诒让为这本书作序,序中说:“愚初之行也,盖欲谘其政俗得失,以上裨国家安攘之略。”
在日本期间,黄庆澄还拜访各界学者名流七八十人,每次访问,他都认真记录,并有自己的评论。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利弊得失,经验教训,于我国有借鉴作用。尤其是日本维新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发展了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值得中国学习。
《东游日记》中,针对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褒贬不一的状况,耐心地举例说明,陈述自己的观点。黄庆澄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仿行新法,甚至改正朔,易服色”,乃是“急急于新耳目振国气者”,“虽贻千万邦之讪议而不之顾”。他赞赏日本维新领导人“洞烛外情,知己知彼,甘以其国为孤注,而拼付一掷”。他赞扬这种做法是 “豪杰谋国,其深思远虑,非株守兔园册子者所可与语”。
从《东游日记》中可以看到,黄庆澄已经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
科学救国
创办《算学报》
黄庆澄一生中对中国现代科学影响最大的是创办《算学报》。1895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之后的年头,中国惨败。黄庆澄认为,甲午战败主要是当时中国的科技经济落后所致。纵观世界的发展趋势,黄庆澄认为:“今之世界,一通商世界,亦一机轮火器世界”(黄庆澄著《湖上答问》),他还认为当时中国的第一要事,是开办如上海格致书院那样的新式学校,教授自然科学,翻译外国书籍,以求人才辈出,一洗数十年虚骄昏愦之气。
他认为算学在西方是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要强国必须从算学抓起,他说“不通算学,犹如有脑而木”,因此他萌发了创办《算学报》的想法。同年,他回到家乡温州,在府前街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份《算学报》。在创刊号中,他阐明办报宗旨:“窃惟时局艰迫,外患迭乘,海内之士始知言学。庆澄自惭驽劣,无裨于时,爰竭绵力,特创兹报,冀为格致之权舆,以辟黄人之智慧。”
《创刊号》发行后,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来函征订。从第二期开始,黄庆澄在上海新马路扬福里设立分馆,并在时务报馆、格致书室、六先书局、醉六堂等处设立经销点。
为了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抽象的算学知识,黄庆澄申明“本报专择近日算学中最切要者演为图说,俾学者由浅而深,循序而进,即穷乡僻壤,无师无书,亦可户置一编,按其图说,自寻门径,本报实为开风气起见,区区苦心,识者鉴之。”《算学报》文字通俗简练,叙述注重结合图解,并且列有切合实用的应用题,使人读来便于理解和学以致用。
《算学报》每月一期,社会反响很大。但后来由于戊戌变法失败,维新人士遭到当局镇压,《算学报》在12期后停办了。虽然《算学报》只维系了一年时间,但是其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算学报》作为数学专业杂志,为我国首创。1901年日本横滨出版的《清议报》合编本,记录了当时和《算学报》曾有交换关系。可见,《算学报》当时已流传至国外。
黄庆澄还将《算学报》分期刊出的专题汇编印成单行本,单独发行。有《算学启蒙》《算学初阶》《比例新术》《开方提要》《代数钥》《代数指掌》《几何浅释》等,成为自学者的良师益友,他为中国许多有志于献身数学者开了一代学习新风。
英年早逝
却留“振奇士”之誉
黄庆澄一生短暂,光绪三十年(1904)在平阳逝世,只活了42个春秋,却留下丰厚的业绩与著述。
近百年间,温州出了这么多的数学家,与他积极传播数学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我国最早的数学传播者之一、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姜立夫就是受到黄庆澄(黄系姜的姨父)的影响而走上数学道路的,此后苏步青、李锐夫、杨忠道等一大批温州数学家相继崭露头角,形成了“温州数学家群体”,追根溯源,不能不说是黄庆澄开了数学教育风气之先河。
黄庆澄学识渊博,除了在数学方面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外,还在史学、哲学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光绪二十五年(1898),黄庆澄在温州着手创办《史学报》,报馆设在温州城隍庙底。他约集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月出一册,内容有中国史、西洋史、日本史及中外政治家言论等,为我国最早的史学专业杂志。第三期起改名《瓯学报》内容除史学外,增入地理学、哲学、政治学、算学,成为综合性的杂志。《瓯学报》上连载的文章,刊完后即独编成册,出版发行。
他还是中国近代卓越的科普学家,他撰写出版了《时蒙务求》《训蒙捷经》《中西普通书目表》《哲学新书》《天演楼课艺》《白话与地学》《墨变全书》《中国四千年白话史》等多种书籍。
当时许多名士对黄庆澄很是推崇,国学大师俞樾在为《算学报》写的序文中说:“黄君愚初,研精算学,于中西之法皆能贯而通之。”他称赞黄庆澄:“于天地阴阳之原,与凡医卜星命诸术家说,无不通晓。”孙诒让在《东游日记》序言中赞叹说:“余友平阳黄君愚初,振奇士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