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谣里的桥头镇专业村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2-08-19 00:00:00

被誉为“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拉链之乡”的永嘉桥头镇,经济发达,手工业、副业有着悠久历史,长期以来,人们在从事这些手工业、副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专业村,由此产生一些民谣,集中反映了这些专业村的特色,如“夏园靠卖柴,黄山垟靠砌岩”,“金村靠卖绡,宋坑靠担炭”,“壬田靠豆腐,前庄靠做路”,“街头缸窠四条欛,下近鸡篰两头泛”,“潘罗山徐煮饭烧青柴,火棍当柴爿”等等。又如《嫁女谣》“囡儿嫁前庄,路锥儿背起岩敲敲”,“囡儿嫁沈冈,挈水捣米两头拗”、“囡儿嫁壬田,刺蓬当门台”等等。这些民谣,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是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集中反映,只要吟诵其中一句,便可知晓该村某一专业生产的真实状况。

“桥头靠水路,

窑底靠麦磨”

桥头,即桥头村,因村庄在菇溪木桥广利桥(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一头而名。桥头村地处菇溪下游,南通瓯江,西接丽水,北抵仙居、缙云,是方圆百里之内的物资集散地,素有“潮涨桥头,青田下流”之说,桥头人依据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搞起水上运输,当地人称“撑船”。

他们将山区的木炭、竹木、山货以及本地出产的陶器和其他农副产品,汇聚集中,然后装上蚱蜢舟,大一点的船称为“驮蚌”,顺流而下,运往温州市区及乐清、瑞安、平阳等地销售,再从这些地方换来日用轻工业用品、南北货、海鲜、食盐以及其他一些生产资料,运回桥头出卖。据当代《桥头镇志》记载,自明清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桥头村世代从事走“水路”的运输专业户达一百多家,拥有蚱蜢舟、驮蚌一百多艘。凭借“水路”优势,精明的桥头人又临溪建造街道,开设店铺,经营各类买卖,所以自古桥头多出生意人。

与桥头村毗邻的窑底村,紧靠菇溪,当地人利用菇溪水顺流而下的推力建造水碓,用磨加工面粉,制作索面。索面制作工艺要求严格,首先将优质小麦磨成面粉,经和面、制料、发酵、柜中处理、上架、成品处理等多道工序精工制作而成,因纤细如纱,所以又称纱面、挂面,是产妇坐月子必食之物,也是招待客人的佳肴,又是小孩出生、老人做寿、馈赠他人的上好礼品。

窑底村做索面有200多年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事做索面的人家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凡女子嫁入该村,必须首先学会做索面,而女儿出嫁,又将做索面的技术带往婆家。窑底村出产的索面,具有纤细均匀、韧性好、不易断、煮熟难糊的特点,深受顾客欢迎,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温州、青田等地。成品处理以后剩余的面头,形似指甲,称“纱面指甲儿”,多自家食用,所以又有民谣说“囡儿嫁窑底,纱面指甲儿吃翘起”。

“黄堡靠做粉,

坦头靠做酒”

和窑底村隔溪相望的黄堡村,则以加工粉干而闻名遐迩。民谣说:“黄堡靠做粉”,做粉即做粉干,主要靠手工制作。先将大米筛选,除去米碎,然后放水中浸泡,磨成米浆,揉成粉团,放锅中烧至二分熟,再放臼内捣烂,制成“粉鼓”,再将“粉鼓”利用杠杆挤压成粉条,放锅中煮熟捞出,经人工造型(多为长方形,称“页”)晒干。黄堡粉干质量上乘,以色纯味清,富有韧性著称,可煮、可炒,是待客赠友佳品,很受欢迎。产品除本地销售(大多以稻谷兑换)外,还销往温州市区、上下河乡以及青田山区。

黄堡村制作粉干的历史悠久,全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家世代从事该副业。不管农忙闲月,通常是全家上阵,老人、妇女、儿童,个个都会。做粉干,劳累辛苦,常常要半夜起来磨米浆、捣粉鼓,所以民谣又说:“囡儿嫁黄堡,马颓(骂人的话)连路捣(骂)。吃的是米沫,睏只睏半宿。”当然,这种民谣也只反映了部分事实,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坦头靠做酒”,做酒,即酿酒,以籼米、糯米为原料,煮熟,拌黄衣粬、红粬发酵,一般为农历九至十月下酿,冬至过后即可饮用。若将成品装入酒甑密封,待次年三伏过后打开,则香气扑鼻,色浓味醇,俗称“生头”,温州人特喜欢,所以桥头有俚语“过伏老酒,越陈越香”。上等黄酒经烧制,名“老酒汗”,是温州地区名酒。

坦头村酿酒历史悠久,全村绝大多数人家都有酿酒的传统,最初以家庭生产,后规模扩大,开设酒坊,最早的是行号郑吉昌酒坊,后又有郑泰和酒坊、余森盛酒坊、郑孟清酒坊等,其中以郑泰和酒坊最负盛名,于清同治年间开张,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曾聘请技师,雇佣工人,并开设酒肆。1956年成立的永嘉国营酒厂,就吸纳坦头村私人酒坊为骨干,其中该村做酒师傅郑孟驷还被聘为该厂品酒师。

“溪心靠糖篮,

殿前井大靠挖丼”

除了将粮食加工成农副产品以外,靠肩挑脚行的副业最多的是料货担,称“担糖篮”。民谣称“溪心靠糖篮”,溪心村有1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他们从温州或桥头本地购进生活必需品,如针线、头梳、手帕、毛巾等小百货,附带本地自产的麦芽糖,装入一种特制的货篮(“糖篮”),然后在丽水、台州山区挨家叫卖,他们走村串户,一路慢慢推销,给山区人民带去生活必需用品,又从当地换回山货、土特产,运回桥头。“慌不慌,三天到永康;紧不紧,四天缙云等”这句俚语,即是料货郎悠闲生活的写照。

在桥头镇,其实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从业人数最多的手工业是制陶业,当地称“做缸”,从事这一专业的人称为“缸窑人”。因作坊位居菇溪,故生产土陶称“菇溪缸”。桥头镇的制陶业历史可上溯到宋代。据当代《永嘉工业志》记载,宋代,菇溪桥头产土陶,俗称“菇溪缸”。菇溪缸以挖掘地下4-6米深处乌坭为原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做缸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父教子传,世代袭承,桥头镇的井大、殿前等村,几乎家家户户世代以缸窑为业,共有100多家300多人,长年累月,挖地掘坭,桥头镇有名的制陶师傅都出在该两村,所以民谣讲“殿前井大靠挖丼(坑)”。上世纪四十年代,烧制土陶的缸窑有9座,到70年代,社队企业发展,共有缸窑10座,工人大部分来自该两村。菇溪缸制作精美、防腐耐用,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主要器具,大部销往温州、台州、青田以及宁波、上海等地,同时又将制陶技术传播到外地,乐清芙蓉的茶塘村,至今还有从井大移居过去的制陶艺人叶氏的后裔。

另外,桥头镇埝头、连岙、梨村、龙根这些地方没有副业可搞,还有一些民谣就说“埝头连岙靠拔草,梨村靠的天光早”,当地农民一年到头只能困在田间,靠的是起早摸黑,辛苦勤劳来养家糊口,生活过得比较艰苦,所以又有民谣讲“囡儿嫁埝头,一世挈个破箩头”,“囡儿嫁梨村,脚骨打断当门闩”,意即妇女如果不勤劳,就会受到老公打骂,“囡儿嫁龙根,眼泪流爻双堂罇”,“双堂罇”即陶制罇头,这些民谣虽不十分准确,但亦能反映出当地的经济状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