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汲取开放的活力源泉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7-07 00:00:0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政策让尘封已久的大门慢慢开启。偏居东南一隅,久囿于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的温州人,率先嗅到了春的气息,飞越群山跨过江海,走出山村、走出城镇。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批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温州名列其中。于是,温州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以更加豪迈的激情对外开放,放眼全球“走出去”,海纳百川“引进来”。

得益于开放的人文,开放的理念,温州人走出去,带着恋乡不守土的豪情,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以温州为起点,覆盖全国,辐射世界,230万温州人在全球建立起了40多万个市场营销网络,每年在全球销售商品超过6650亿元,在温州之外创立了庞大的“温州人经济”。

生活在开放的城市,开放的环境, 温州人走出去,敢冒险知进退。他们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在别人还在计划经济樊篱中彷徨时,就先觉醒、早行动,率先发展市场经济,先人一步、快人一招,创下了众多载入改革开放史册的中国第一。

博弈于开放的经济,开放的市场,温州人走出去,自信不自满。他们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他们与时俱进,白天当老板,晚上看黑板,不断进取,永不言败。

正是这些善于闯荡的温州人,不仅在外闯出了一个经济版图,更是激发了全民创业的激情,造就了一座活力温州城,创出了全国瞩目的“温州模式”。

曾经在全国最早提出“温州模式”概念的《解放日报》,于2003年再次在头版头条刊文《放胆闯天下》:因为走出去的温州人,温州的产品走出去,温州的品牌跟着输出去,温州已不再是一个地域名,在海外,温州是中国的一个品牌,温州人也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一个群体形象。

30多年来,温州以放眼全球的视野走出去,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来。上个世纪90年代,冲着全国瞩目的“温州模式”之名,一批又一批外来人口潮水般涌入温州,创业掘金。

无论是第一故乡还是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温州市委、市政府推行的开放政策让走进来的外来人口数字,从百万、两百万到三百万一再刷新,温州成为全省外来人口比重最高的活力之城。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都是有为之人。温州公平的创富环境,让众多外来务工者从“打工仔”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成为城市创富的中坚力量,成为温州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不管你是温州人还是新温州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温州人。温州在推行和馨行动、和谐企业构建中,体现了其包容之心,改变了众多外来人口客居思想,使他们将家安在了温州,主动融入温州,共建温州,共享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导向,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今天我们回首温州人走出去砥砺前行的道路,是为了继承那温州人面向世界的精神力量,以此激烈我们孜孜不倦地行走天下。今天我们回望与众多新温州人共同活力温州的日子,那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与思考,曾经全国瞩目,世界闻名的温州城,今后将拿什么来吸引世界的目光。

历史的脚步已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放眼中国,环渤海湾强势崛起,天津速度、唐山效率享誉全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赢得先机的温州,同众多新一批“领军城市”相比,我们的发展常常慢了半拍。标兵在快跑、追兵在赶超。我们要传承温州人吃苦耐劳、敢闯敢试的优良秉性,从“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中汲取不竭动力,更大步地“走出去”,更高水平地“引进来”。 积极引导温州人创新“走出去”方式,充分发挥温商营销网、信息网和人际网的优势,逐步构建政企会联手、产供销衔接的温商营销网络,内外温州人携手开发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交流,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纵深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大力实施在外温商“回归工程”,引导在外温州人资金回流、人才回归、项目回迁,将”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放眼世界,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要从历史的经验和发展实践中,获取深刻启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无为而治”变“有为政府”,调结构,优环境,引领温州人、温州企业更大胆地“走出去”,更宽领域地“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大生产资源要素,提高在国际产业合作中的层次;引进来,促使有效资本,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新兴产业科技技术等更多领域地“引进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再创温州的世界品牌。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唯有敢开放、真开放、全开放,我们才能在国际化潮流中勇往直前,勇立潮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