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城市魅力从历史文化中来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11-18 00:00:00

11月10日,被誉为“古城卫士”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作客龙湾,主讲《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专题报告。阮教授结合丽江、平遥、苏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具体案例,反思城市遗产保护过程中的误区,阐述了城市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规划模式,并根据温州的现状,讲述了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现代化新城市的美好愿景。

当前,温州正大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阮仪三教授的见解,启发了与会者的思路。

“历史遗产用得好是财富,

用不好就是不肖子孙。”

没有过多的寒暄,一落座,阮仪三便把欧洲的多瑙河与温州楠溪江做起了比较:“多瑙河的水是青灰色的,而楠溪江的水是清的,楠溪江的风景比多瑙河美多了。”之后他话锋一转:“楠溪江虽然很美,但宣传还不够,这里的古村落,包括温州的悠久历史文化,都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许多城市错失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时机,造成了文化遗迹的大量损失,这种损失是无可估量的,太令人痛心了!”说到这里,阮仪三提高了嗓门,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阮仪三用苏州古城保护成功的例子,佐证历史遗产对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1958年,苏州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城墙。当年还是在校大学生的阮仪三,跟随同济大学老师赶到苏州,与苏州市领导“辩论”,试图保住古城墙。但是,市领导认为古城墙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产物”,应一律拆除。阮仪三和他的老师没有放弃,一直为苏州古城保护“奔走呼号”。1981年,苏州市政府开始重视古城保护工作,规定城内一律不准建高层建筑。同时对城市进行布局规划,城里的企业都搬迁到郊外工业区。1996年,新加坡政府来中国的上海、青岛、大连等地考察工业园区选址。苏州市领导适时邀请新加坡考察团参观苏州。一番考察之后,新加坡考察团被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决定把工业园区落户在苏州。从此,新加坡工业园对苏州城市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苏州经济的飞跃得益于新加坡工业园的强力支撑,而追根溯源,丰厚的历史积淀是影响苏州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内像苏州这么幸运的城市并不多。虽然这些年各地逐渐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但做得还很不够。目前,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还没有形成法律体系、行政体系。其次,民众的保护意识还很落后,有的群众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

“前些年没做好,现在我们就要大力去恢复和创造。历史遗产用得好是财富,用不好就是不肖子孙!”讲到激动之处,阮仪三会用他那浓重的苏州普通话,毫不客气地给予抨击。

“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但很多人无视民族优秀文化”

阮仪三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很愤慨:“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人‘崇洋媚外’,认为西方的就好,无视民族传统精华,将传统理念丢弃了。这30年,中国城市发展太快了,但大多数城市建设风格雷同,没有城市灵魂。”

“中国古人善于把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城市建筑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6000年前,浙江河姆渡人已经把榫卯结构应用到房屋建筑上,很好地避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比如,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的7.0级地震,许多钢筋水泥的房子损失惨重,而传统木结构的老房子却大多安然无恙,即便是受震最严重的,也是‘墙倒房不倒,墙塌房不塌’。大量的事实证明,传统木结构房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实用性。所以,我们不能全盘迷信西方的东西,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值得我们去大力弘扬。”

近年来,阮仪三一直致力传统建筑技术的应用,并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传统建筑好不好不用多说,地震一来见分晓。2008年汶川地震前,我帮四川广元昭化镇(《三国演义》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之地)修建传统木结构房子。地震后,昭化镇都没有死人,而周边乡镇死了人。一场地震,改变了当地老百姓的居住观念。现在,昭化周边乡镇的群众打来电话,要我们赶快去帮他们修建木结构房子!”

在阮仪三看来,温州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从郭璞建城至今,温州已有1600多年历史。温州是东瓯国故地,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历史遗产是温州的无价之宝,也为温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有利条件。”

阮仪三引用邓小平的名言阐述自己对城市遗产的观点:“发展是硬道理,历史遗产保护也是硬道理。”

建历史文化名城

应契合三个条件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但是,古城保护的道路是曲折的。

“1980年以前,山西省古城建筑留存还比较完整。当时平遥一个县城就有180处明代建筑,300多处清代建筑。周边的县城也是如此。但是,在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下,这些古县城的古城墙被硬生生地拆除。我当时带学生去看,很着急,便去找当地的官员,要求他们马上停止拆墙行为。”

“但是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除了平遥古城得以保留,其他县城都拆除殆尽。为了做好平遥县城规划,我自费把当地官员请到同济大学学习。住宿费啊、讲课费啊、带他们去参观的支出啊,都是我自己贴的钱。1984年和1985年,我举办了3期培训班,虽然很成功,但也借了上万元的债,5年才还完。”

在保护平遥古城的同时,阮仪三还参与了丽江、周庄、乌镇等地的保护工作。

阮仪三认为,城市遗产应涵盖历史、经济、科技、文化认同等内容,而历史文化名城应契合三个条件:一是拥有保护完整的古城和历史街区;二是拥有代表历史风貌的特色遗存;三是对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目前城市古迹保护和利用中出现的造假现象,阮仪三深恶痛绝:“现在许多地方造的城墙都是假的!比如某地汉代古城用砖来修建城墙,这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因为宋朝以前的城墙都是土墙,直到宋朝以后才出现砖墙。这样造假是要闹笑话的!”

城市遗产维修应整旧如故

要在原物上读出“历史年轮”

“现在许多地方存在历史遗产保护的误区:保护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为了经济回报。更可恶的是,我们很多城市修缮古迹是在造假古董!”阮仪三认为,城市遗产保护要注意四个原则:

一、整体性。要保护整体的环境,现在某些城市出现的“迁移保护”其实不是保护,而是破坏。

二、原真性。整治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要“延年益寿”,不要“返老还童”。修补古迹不要“天衣无缝”,那种认为“修补的比原来的都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可读性。要在历史原物上读出历史的信息,读出“历史年轮”。

四、永续性。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能做表面文章。

阮仪三说,历史建筑只要合理使用,就能发挥作用,不合理使用就是浪费。讲座中,阮仪三就如何合理利用城市遗产,举例了上海提篮桥犹太人街区的做法:“1934年,为了逃避德国法西斯的迫害,有4万多名德国犹太人逃到上海。他们在上海提篮桥建了很多犹太式的中西合璧的房子。这些犹太人在上海生活下来,直到1945年才陆续离开上海。在上海避难期间,上海老百姓对他们很好。2003年这些犹太人聚居街区被划入上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2006年,上海市政府邀请了100位犹太人名人“回故乡”。其中一位犹太老人(美国银行前行长)一下子就找到当年居住的家,老人激动地说:“我又回到60年前!是中国人、上海人收留了我们,才有我们的今天,我们要记住上海人的恩情!上海提篮桥是我们犹太人的‘诺亚方舟’啊!”阮仪三说,犹太民族留下太多的苦难记忆,然而,上海提篮桥却留给他们美好的回忆。“由于对犹太人聚居街区的成功保护,现在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参观,这里已成为见证历史和连接民族友谊的有效载体。”

阮仪三坦言,目前城市遗产保护存在三个问题:缺乏政策、缺乏修缮资金、政府缺乏正确保护理念。“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保护我们民族优秀的遗产来认识。目前,我们城市遗产保护工作的形势很严峻,保护城市遗产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地方文化。”

“国家灭亡尚有复兴之时,文化一旦消失则永不存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就是要留存城市的魅力。那么,魅力从哪里来?就是从历史文化中来。这项工作虽然很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做。”阮仪三坚定地说。

(本文根据专题报告录音整理而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