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神采飞扬。一动起功夫,手脚身影生风。我小时候,就听地方人叫他的外号“山魈挺祥”、“李元霸”。
我是喜欢功夫的人,也学过几年功夫,但,从真正意义上说没有学到什么功夫,也不知道什么是功夫。不过认识我的同乡人、我的同事基本认为我“会”功夫。因为,孩提时冬练严寒,夏练酷暑,早练晨晖,晚练月静。一般蛮力年轻人挑战,我随时应战。一次记者暗访黑社会,领导要我保护记者人身安全,这差使我爽快答应,因为我自信。如果没有几下,还能保护人吗?
王挺祥只读过小学三年书,识字不多。可是,他为人刚强,性格耿直,助人为乐。他八九岁就开始练拳,对武术有特别的天赋,1938年一天晚上,当时温州地区武术界走势(真功夫比武)第一的王碎娒老师,在下丼头王仁生家摆拳坛。王就经常在门缝中偷看。过了一段时间,三甲八柱台举行武术套路表演,年纪轻轻的王挺祥,自告奋勇,上了擂台,表演了他偷看来的四步拳,台下的观众无不赞扬,掌声一片。同时奖给他一条毛巾。
1958年,王挺祥在天河农场工作,初冬的一个中午,一位讨饭丐在农场的番薯园里挖番薯。这时,被农场里的青年人看见了。农场是当时的红色单位,进农场的人,一要青年力壮,二要思想进步,很爱护集体财产。这时发现有人在偷挖集体的番薯,这还得了。几十个人就蜂拥而上,一心要将这挖番薯的人擒住。奇怪!这些青年人,平时也有练过几下,一对一的搭手也可以过几招呀!这时只见,左进的左倒,右进的右翻。几十人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躺在番薯垄里。王挺祥最后一个赶到,也想擒住这挖番薯的。王的进攻,让这人惊讶地说了一声,这料还不错!王也知道,这人功夫非常了得,是他难以碰到的高人。这非等闲人物,估计也是肚饿实在受不了了,才干这下等之措。王就在农场做了饭给他吃,农场好多青年人要跟他学功夫。这人说:功夫什么人都可以学,可是,学出功夫,很难很难。年轻人最好不要学,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合算。他对挺祥说,你喜欢南
机。
一夜,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富婆,借3千元有吗?”电话里的她很开朗地笑着问。“干嘛?”我的心咯噔一下。“我的卡不小心被机吞噬,但必须将3000元汇到一个账号里,你现在是否有空去帮忙转一下账?”她很肯定地认为我有钱,没时间。“空倒是有空,只是……,只是没有钱。”我极尴尬地告诉她,并急忙解释说:“上个月刚投了一份商业保险,上周还去宁夏银川六日游,现在,我的卡里就剩几百元,钱包里也只有几百元。”朋友很意外,她连忙安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打给芳,请她帮忙。现在,没空跟你聊,以后再聊吧。”我正张口想继续解释些什么,那边早已挂上电话。
一阵羞愧袭上心头。学生时代,在同学们的眼里,我是最幸福的,因为有一个能赚钱的老爸,他从不曾让我缺吃少穿过,也从不曾让我为经济担忧过。大学毕业,我顺利地捧上金饭碗,在朋友们的眼里,我仍是最幸福的,因为不仅捧着金饭碗,家里还出了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赚钱老哥。当朋友们渴慕着房子和车子,思谋着怎么样买车买房之时,我却已经毫不费
力地拥有一切。因此,当身边的朋友们为买房、炒股疯狂的时候,我只是在旁侧睥睨着,嘲笑他们“人为财死”的可怜样。
就这样,我不理财,财也就不理我,安逸生活蜕化了我的理财能力,生活仅靠唯一的收入——工资来维持着。婚后,我和老公自顾自地使用工资,幸好天性寡
淡,独爱素食,不喜腥荤,手头虽不宽裕,但每年还能积攒下少许。但是,自有了孩子之后,家庭开销急剧增加,为了节省支出,我不再购买自己喜欢的衣服首饰,不再和朋友们上茶馆,不再上美容院,不再上健身房。若有人约逛街,我会打趣说自己没打算红杏出墙;若有人约上美容院,我会打趣说自己天生丽质;若有人约上茶馆、去健身房,我会找借口说孩子没人带,我将所有女人的爱好都舍弃了,唯一没有舍弃的是爱吃瓜果蔬菜。但是,今年的物价上涨,让我唯一保留的瓜果蔬菜喜好也岌岌可危起来,生活危机感在这时才姗姗来迟。
时下,各种瓜果蔬菜争先恐后地涨价。白银豆,现在17元一斤,去年的现在6元一斤;花菜,现在6元一斤,去年的现在4元一斤;西红柿,现在5.5元一斤,去年的现在3元一斤;大蒜,现
在9元一斤,去年的现在6元一斤。等等……今年大部分瓜果蔬菜大幅度上涨,按平均涨幅计算,今年一年工资6万元,只能抵作去年、前年的4万元花。钱包扁扁,入不敷出,我们这些没有副业的工薪阶层连最基本的瓜果蔬菜也要保不住了,还怎么可能有余钱借人呢。
这些天,我总在心里寻思,若买不起野生鱼肉虾蟹,至少要买得起瓜果蔬菜吧,怎么样才能保住菜篮子的瓜果蔬菜呢?每上一次菜市场,我的生存危机感就浓烈了一些。
义木(职员)
房价涨声不落,物价水涨船高。捧了多年金饭碗的我,终于感受到了没钱的压力,“饿死”的危
拳吗?你是学武的好人才。王将这丐侠留宿农场三日,农场是集体的,是不许长时间留宿客人。王将这人带到家里,藏客半年,拜他为师。这半年时间,王白天农场劳动,晚上家里跟老师学功夫。这老师也特别怪,开始教功夫,不告拳名,不告诉动作名称,更不许问老师的家庭情况和他身世。在分手时,一口气说过教过的拳套、动作名称。也说了他是平阳人,家里是地主,兄弟二三人,他是逃难出来的,姓名就免告了。这是王和老师的最后一别。老师告诉他说,“你是我第一个缘分徒弟,也是患难朋友。”
1964年冬天,永中镇陡门人运煤给郑岙村,船要靠西前垟心屋埠头。筑二大队砖瓦厂的瓦,运给天河电站盖屋用,也要靠垟心屋埠头。可是这埠头不大,运煤的船早一步拢岸,如果把一船的煤卸好,再让运瓦的船靠岸,这需要好长时间。瓦船重不好靠埠,王和队员王炳云等人,利用煤船传递一些瓦,瓦船轻了好拢埠。“永强陡门石板横”有这么个古话,煤船老大是那里地方有实力的武术高手。一个爱船如命的人,怎么同意自己的船让你做跳板?这老大就破口大骂,将放在船上的
瓦和稻箩用脚踢了。老王过去道歉,想收回被踢了瓦。这老大提起双掌攻打王的胸膛,王知道对方是个好手,提手一接,一个飙手,对方身仰步腿。王不以为事,重新弯身捡瓦时,这老大就顺手抡起担拄,当头打下。王老师感觉背后有风,左手抱瓦,右手用手臂挡那担拄。啪!这担拄被手臂挡断了。两岸农民纷纷指责这老大心太狠毒,叫老王打死这人。老王也生气了,把瓦往箩筐里一放,一抬身就将这人扔出一丈开外的稻箩里。这人四脚朝天,老王去伸手将对方拉起,刮了两巴掌。说;这巴掌教训你,做人别这么毒。这事现在地方还广为流传。
地方武术的派性是复杂的,如果两个拳派发生了争斗,后果不可想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地方上有两大拳派,各徒弟、徒孙都有上百人。武术界的人是很讲义气的,如果同门的什么人,被人打输了,或者被对方侮辱了,就大动本门派人员,向对方挑战。王拳师是个不喜欢地方出事端的人,如果发现相斗,他就毫不犹豫地出面制止讲和。一次,一方四十多拳手要去攻打另一门派,他知道丼头桥是必经之路,就老早在这桥上等待。等这拳师和拳友经过桥上,他出面劝解和制止。有个别人不听劝,硬要过去,他步马就扎在桥中央,大吼:真要打的过来吧!这一吼就震退要打的人。一场大血灾就此平息了。
有关王拳师教训坏人的事说不完。他还曾经几次参加温州市、瓯海区、龙湾区、平阳等地的武术套路表演,一等奖拿了好几个。现在不想上台了,一等奖对他来说已经是没有意义了,这些什么奖,应该给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学好中国武术,为国家为民族争光。
王老师说,学拳练拳一生一世,有两个心愿还没有实现,一是相别五十多年,潜心教他的平阳老师,现在还没有重会面。二是还没遇到同年龄段真正的高手。令他感到欣慰的,每到晨练的练功场,很受练武人的欢迎和尊敬。他到哪里,身后总跟着一大班年轻的武术爱好者。大家说,王老师到场,使南拳之乡的练武者提高了激情和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