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翁卿仑
报道组 翁旭欧
“群山万道,不可寻省。”在“浙南屋脊”泰顺,峰峦延绵、溪流交错的群山之间,有一群平凡的公路养护工,数十年来风雨无阻地行走在山峦间、悬崖边,默默地守护在环山缠绕的山间公路上。他们冒严寒、战酷暑,一年四季精心管护着辖区公路,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洒满了路网中的每一寸经纬……
从最初的砂石路,到如今的柏油路,他们24小时在生产第一线待命,随时准备为道路畅通而奔忙。他们,就是泰顺县公路管理段生产养护股的70多名公路养护工人;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是公路人!他们中大部分工龄都在30年以上,最少的也有10余年。他们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泰顺山区的公路。
不久前,这群平凡而又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被浙江省总工会评为浙江省“工人先锋号”。荣誉背后,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奉献!
黝黑的脸庞
厚茧的双手
进入5月,天气逐渐变得炎热。阳光洒在泰顺新58省道富洋隧道一段公路上,一群皮肤特别黝黑的人,正在忙碌着……待走到近前,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样饱经风吹日晒而变得黝黑的脸庞,一样爽朗的笑,和特别白的牙齿。他们是泰顺县公路管理段生产养护股富洋站的李祖亮、曾文允、谢逢哇、洪吉生、苏炳卓,他们每一天都要养护60公里的公路。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2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44岁。在这一片山水间,他们的平均工龄达到了25年以上。可以说,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公路。
如果把时针拨回一个月前,正是他们清冰冻、治理水毁工程的忙碌日子。为数不多的女养路工人之一的汤金花,和别的男性养护工一样起早摸黑劳作着。今年47岁的她,在细雨如丝的春天里,穿着雨衣,手握锄头在泰顺柳峰段公路的路边水沟里排水。虽然那时候天气还并不炎热,她却挥汗如雨。汤金花的脸和其他男性养路工人一样黝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松树皮一样”。摊开双手,手掌上满是厚厚的老茧。
平日里,他们除了对公路进行日常维护外,还有路面抢修、绿化管理等等。去年8月,泰顺公路管理段罗阳站的养护工吴本付和同事一起,在上洪乡境内的公路边维护绿化。突然间,一条剧毒的五步蛇窜了出来,一口咬住了他的右手。送到医院以后,医院里却没有血清。五步蛇,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内昏倒,需要用血清治疗,所以又称“五步倒”。幸亏医院紧急求助,很快就从乐清调运了血清,才脱离了危险,捡回了一条命。然而,病一好,他又重新回到了公路上……
如果把时针拨回到20年前,他们的工作条件更加艰苦。那时候,泰顺县的山间公路还大多是砂石路,路面维修时常需要铺砂石、搬石块。那些女性养护工的双手也练就了和男性一样的大力气。陶燕芳记得,1988年,20岁的她已经在三魁站干了两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天天手握扫把,没多久,双手都起了泡。没多久,手掌都结起了老茧,慢慢地手变得粗厉干燥。年轻的女性都是爱美的,但是公路人的条件不允许,砂石路面上,往往是一辆大车开过,就会扬起满天的灰尘。除了戴斗笠防晒,陶燕芳和男同事们一样,没有任何其他的防护措施。然而每天劳作在公路上的日子也让公路人们对公路充满了感情,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责任感。1988年农历大年三十,陶燕芳干完了活正准备收拾东西回家过年,突然想起路面上还搁着一台压石子的大机器,万一过年期间被盗就不得了。当即,她就和站长郑小明一起回到了路面上,两人花了十几分钟,愣是合力将重达135公斤的大机器抬上了车子。“我都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双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陶燕芳回忆说。
1958年,泰顺有了第一条对外的公路——58省道。几经变革,到了2007年,58省道改建工程竣工通车,泰顺也从此有了平整的柏油路。
冬天除冰雪
夏天铺沥青
去年12月底的一天夜里,泰顺境内普降大雪。第二天,冰雪封路,群山白茫茫一片。柳峰站站长吴方富6点没到就起身了,31年的公路养护工作经验告诉他,大雪封路,他们将要面临一场硬战,而且必须分秒必争。早上7点不到,8名养护工已经全部上路,撒盐、铲冰、铺稻草……冬日清晨的山区,气温零下滴水成冰。上午8时,东溪乡公路上车辆开始增多,然而路滑难行,慢慢就路阻了。吴方富又带领站里的全部工作人员涌向了东溪乡路段,一刻不停地干了两个小时。外面天寒地冻,然而路上劳作的公路人的内衣却被热汗浸湿了。道路终于畅通了,过往司机都纷纷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本来,他们以为这一下,可以松口气了。然而到了午后,一场大雪卷土重来。他们就一直在路上扫雪清路,忙到晚上7点钟。
冬天除冰雪,对山区的公路养护工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而更危险的,清洗隧道。去年1月份,临近春节,下午4点半左右,富洋站站长李祖亮带着4名同事和40多名工人到富洋隧道清洗内墙。就在隧道快清洗完准备收工的时候,一辆福建牌照的运煤气大卡车突然冲进隧道,车子直接撞向了墙体,顿时,排气管爆炸。40多人全部被困,隧道里面烟雾浓得化不开。不到两分钟,就有工人哭着大叫说自己呼吸困难,恶心想吐。大家都慌了神,李祖亮马上打开车灯,四周烟雾一片,车子无法行进。李祖亮忙给生产养护股股长郑小明打电话告知情况。电话里,他的声音里都不由自主地带着哭腔了。郑小明马上意识到情况严重,立即向有关部门求救。然而要等救援队到来,最快也要20分钟。李祖亮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组织大家自救。他让工人们手牵手,在烟雾弥漫的隧道里紧贴墙壁摸黑行走。为了保护车辆,他自己开着车小心地跟在人群后面慢慢行进。10分钟后,全部人员终于都成功脱险。
除了严寒的冬天,夏天最炎热的日子也是他们最忙碌的日子。生产养护股维修队队长包立峰记得,每年他们铺沥青的日子,都选在天气最热的炎夏。工作人员要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夏日的午后,路面地表温度常常超过40℃。而沥青从车上倒下来时温度高达158℃,铺平了之后也还有130多℃。他们却只是带着藿香正气水、仁丹等消暑药品,就进入工作状态。所以,在铺沥青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有人中暑。开压路机开到脚肿胀、不小心被沥青烫到手脚起泡,更是常有的事。
历次台风中
他们冲最前
“作为公路养护工人,最担心的就是台风来临。每到台风季节,生产养护股的职工就要起早贪黑,来回不停地奔波在各条道路上,而且险情不断,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说这话的生产养护股股长郑小明和其他公路人一样,也是黝黑的脸庞,脸上挂着淡淡的笑,他在这行里已经干了31年。
2006年8月19日,超强台风“桑美”席卷温州,泰顺境内公路多处塌方,急需马上抢修。次日中午,郑小明、李祖亮、曾文允等7人赶赴泰顺老58省道彭溪段抢修公路。到达现场几分钟后,郑小明发现58省道15K出现了巨大的山体裂缝。经验告诉他,这里很快就会出现大规模塌方。于是就大声呼喊,要求工作人员马上撤离。两分钟后,5000多立方米的大面积山体滑坡瞬间发生。
就在当晚,李祖亮和同事们一起在巡查过程中,又及时发现了58省道2K出现了严重的山体塌方。李祖亮做好灾情上报后,将标志牌送往灾情事发路段,提醒路人及车辆注意安全。“如果不是我们的公路人在危急时刻24小时忙碌工作,有些意外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泰顺县交通局副局长、泰顺县公路管理段段长董晓华在介绍时说。
然而台风过后,危机还是一个紧接着一个。8月21日早上,郑小明和李祖亮等7人又回到那山体滑坡处,准备下一步的抢修工作。此时路面已经清理干净,道路畅通。然而郑小明仔细查看山体,突然发现了一处山体裂缝宽达8厘米左右,没想到他再走近看,短短几秒钟,裂缝宽度就达到了20厘米。他们七人立马兵分两路,在危险路段的两边拦截过往车辆。几分钟后,500多立方米的大面积滑坡再度发生了。如果不是他们及时在两边拦截,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紧接着,他们就开始了公路抢修,两小时后,道路及时疏通。
几乎每次暴雨、台风过后,他们都会遭遇类似的危急时刻;而他们,也总是用智慧和勤劳,一次次化险为夷。
2007年12月中旬,新52省道建成通车,优美的山间公路横穿泰顺乡间,贯穿泰顺、景宁、云和。泰顺境内的52省道,也成了省级文明样板路。当时省交通运输厅验收组如此评价这条公路:“52省道(S228)可以和日本的等级公路相媲美,做法比日本的好,标准比日本的高,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公路也不过如此”。
52省道能够保持畅通,凝聚了很多公路人的心血。新52省道还在建设当中2005年,“泰利”台风过境。当时52省道排头隧道和龙井隧道路段出现大塌方,同时附近的上新隧道不远处也出现了塌方。10多辆车被困。在风雨中,52省道司前站站长张超亮带领5名同事,开着两辆挖土机及一辆铲车,向塌方地点进发。经过9天9夜的连续作战,才把像一座大山一样的塌方移走。而在这期间,风雨不断。他们虽然穿着雨衣,却仍然被雨水淋得湿透。干累了,躲进车里换身衣服,出来继续抢修……
他们的荣誉
有公路为证
2008年12月3日,在泰顺老58省道大龙口处,树立起了全国第一尊公路养护工人的塑像。左手握着大扫把,右肩搭着一条毛巾,塑像这两样物件,正是经常陪伴在公路人身边的两件“宝”。如今,这尊塑像天天在见证泰顺公路人的崇高和朴实。
“公路养护工人是个高风险的职业,很多工种,高温不下地,大雨不出门,然而我们养路工却偏偏无论高温还是台风、泥石流暴发的季节里,随时要抢通道路。”泰顺县公路管理段段长董晓华如是说。在他眼里,公路人都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大好年华。2009年的三八妇女节,他特意组织了泰顺公路段全段家属走上公路,让家属体验公路人的辛劳,也让她们看到泰顺公路几年间的巨大变化。
2009年6月19日,泰顺举办了“浙江省首届公路人节”。活动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公路人的热烈反响,此后,6月19日(谐音“路要久”)就成了泰顺公路人自己的节日。
首届公路人节上,泰顺公路管理段评出了十佳公路人,让这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从沾满灰尘的公路走上了领奖台。其实,泰顺公路人的事迹不胜枚举:胡卫星为了县道硬化,工作15个月才回3次家;曾安义为工程抢时间,坐在压路机上时间过长,腿肿得像馒头一样才下了线;温州市劳模谢象奎,每当台风暴雨来临,都不分昼夜冲在一线,“桑美”来袭时,他带领同事连夜奋战,全身湿透,又饿又冷,甚至连手机丢在路上都没有发觉,一直坚持到道路完全抢通……“十一五”以来,泰顺公路段生产养护股积极应对、迅速行动,共出动养护人员4870人次,出动抢险车辆1063辆次,清理公路塌方2756处156.8万立方米,处理公路通阻1468次,出色地完成各种抗台抢险、抗雪保畅任务。
他们劳作在公路上的时候,是默默无闻的,我们只能看到一身黄色的质朴制服和一张张同样黝黑的脸庞。然而,走近他们,当他们以“泰顺县公路管理段生产养护股”的集体名字出现时,你会发现,他们走过的道路,有过许多辉煌。仅仅近几年的一些荣誉就足以证明他们的辛劳与收获:2008年,生产养护股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浙江交通创业创新先进集体”,全省公路系统先进单位、温州市抗台救灾先进单位、温州市公路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第一名);2007-2008年度温州市模范集体称号;2009年,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县、全省公路系统先进单位、温州市公路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第一名);2010年,温州市工人先锋号、温州公路系统规范化管理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第一名)……
然而,对于泰顺公路人来讲,道路畅通,始终是他们最大的安慰。他们一如既往地奔波在栉风沐雨的公路上。他们的荣誉,有公路为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