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试谈珊溪镇地域孝道及其基本特征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11-23 00:00:00

源于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19年前的家庭孝亲及其村镇评比活动,犹如一场持久的春雨,浸润浙南大地;又如一股旋风,警醒每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们:孝亲爱老是义务!

该村镇位于文成县南部,处于飞云江中上游溪流边上,西靠云湖乡、泰顺县,东连平阳顺溪,南接桂山,北临巨屿与黄坦两镇,地势东低西高,三面环山,一水受控北流,其流域平均海拔260米,是县内重要的产粮区。全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下辖4个片,37个行政村,总户数13000户,地史上惯行自给自足,受外影响不大,仅内部小型交流,据当地鲤鱼山上出土的石器考证,此地先民在2000多年前已有人定居活动。现珊溪水库运行多年有序,使空气更清新,植被更茂盛;大坝雄伟,发水又发电,淡水鱼鲜丰富多样,山珍溪鱼甚为特色,由于溪流两岸余地少,集镇所在地人口不多,无工业性与养殖性污染,电力资源价低量富,且就近特色旅游明显,是文成典型的宜游宜居之地。

经过长期的锤炼,如今此地形成了以注重农务山珍为业,人们厚道、朴素、好客,乡间崇尚礼仪、兴学重教、勇敢正义。

但开放发展以来,珊溪人民逐渐处于特定的纠结之中,民风淳朴而又注入市场经济决定的灵活与开放性,新的生活方式使大量年轻人放弃了传统的生活谋路方式,他们移民、经商、出国或上大学,过着城市市民典型的生活,离开了祖祖辈辈梦萦难离之地;而不断增加的老龄人口与许多留守老人、儿童,他们却又长期故土难离,他们的语言、习惯、信仰、习俗与生活方式依旧。从此,带来了一些是是非非,他们既对山水之地有无尽的感激与依恋,又对水库建设与下游发展充满着某些恐惧与羡慕之情,既对养儿防老的传统孝道思想表示耿耿在心,又对现在城市逐渐崛起的民间机构养老与政府养老表示疑虑;最终离析而出,又现实摆在人们面前的大问题是,此地百姓家庭,怎样养老?

就在难以抉择何种养老方式,甚至传统养老世风日益下滑之时,19年前街头村老协对本村孝顺子女媳婿的评定与对老人的尊重,给传统的孝亲行为带来强劲的力量,也得到了民间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此传统中的精华在珊溪不断被彰显出来,百姓们重社会孝舆论、重社会评价、重社会信誉等精神内容就超过了物质力量,许多年轻人为了孝亲,不惜放弃已经经营多年的外出经商活动,重回家乡侍奉年迈病重的父母,哪怕长期清贫山区,哪怕耗费多年的青春最终难嫁难娶,也不弃孝弃舆论。

由此而来的珊溪镇孝行其道,就显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1、家庭孝亲是天经地义行为。此地百姓总体上仍然坚定养儿防老的信仰,子女孝亲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本土的农耕山地与依山面溪生活,主要维持衣食住行要求,许多百姓对大城市的社会机构养老与政府介入养老的方式并不了解很多,许多多年如一日孝亲地被评为孝顺子女、媳婿的农民,接受部分媒体采访的时候,基本上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不稀奇;被评为孝星的人员,表彰时也就是一本红色证书与一盏普通台灯奖励,认为自己有没有这种奖励,都一样对长辈孝顺,一样给行动不便长辈喂饭、端屎、取尿、擦身、煎药、出户活动等,因为今日的中年就是明日的老年,老年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人人都是如此。

2、社会孝舆论十分强大,对孝亲百姓均会街谈巷议。家庭的孝亲行为与言论,在珊溪淳朴的民风中,邻里街坊了如指掌;其实,百姓间的了解,本是一种关心与帮助长者的意念,子女的孝亲人事到位与基本状况,他们街谈巷议,并越传越远,越传越多,逐渐形成对正面事迹的肯定与对不孝行为的非议,正反两面均会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人们依照传统的认孝不认穷的惯性,只会首拾孝亲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得到老协组织的强大认同,即使孝星想停孝也不敢作为。

3、对孝顺与否,各村的老协均强势介入。现在,各村成立了本村的老人协会组织,虽然各老协发展不一,能力有异;但各村老协均能强势介入村居老人是否受孝事宜,对孝顺子女、媳婿及时鼓励表扬,对不孝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并利用社会舆论,使得不孝者难以外出,无法取信,甚至难以在本村立足,还扩大影响面,如娶妻、出嫁、交友、就业等;当然,孝行对象是自己的长辈,谁也不愿做得过分,也不会随意放弃孝亲的行为,自然也就主动纳入正面的社会舆论范围。

4、乡镇政府对老协的支持与引导。从中心村街头孝文化馆的发展情况看,由于十分近镇政府,老协组织的主要成员又以身作则,努力奉献自己的余热,较大的事项基本上都得到镇政府分管领导首肯,并邀请政府领导到场参与;镇政府对所辖中心村的孝文化事业也十分关心与支持,还用心引导,切入新时期新集镇发展的要求,具体进行规划和谋局,可以说珊溪镇的孝文化事业已经成为镇政府具体发展的一项内容,也作为镇政府对文化事业谋划的形象行为,得到县市委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的认同。

5、经济发展处于缓慢过程之中。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受制于经济,一定的文化水准又决定一定的精神家园;传统的孝文化,以家庭养老侍奉为主要方式,同其他农村山区发展水平一样,珊溪镇的百姓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外出经商、出国、异地打工等方式取得,大部分人还并不是在本土发展商贸、旅游、通讯、休闲、餐饮等服务内容,所以有限的经济收入只能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耕读文化的影响仍然是中心内容,近几年虽然有些突破与开放,但山地百姓的惯性未改,精神支撑未变,家庭子女侍奉养老防老的传统思想依旧。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