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赤道几内亚,安布鲁努?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11-11 00:00:00

10月17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上海世博会赤道几内亚共和国(简称“赤几”)展区,绮丽的热带风光、浓郁咖啡香气,大片椰林、满山的可可园……熟悉的场景,顿时让这位老人激动不已。他匆匆看完布置简单的展区,径直朝着馆长室而去,一位非洲小伙朝着老人摆摆手,示意着“游客止步”。

“安布鲁!(西班牙语“你好!”)”老人脱口而出,并拿出两张黑白老照片,着急地比划着想说什么。

作为赤几馆馆长的非洲小伙如菲诺起身看了照片后,哈哈大笑,赶忙请来志愿者翻译,向老人表示敬意,并请老人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位白发老人便是来自平阳鳌江镇的林瑞珍。上个世纪70年代初,年届42岁的林瑞珍响应中央的“援非”号召,随中国工程队援建了赤几首条柏油马路,三年的异国岁月让他从此对这个临近赤道的非洲小国魂牵梦绕;今年10月17日,眼看着上海世博会即将闭幕,已经10多年未出远门的林瑞珍老人在儿子的陪伴下,走进了赤几展馆,看一看他曾经奋斗过的国家如今怎样了?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如菲诺馆长,向赤几的人们问候一声,“安布鲁努(西班牙语“你们好吗?”)。

援建非洲兄弟国家

不惑之年飞赴万里

在如菲诺馆长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眼神里,老人打开话匣子……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赤道几内亚等非洲中国家在我国加入联合国等大事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所以在我国国力尚不强大、人民生活水平还十分艰辛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由各省派出各类人才无偿支援这些小国、弱国。浙江省的援建任务是:派出一支300多人组成的工程队,援建一条国际标准的柏油公路。1973年,正在湖州市运输公司长兴站任车队队长的林瑞珍虽已过不惑之年,但他仍第一个向组织提交了援赤几的报名申请。他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上级批准。

当年6月,在北京经过一个月的语言和礼仪、习俗的培训后,林瑞珍作为大型推土机司机搭上了飞往万里之外的飞机。

林瑞珍老人回忆:“当时通过学习,只知道赤几位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湾,临近赤道边上,但离中国到底有多远,没有一个人有具体概念。记得我们的飞机是晚上7时从上海起飞,中间经过缅甸和巴基斯坦加了两次油,到了法国巴黎天已大亮,但算了下时间,已经足足经历了19个小时。在巴黎停留了半天后,又是6个小时的空中飞行,飞机抵达了喀麦隆,之后转乘一架小飞机,坐了大约45分钟后,才抵达赤几的首都马拉博。我们的援建地是在赤几的另外一个主要城市巴塔。

赤道几内亚原称西属几内亚,原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968年10月才正式独立,结束了200多年的殖民统治。全国面积2.8万多平方公里,只有2.5个温州这样大,全国人口只有100多万人。

“那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国家,椰风、海滩、蓝天、碧水,我们每个人都被这里的热带风光迷住了。但国家却是穷得叮当响,除了总统府外,没有一处像样的楼房。”林瑞珍介绍,由于临近赤道,赤几四季如夏,全国90%以上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日照长、雨水多,植物生长条件十分优越,主要农产品有甘薯、木薯、香蕉、咖啡、可可等,水果既多又便宜。但工业发展非常落后,工业品全部依赖进口,农业也无法进一步产业化,长期处在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原始耕作状态。

“花生一年可种植两次,却没有花生油可吃;路边到处是破烂的汽车,无人修理;衣服裤子破了,也很难找得到人缝补;到处是清澈的海水,但无人会晒海盐。”林瑞珍说,“全国更是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那次我们负责的就是修建一条东起阿尼索克,西到恩奎,长121公里,可以一直通往当时总统马西埃的家乡的公路,也是该国首条标准的柏油公路。当时我是大型推土机司机,开着大家伙特别神气,常常有当地的非洲小伙前来跟我套近乎,学习技术,也试着去开,过把瘾。”

异国办起“菜篮子”

总统号召全国学习

林瑞珍老人说,初到赤几,援非人员首先碰到的就是吃饭问题。当地人以木薯为主食,肉类等副食品基本要依赖进口,贵得很,也经常买不到。当时,国内每半年会送一次罐头、大米、面粉等副食品给援非人员,每月还会给我们发放85元到120元不等的伙食费。但有钱在赤几也买不到东西,大多时候,援非人员只花了一半的伙食费,剩余的都上缴祖国。不少人就想着,赤几这么好的气候,为什么不自己种菜,养猪,自给自足呢!

大家主意打定后,曾经在生产队当过连长的林瑞珍除了当好推土机手外,还被大家推举为膳委会主任。林瑞珍发动大家在工余之时大力开荒,并通过国内组织联系,从杭州请来了两名种菜专家,带来了家乡的蔬菜种子,开辟了一块小有规模的菜园。种菜之余,还参照农村生产队的模式,办起了小牧场,鸡、鸭、牛、猪一应俱全。这样一来,大家的伙食全都有了保障。

“当时赤道几内亚总统弗兰西斯科·马西埃非常关注公路的建设,每次回家乡时都要顺道到我们工程队慰问一下。”林瑞珍说,“记得是1974年8月27日,马西埃总统还特意到小牧场转了一圈,发现牧场养有200多头猪,且个个养得壮实,不少猪都超过了100多公斤。就问:‘这些猪是从中国带来的吗?’‘是从当地农村买来猪仔养大的。’我们回答。马西埃惊叹不已,当即叫来随行的10多名陪同考察的赤几高官来参观,还号召他们部署下去,要全国百姓向中国援外人员学习。”

当时马西埃总统知道这些肥壮的猪大多出自林瑞珍之手,还特意上前和林瑞珍握手表示感谢,一位随行记者将这一镜头定格了下来。这张照片就是文前记者写道的,林瑞珍老人拿出的老照片,它成了进入赤道几内亚展馆馆长室的“通行证”。

三年援非如同历险

如今感叹有如神助

克服了初到异国的水土不服,援非人员随之碰上的是犹如电影中才有的历险经历:猩猩抢鞋,众人无奈;原始森林,蟒蛇挡道;同伴命丧血丝虫病等等事情。

“我们援建的公路要穿过一小片原始森林,那是一片热带雨林,里面居住着众多的野生动物,尤其是猴子特别多。一次,一个开吊车的杭州小伙子的布鞋被一只猩猩抢走了,众人围着怎么弄都拿不回来。最后无奈,拿来几支长竹竿,弄成火把,吓唬那只捣蛋的猩猩,最后它才弃鞋而逃。但这些猴子、猩猩们除了偶尔的捣蛋外,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唯独在进入林深处时,常常会突然碰上一条小腿粗的蛇挂到你眼前,让我们狠狠吓一跳。有时,还会碰上蟒蛇挡道,无奈,我们只有停下推土机,千方百计把他弄走后,才继续工作。”林瑞珍回忆,这些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当地气候十分湿热,血丝虫、金苍蝇等害虫众多,当地卫生条件又极差,常常有中国援非人员被虫咬伤,还患上稀奇古怪的病。

林瑞珍刚到时也得了一种病,发作时忽冷忽热,难受得不得了,右脚大拇指不知怎么地爬出一条小虫。“当时,我们工程队的公路组组长才来不到一年,眼里竟爬出一条虫来,中途就回国治疗了。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是血丝虫病。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工程队随行医疗人员当时对这种病也无计可施,很多人只好坚持完成任务后回国治疗,甚至有人因此受折磨而死。”林瑞珍说,当时他们回国后,嘉兴还有一个专门的医院是针对援非回来的人员,要定期去体验。他回国后坚持治疗,最后总算无碍,因此到现在还感慨自己“命大”。

由于地形复杂、原始森林多,加上当时机械条件较差,中国工程队为早日完成援建任务,300多工程队队员几乎全年无休,加班加点在赤几奋斗了三年,终于首条柏油路顺利通车。1976年初,林瑞珍随工程队回到了祖国,重新回到长兴县汽车站。1980年,由于这一光荣的援外经历,林瑞珍得以照顾,结束了下乡支农的经历,得以回到家乡温州,先后在温州汽车南站和平阳鳌江汽车站工作。

离开赤几已经34年,那个遥远的非洲小国时常出现在林瑞珍的记忆中,他牵挂着那些跟他学技术的非洲小伙;牵挂着当地的百姓是不是可以吃上可口饭菜;他牵挂着当地的公路是不是处处通柏油路了。几次想去,无奈路途遥远,均告搁浅。

今年8月16日,上海世博会赤道几内亚国家馆日。林瑞珍从电视上看到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恰在此时,当年一起援非的“战友”也从上海发来邀请,希望他去世博会看一看,也算了了多年想重返赤几的“心愿”。

10月17日,79岁的林瑞珍在儿子林型洲陪伴下,来到了赤道几内亚馆,熟悉的咖啡香气、熟悉的椰风海滩,让他情难自禁,拿着当年和马西埃总统的合影照片,就直接找赤几馆馆长再聊一聊。

听完老人的介绍后,如菲诺情不自禁鼓起掌来,他起身给老人致谢,感谢老人和中国人民对赤道几内亚的无私帮助。如菲诺通过翻译向老人发出了邀请,他说,曾经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50个国家之一的赤几如今随着石油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下,近几年,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好势头,目前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他希望林瑞珍老人能够抽空亲自到赤几走一走,保管老人会大大地吃一惊。

做过中央领导随身警卫

“神枪手”邂逅粟裕将军

上周,记者赶到平阳,已经回到鳌江家中的林瑞珍一一拿出如菲诺赠送的赤几国旗、赤几馆的世博纪念帽等纪念品,动情地说,真高兴看到他们国家今天的变化!近40年了,他做梦都想着赤道几内亚的人民生活好了吗?生产技术提高了吗?而今天,他终于在世博会上亲见这个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国家的崛起与发展。“我的心愿算是了了。”林瑞珍感叹地说。

记者仍有疑惑,当年,为何一个年过不惑的人会被选上担当援外重任。原来貌似农家平凡大爷的林瑞珍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林瑞珍老人1932年出生于平阳山门镇水门头村,1952年,任山门工农速成学校团支部书记,同年冬天,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军入伍,到达上海待命。恰恰在这时候,抗美援朝结束了,未上前线的林瑞珍就被编入了上海警备区边防部队。由于少年习过武,在部队又是手枪半自动步枪的射击能手。1954年,林瑞珍被抽调到北京警卫师工作,担任原财政贸易部部长马明方的随身警卫。“当时警卫师的人员是从每个营中选出三、四位优秀士兵,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射击能手,在百步之外,能确保目标人物中弹倒地不能行走,但不能射死。”林瑞珍说,因为多次在训练中获得优等射手称号的他经常被抽调去保卫中央主要领导,并多次参加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首脑的特殊执勤任务。

1955年9月一天,他还临时接到任务,前往北京医院保卫时任人们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军。

“那是9月底的一天,粟裕将军前往后花园散步,由于当时医院在搞基建,人员复杂,除了他的随身警卫外,外围还需要有便衣警卫保护。我穿上便装向粟裕将军靠拢。”林瑞珍回忆,当时粟裕将军见我过来,便上下打量,知道我是便衣警卫后便关心地问他:“你是哪里人?”林瑞珍答道:“我是浙江平阳人。”将军得知他来自自己曾经战斗过的浙江省温州市,也许是浙南的山山水水带给了将军许多的回忆,将军的兴趣突然加浓,亲切地问道:“你知道山门吗?”林瑞珍赶忙回答:“知道,知道!我就是山门人呢!”“哦,家乡有来信吗?山门老乡的生活都好吗?”“家乡有来信,家乡人都很好?”“那你日夜值班站岗要几个小时?苦吗?”“不苦,保卫首长安全是我的责任,我夜里站岗只要两个小时。”……林瑞珍回忆,当时粟裕将军兴致很浓问了很多,还关照地说,医院正在放电影,让他回去看电影去。当时,林瑞珍没有答应,一直护送将军散好步,回到病房,他才立正敬礼,结束既定的保卫任务,回到住处。

1958年,国家实施精兵政策,所有志愿兵都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林瑞珍响应号召,回到了平阳山门农村。回乡仅一年,林瑞珍又被组织派到浙江省汽车学校学习驾驶,因为表现突出,林瑞珍被留在了杭州汽车运输局。1963年,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他再次响应国家的号召,带头携妻拖儿来到了长兴县李家公社青草坞大队,下乡开荒支农。在长兴一呆就是10多年。1973年,已经有14年驾驶经验的林瑞珍,因为技术优、政治素质好,尽管已经42岁了,但他还是作为工程队的老大哥,担当起了援外重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