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小静 华晓露(见习)
毕业整整30年以后,瞿先生最近重回母校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让他很是意外。“那不是何老师吗?”瞿先生疑惑道:“他应该有90多岁了吧,怎么还没退休?”的确,何文海老师已经91岁高龄了。这位在讲台上一站就是70年的老教师,去年还上讲台讲课,也许是温州市最年长的老师吧。
百草园的起源
何文海熟悉的老同事早已纷纷退休,但他依然每天来到温州七中,照顾他的百草园,几十年如一日。
路上,校园里,总是不停地有人向他亲切地招呼“何老师”,他就笑着点点头。这些人的名字他多数叫不上来,但百草园里每一株花草的名称、习性,他都能随口一一道出。“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百草园了,花草就像他的孩子,他疼惜得不得了。”学生毛瑞明这样形容他的老师何文海。
百草园是何老师一手创办的。那是在1972年,为了落实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七中创办了“六二六门诊室”。何文海当时是生物老师,又有家族世代中医的传承,自然成了门诊室的负责人。于是,他利用房前屋后及松台山脚的山坡地,开辟了面积约有两亩余的草药种植园,种植了四百余种草药,并成立了以高中学生为主的30余人的生物兴趣小组。从此,他就常常带领学生去桐岭、茶山、松台山去采集草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草药标本,并为“六二六门诊室”提供草药。
“那个时候,门诊室很红火。我们学生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门诊室抓药,免费的。”瞿先生说。事实上,何老师不但治愈了众多师生的常见病,也治愈了痢疾等一些疑难病,还坚持多年为师生配制预防肝炎的草药,门诊室也因此闻名遐迩。除了学校的师生,温州的市民、外地的患者也纷纷前来求医。“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十封求医信,四川、甘肃、山东各地都有。”毛瑞明回忆,何老师也总是往全国各地寄药,每每听说患者吃药后痊愈的消息,他特别开心。
“给外地病人寄药,药费怎么办呢?”
“要什么药费?这些草药都是自己采的,不用钱。顶多就是自己贴一些邮费,没多少。”何老师轻描淡写地说。
“好像有一个山东病人说自己得了癌症,后来吃了你的药也好了。”儿子说。
“其实这是病人自己说的,未必是癌症。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不要太当回事。”在何老师看来,治病救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能帮到人是最重要的。
由于“六二六门诊室”卓著的工作成绩,1978年该门诊室被省教育厅授予“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先进事迹被刊登于当年的浙江日报上。如今,“六二六门诊室”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作为学习、实践、休闲场地的百草园一直保存了下来,成为七中的特色教育园地。
生物世界的魅力
上周末,“走进多彩七中”迎来了一批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参观校园、英语学唱、器乐体验、智力比拼……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百草园成了孩子们眼中最有趣的乐园。学生林星怀这样写道:“走在小径上,就如同置身于乡间的田园小道中,四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植物,文竹啦、藤蔓啦,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植物,好像把我们带进了大自然,我能闻到清新的空气,听到虫子的鸣叫,看到绿色的嫩叶……”
今天的百草园,更像是一个“百花园”。沿着操场,远远看见一排枝叶繁茂的橡胶树,硕大石头上刻着“百草园”三个字,这是2008届高中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穿过红砖小道,两旁是高高矮矮的各类植物花草,错落有致。围墙上爬满了常春藤,佛手瓜的藤蔓缠绕着柚子树,果实挂满树冠,有两个过熟的已经落在地上。“我们的芒果树去年也结果了,金灿灿的非常漂亮”,毛瑞明说,何老师舍不得采摘果实,说要留着给学生们观赏。
园内,一年四季花常开。春天时,杜鹃花、八仙花、栀子花向阳怒放;夏日中,一串红、牵牛花、睡莲艳丽无比;秋天里,有黄灿灿的菊花;寒冬时节,梅花等傲视冰霜……处处绽放着醉人的美丽。或许你一眼望去,会觉得有些凌乱,有些花盆里的杂草甚至高过花卉的叶子了。“这些都是草药,虽然难看,也有用处。”在何老师眼里,所有的植物都是珍贵的。
“你看,这是木槿,别看它长得不起眼,其实是好药,有清热解读的功效,还可以炒蛋吃。”转过身,又指着另一个盆栽介绍:“这是骨接木,也是药材。”边说边戴上手套,拿起剪刀,细致地为骨接木修剪枝叶,专注的眼神中透着几许怜爱。虽然视为珍宝,但遇到有人喜欢,何老师总是大方地送给他。用他的话说,只要能种好繁殖开就好,种在哪里不是种呢。
为了照顾这些花草,他退休后依然坚持每天来学校,毛瑞明笑称他“比上班还准时”。有时觉得疲倦了,就随手从草丛里摘一片薄荷叶,含在嘴里,顿时又觉得神清气爽。
这两年,也有老师看他年岁已高,劝他不要再奔波了。“都习惯了,每天都想去看看,不去的话,怕花草会荒废掉。”何老师说。精心照料的百草园,现在有芭蕉、银杏、非洲菊等400余种花草,不仅成了七中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也吸引着校内外学子来此探索,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魅力。
最年长的老师
90岁还站在讲台上授课,何文海或许是课堂里年龄最大的老师了。
1940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后,何文海没有离开过教坛。从五马小学(现为广场路小学)到松台小学,从温州二中到温州七中,从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到老年大学,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教师生涯竟然可以长达70年。
长期讲授生物课,何老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不仅编了一本介绍草药方面的书作为教材,还经常把学生带到野外,景山、松台上都成了他天然的课堂。“这是凹叶景天,可以治疗我们脸上的青春痘,又可以作为清凉解毒的凉茶”,“这是天竺葵,有止痛、抗菌、增强细胞防御功能”……一次次实地讲解,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中草药的兴趣。其中部分同学后来都成为中医院或其他医疗单位的医务工作者。
在何老师的指导下,草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还在防空洞里培养食用菌与药用菌,并以灵芝为原料,炼制糖浆。由于质量较好,还得到市科委资金的扶持,生产的糖浆曾一度供应市精神病医院使用。后来,市教育局、市卫生局也拨出专款,委托七中为永强所属医院及近郊
各人民公社培训“赤脚医生”,何老师又一次次带着他们实地采摘,传授草药知识。
“现在还经常有学生上门来请教。”儿子对父亲的认真态度尤为敬佩。有邻居随口问了一个不知名的草药,何老师答不上来,并不就此罢休。不断地翻书找资料,不停地比对,几天后终于弄清楚了,才打电话过去告知。而那邻居早已把此事忘记了。有时,从学校到公交站的几分钟路程,他要走上半个多小时。家里人都等着急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路上遇到熟人了,又向他咨询草药知识。家人追问对方是谁,他总笑笑说:“我也不大记得了,总是学生吧。”
何老师的学生太多了,一茬接一茬,不计其数。许多当年的学生多年以后,再度成为他的学生,这是在老年大学。何老师讲授的花卉课,不仅仅介绍花卉的栽种、观赏,也融合了其药用价值,以及如何保健治病等,因此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喜爱。何老师喜欢花花草草,喜欢与人分享种植花草的快乐,所以只要到了课堂上,他立刻变得滔滔不绝,神采奕奕。不过,去年上半年,何老师还是辞去了老年大的课,他有些累了。
“9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了,连续讲一个多小时有些吃力。”何老师虽然不再去上课,但老年大的学生们依然每个周末相聚在百草园,交流种花经验,探讨草药知识。
淡泊的人生
教学授业、摆弄花草、读书看报,这几乎是何文海生活的全部,一直到老。
书架上,《中国花经》、《浙南中草药新编》等一排排书籍早已发黄,何老师还是经常翻阅。每天,还要阅读好几张报纸,包括《参考消息》、《报刊文摘》。“我也没有其他爱好,就是看看时事。”
“那现在波兰总统的飞机失事,你知道吗?”
“那当然,这怎么不知道?!”他睁大眼睛,反问。
而对自己的生活,他并不多大在意。“有得吃,有得住就可以了,我没有什么高的要求。”他说,子女都很孝顺,没有什么要操心的。
何老师膝下有六个子女,其中小儿子因为患小儿麻痹症一直瘫痪在床。说起他,何老师也没有想像中哀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还好他有兄弟姐妹,会照顾好他的。”
“那对以后你还有什么心愿吗?”
“以后?我从来不想很远的事,种好眼前的花草就是了。”何老师笑笑。
“他的性格如此,乐观,开朗,不计较得失。”儿子说,从来没见他与人争执过。
顺其自然,这是何老师的人生哲学,或许也是他健康长寿的一个原因。
希望的传承
“阿明,这条藤怎么长在这里,想办法把它绕过去吧。”
“好的,我看看。”毛瑞明小心地接过藤蔓,抬头看看四周,说:“要不,搭根电线到那边的窗台?”
“可以可以,这样就不会绕在一起了。”何老师满意地笑了。
……
毛瑞明1971年毕业于七中后,留校在总务处工作。现在俨然成了何老师的“接班人”。只要有空,他就到园里转转,义务帮何老师培土、锄草。何老师则口传心授,教他如何种植物、辨认植物、了解植物的属性等。“开始就是想来帮帮忙,时间久了,也真对这些植物有感情了。”毛瑞明笑着说,哪怕是周末,他也要到百草园里呆上半天,否则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干。
除了种植,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向“生物架”输送盆栽。“生物架”位于校园入口的显要位置,每周更换一次,都是当季最茂盛的植物,上面标注着相关的植物名称、科属、形态特征、产地习性、功能效用等。“虽然是一个小角落,却浓缩着许多自然知识,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七中的校长徐兆丰说,历史悠久的百草园是七中的宝贵财富,这种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不断传承下去。
对何老师来说,希望的传承不仅仅在学校,也在家里。他和儿子住在一起,他的卧室走出去,就是一个两三百平方米的大露台。“当时买这个房子,就是看中了这个露台。”儿子依然记得,父亲看到这个露台后,露出了孩子般高兴的笑容。
百合、西番莲、杜鹃、茶花、铁树……数百种花木,把整个露台装扮成了一个大花园。“原本他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去学校,2002年搬到这里后,他只去一次学校了,下午就留在家里照顾这里的花草了。”受他的影响,曾孙北北也特别喜爱摆弄花木。吃了冬瓜、西瓜,都要把籽留起来,小心地种在小瓶子、小罐子里,有空还去花坛里翻土。要是让他别玩泥土,他还振振有词地反问:“为什么不能玩,阿太这么大年纪了还在玩呢?!”
“那现在,北北认识这些花草的名字吗?”
“当然,他还会治病呢。”何老师得意地说,并现场考试:“北北,如果咳嗽,要吃什么草药呢?”
5周岁的北北想了一想,用温州话回答:“鸭趾草。”
“那你去摘点过来吧。”
他一溜烟跑出去,摘了一大把,煞有其事地介绍:“洗干净了,煮起来喝就可以了。”何老师笑了,那笑容里有疼爱,有自豪,也有幸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