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到洞头风景名胜区旅游观光,驱车经过全国最长的拦海大堤灵霓海堤,便进入洞头县的霓屿乡。
远眺海面,无数细长竹竿挺立浪中,竹竿间的网簾隐约可见;近看公路沿线,一层层圆匾、一排排晒架上,摊晒着略显黑紫色的海产,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便是洞头百岛的特产之一——紫菜。洞头县的霓屿乡1998年被命名为“浙江省紫菜之乡”,不仅产量多,还由于水质好,无污染,紫菜质量上乘,属绿色食品,因而广受青睐。
珍贵海藻长在礁岩
紫菜作为美味海藻,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有关于紫菜食用的记载;至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提到“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并记录了紫菜的食用方法;北宋年间,紫菜成了进贡的珍贵食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紫菜入药,主治“热气烦塞喉咙”,“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更是提高了紫菜的身价。当代医学科学揭示,紫菜营养丰富,含碘、胆碱和钙等,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的功效,用于甲状腺肿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等病的治疗。尤因紫菜内含的多糖有明显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机体免疫力,所以适用于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心血管患者食用。
长期以来,紫菜附在潮流通畅的浅海岩礁上自生自长,数量并不多。三四百年前,福建沿海一带渔民已能用洒石灰水的办法,在岩礁上繁育紫菜。洞头操闽南语的渔村群众,带来福建先辈的生产经验,也采用了这种方式。笔者小时住东岙渔村,常见人摇着舢板,提着小桶,在潮间带的礁石上洒石灰水,入冬后即能收获紫菜。野生紫菜味道鲜美,只是采剪时常常会把生长在礁石上的小海螺、小藤壶的碎壳一起采下。晒干时,这些碎壳和紫菜黏在一起,不易分开,食用前须先用冷开水洗过,把碎壳滤去。尽管紫菜的生长过程,开始借助人的力量,但那时紫菜的产量,还是很低。
泥腿子攻克养殖难关
科学家们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揭开了紫菜生长、繁殖的奥妙,为紫菜生产进入全人工化养殖创造了条件。洞头县的养殖户,从1967年3月开始,用采集野生紫菜作种苗的办法进行人工养殖试验,获得成功,次年起逐步在全县推广。当时《人民日报》曾在第二版用半版的篇幅,以《泥腿子也能搞科学试验》为题予以介绍。从那时到现在,40多年来,洞头县海洋水产部门和众多养殖户不断创新,在苗种培植、海区拓展、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推广了紫菜的插竿养殖,试验成功了全浮式养殖等技术,使养殖的规模、产量、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2002年起,全县又开展紫菜产业化示范工作,建立无公害养殖基地,引进国外紫菜自动加工流水线,生产国家级绿色食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使洞头紫菜名气一再飙升。
紫菜育苗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始,白露后入海水放养,其间要及时清除杂藻,还要防止病害发生,经过约一个半月的辛勤管理才能收成。紫菜收剪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像割韭菜一样,剪了又长,长了再剪,可收剪多次。产品按收成季节的不同,分成冬菜和春菜,以冬菜为佳。冬菜中,又以收剪时间先后分为不同的茬,俗称“水”。当紫菜长成二十余厘米时,叶片窄短叶质细嫩,如同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尖称为“明前茶”一样,这时采剪的紫菜称“花水”,鲜滋脆润,数量极少,价格自然也贵。这以后视紫菜生长的情况,每过十天或半个月剪一次,分别叫作“头水”、“二水”、“三水”,一般可收剪到“五水”。收剪上来的鲜紫菜经切割、清洗、干燥后,制成的商品紫菜呈圆饼型或长条状,均为紫色,表面滑溜有光泽。立春之后,采剪下的紫菜便是春菜,叶片阔、叶质粗,相比冬菜,逊色许多,有些养民索性不采剪了。
食用简便美味可口
在渔村,紫菜是食用方法最为简便的海产品。传统的食用法,一是冷拌,干紫菜经冷开水泡开后沥干,与虾皮相拌,撒点醋、蒜末、葱叶即成,佐酒下饭都令人胃口大开。二是冲汤。干紫菜撕碎,与少许酱油、醋、葱叶同入汤钵,如加点虾皮则更佳,再以煮沸的开水冲入即成。需注意的是,切不可把紫菜放入锅内以水煮沸,那样,紫色变黄,鲜味流失,紫菜就如烂菜叶了。紫菜食用方便的特点,也使得它成为旅游、出差的首选。去年秋天,我们一批退休干部瞻仰延安革命圣地,吃不惯当地的菜肴,便向服务员要了点开水,将随身携带的紫菜和虾皮冲汤。沸水一入菜盆,鲜滋味散发开,令服务员眼睛都直了。延安面包配上洞头海鲜汤,那味道,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近些年,洞头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当地的酒家饭店在紫菜的烹饪上做文章,推出了紫菜丸、紫菜饼等美食,让它进入了宴席厅。把紫菜剁碎,加少许白肉末,与番薯淀粉拌捏成丸状,入热锅煎熟,就成了紫菜丸。如把紫菜和粉料、鸡蛋拌匀成面糊,在锅中摊煎,再切块装盘,便是紫菜饼了。两种美食做法都不复杂,色形味兼备,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的喜爱。紫菜入酒宴,品尝了海鲜,品尝了厨艺,也品尝出了渔家风情。
紫菜节庆滩涂狂欢
11月21日,在霓屿乡桐岙村的村部广场,乐曲悠扬,鼓乐奏鸣。由洞头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10洞头·霓屿紫菜文化旅游节”在霓屿乡举行。广场大型展示架上,村部一楼展示厅内,洞头紫菜生产发展的历史沿革、紫菜的品质鉴别和营养价值、紫菜生产过程及成品制作工艺等的图片和实物,为游客们打开了一扇扇紫菜科普知识的窗户。
而“紫菜大餐,厨神大赛”则把节庆活动推向高潮。12名渔村巧妇分为6组,在一阵忙碌的拌炒烹煮之后,捧出了12道渔家紫菜美食。来自温州市金鼎美食培训学校的“厨神”们更是大展身手,接连献上“紫菜跳鱼”、“牡蛎紫菜”、“三鲜扒烧紫菜”等菜肴。紫菜大餐不仅让外地游客,也让本土居民眼界大开:原来大多用于冷拌和泡汤的紫菜,一经巧妇、名厨的回春妙手,也能与山珍海味平起平坐!
当天下午,节庆活动的又一亮点,名为“滩涂享乐,我为泥狂”的踩泥马采紫菜比赛,再次给游客提供了亲近海洋的体验机会。泥马即泥涂船,霓屿乡当地人称“涂撬”,是洞头民俗八大巧之一,上过中央电视台。被游客们推选出的60名选手,坐上这种原始的船,在广阔的滩涂行驶,采摘娇嫩细滑的头水紫菜,收获了一份在城市难以享受到的情趣。洞头的海涂紫菜采摘,开创了我省滩涂体验式旅游的先河,为洞头的海洋休闲游增加了新的内容。
风 物
有2000年食用历史的紫菜,随着洞头县的旅游从纯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型转变,也以它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加入进了海洋休闲文化旅游的大合奏之中。
工 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