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映
“行车安全,很顺利。”已是傍晚的6时05分,温州公交集团12路公交车司机刘景福昨天刚刚结束一天的行车,回到位于瓯海区泽雅镇北林垟办事处的家里。还没来得及坐下歇口气,就赶紧给贴在墙上的“微博”记上一笔。
在刘景福家里,“微博”日记占了他房间的整整一面墙,有的是寥寥数语,有的仅仅只是个数字。刘师傅说,数字代表的是当天公交车的油耗。“公交车最大的成本就是油,能省则省。”
八年!这位已经53岁的公交司机,尽管一天要在泽雅至瞿溪的陡峭山路上来回开8趟车,尽管无论冬夏每天清晨不到6时就得发车,尽管有时开车累得连吃饭时手都在抖,却以这种方式记录下每天在山区行车的感受。2003年至今,这份墙上“微博”,一天也没落下,细数竟已上千篇。
刘景福说,这是为了乘客的安全。“必须每天总结经验,必须精益求精。”
八年“微博”,一笔一笔记下的,都是刘景福心中对乘客的责任。近日,记者特意跟车随访这位鼎鼎大名的“微博司机”。
山区行车16年
安全里程超60万公里
记者对刘景福的第一印象,来自他所在的公交集团公交调度员小黄和张慧的介绍。
“北林垟就他一辆车、一个驾驶员。除了特殊原因,他是没有休息日的。”
“他一天至少有十几个小时在车上。”
“他住在山上。妻子摔骨折了,他都是叫他女儿暂时不要工作了,上山去照顾的。”
......
一天开十几个小时的山路公交车?几乎没有假期?甚至连妻子也没时间照顾?这样勾勒出来的人物,简直有点令人难以理解。
带着好奇,在初夏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瞿溪的公交始发站。站内的休息室门上,贴着一张公交时刻表。“12路,北林垟,7:20、10:00、12:50、16:30。”张慧告诉记者,这是12路车在瞿溪站的发车时间。
刘景福是住在泽雅北林垟的。从北林垟到瞿溪共31.5公里,沿途经过近30个村子,其中山路就有十来公里,开车至少得1个多小时。而7时20分在瞿溪发车,意味着刘景福6点来钟就得从山上出发。张慧说:“刘师傅是出了名的准时,不论刮风下雨,除非堵车。”
9时45分,12路车进站。一个敦实的汉子招呼所有的乘客下车,又巡了一次车厢看有无乘客遗落了东西,才下车缓步走进调度室。
这就是来自河南开封的刘景福。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公交集团制服,个子不太高,头发微微有点卷曲,皮肤黝黑。他,虽然在温州待了十多年,说话间还是带着一些家乡口音。
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退伍后,刘景福在当地当了4年的村支书,1994年来到温州。“本来想学点经验,回乡做点事业。没想到,一待就待了十几年。”老刘笑着说,他和温州有缘,温州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从1994年10月进入温州公交集团至今,刘景福开了16年的山区线路,做到无事故、无投诉、无违章,安全行驶里程累计622800公里,并获得公交集团安全行车最高荣誉——三星级驾驶员。
随车跟访出发
体验安全行车之旅
上午10时,12路车到点发车。刘景福走进驾驶室,微笑着迎接乘客上车。
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12路车沿途的泽雅山区风光秀丽,是休闲娱乐、练练车技的好地方。但在刘景福眼中,这一段路,意味着十来公里的狭窄山路,103个转弯,其中85个是急转弯。
开车前,老刘直截了当地对记者说:“开车时请不要跟我说话。”为了乘客安全,他从来不在行车过程中聊天。
车上已经坐了不少乘客。记者一打听,多半是北林垟的村民。听说是来采访刘景福的,村民们纷纷说开了:“这条线路很难开啊,山上经常起雾,转弯又多。有的司机开不了两天就跑了。”“这司机技术好,开得很稳。”一位老伯更是对刘景福竖起了大拇指:“干这工作,一两天不难,难的是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12路车一路前行。每到一站,老刘总是有一套习惯性动作:拉手刹,站立转身,查看车内动态,还不时提醒上车的村民:“老人家慢些走。”“往里面走,扶好扶手。”
出站不久,路边一位老人招手上车,身边放了好几大袋的东西。刘景福停好车后,快步走到车门边,帮老人把一袋袋东西放好,又招呼他坐好方才开车。
10时15分左右,车子驶进山道。山区没有停靠站,只要乘客有要求,老刘总是应声“好的”。靠边将车停稳,待乘客下车站好,老刘才开车。
10时43分,车至一个小山坳。老刘突然停车。原来,他看到两位村民正从山上往下赶车。在山区行车这么多年,老刘已经养成了习惯,时刻注意是不是有人要上车。因为一旦错过了这辆车,村民们可能得花两三个小时才能等到下一辆车。“老人家,慢一点慢一点。”刘景福还冲着走在后面的一位年老村民喊。
对乘客来说,可能不少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尴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容易赶到公交车旁,结果司机无情地关上了车门;即使赶上了车,也经常被司机急速的起步颠得差点一屁股坐地。
而在12路车上,尽管弯多路窄、路况复杂,乘客的乘车安全却始终是老刘的第一考虑。只有乘客站稳、坐稳了,12路车才会动身。
首创帮扶热线
他把村民放在心里
在车前排挡风玻璃的正上方,贴着一张行车时刻表,时刻表的右下方印着“老刘帮扶热线”,写着刘景福的手机号码。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北林垟就12路这么一路公交车,路线又长,有时候等车等得人心发慌。让村民们惊喜的是,看似五大三粗的老刘,其实心细着呢,不仅专门做了张发车时间表贴在挡风玻璃上,还把手机号码写在下面。
“原先就他这辆车上有,还是他手写的,白纸黑字。现在好多路车都有了。”村民老李笑着告诉记者,他手机里就存着老刘的手机号码。“在山上等老半天,也不知道车还开不开了。打个电话问问老刘,心里也有数。”乘客老赵则说:“有时把东西落在车上,有了老刘的电话,也不用跑到公交总站去,打个电话就行。”
后来老刘告诉记者,帮扶热线“上车”后,他一天至少能接到五六个电话,有咨询何时到某站的,有询问物品是否落车上的,到现在起码接了上百个电话。“不怕麻烦,花几块钱电话费,能方便那么多乘客。”老刘觉得很值。
长此以往,村民们跟老刘的关系越来越融洽。12路车是北林垟唯一的过夜车,对当地村民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乘客北林垟村村民老王告诉记者,老刘心好,跟村民处得也好,都快成一家人了。“上次村里一户人家房子被烧了,老刘二话没说,就捐了2000块钱。”要知道,他一个月工资才3000多元。村民死活不要,老刘却坚持要给,最后几番“争执”,这户村民收下了500元钱。
你把村民放在心里,村民也一定会将你放在心里。
八年墙上微博
笔笔谨记安全行车
上午11时10分,车至北林垟。
在老刘位于北林垟办事处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墙上微博”。“微博”的形式很规整:以年为单位,横排是日期,竖排是月份。2003年至今,一篇都不落。
2004年4月2日:“画了个框:雨天弯道切记保持低速。”
2007年5月13日:“心态平稳:这几天总结发现,心态平和,速度就会均衡,开车匀速就会耗油少。”
2008年7月14日:“台风,远山边快弯道:台风过后,考虑到山体滑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远离山边,快点过弯道。”
2010年3月9日、10日、11日:“停开。泽雅下雪路面结冰,多名乘客来电咨询,下次想办法事先提醒。”
……
“微博”中出现最多的是数字:73、72、69……“这是每天的耗油量。公交车每天最大的成本就是油,能省则省。”刘景福解释说。
老刘说,其实日记原本是从2002年开始记的,可惜2002年的日记丢失了。为什么开“微博”?刘景福说,自己以前开10路车,路况相对平稳,从2002年起,他被调去开12路车,刚开没多久就和一辆车发生刮擦,老刘赔了2000多元。那一天,刘景福记下第一篇日记。“赔钱事小,安全事大。”后来由于开车太累,日记的篇幅越来越短,最后演变成表格形式,同事们都戏称它为“微博”。
记者注意到,在微博 “2008”和“2010” 两年的年份上,老刘特意各放了一朵表彰红花。“是集团三星级驾驶员的表彰大会上拿回来的。2008年是第一批,今年又评上了。”老刘呵呵笑着说,荣誉,是对他的工作的一种肯定;放上红花,是为了提醒自己谨记安全行车。
有趣的是,在刘景福的熏陶下,连刚满5岁的小孙女温温,也开起了墙上微博。勾勾叉叉,偶尔还有朵花儿的标记。原来,这是孩子上幼儿园的表现。“勾代表上幼儿园了,叉代表今天没上课。”刘景福的女儿刘俊说。
家人“怨言不少”
说到底都是心疼他
与村民们对老刘的赞不绝口相较,家人们对老刘却是“满腹怨言”。
“我就想他能找一条相对轻松的线路,开个安稳车。”妻子郭艳玲说。其实,老刘得到通知调去开12路车时,家里人是极力反对。这条线路是出了名的危险,一般年轻人开这条线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何况当时已年近五旬的老刘呢。而且,要开这条线路,晚上就得住在山上,才能保证第二天按时出车。而老刘一家人的朋友,基本都住在林岙,住到北林垟几乎等于关了禁闭。
“没事,我身体好。”刘景福这样劝着家人。最后家里人气急了:“人家都往市区调,你还偏往山区跑。要去你自己去。”就算这样,老刘还是服从集团安排,开上了12路公交车。
刚到北林垟那半个多月,刘景福都是一个人住的。一些熟识的村民忍不住劝郭艳玲:“来看看老刘吧,自己一个人住,衣服也没人洗,饭也没人煮。”刘景福是回民,外卖的食物吃不惯。短短的半个来月,他就瘦了一圈。女儿和儿媳妇来山上看他,回家后也都“倒戈”了。郭艳玲心疼了,终于还是打理行李随老刘住到了山上。
不过,老刘有时候还是会让郭艳玲生气。前段时间,郭艳玲不慎摔倒,腿部严重骨折。但老刘都没时间照顾,还是住在瞿溪的女儿请了假,特地上山来照顾的。而在她做手术的当天,老刘也因为出车没时间陪在身边。“其实挺想他在身边的。”郭艳玲无奈地说。可是没办法,老刘这职业,决定了他不能时刻陪在她身边。
“冬天山上冷,换新车前,车子不好发动。我爸凌晨4点多钟就起来,烧好开水把油箱上结的冰化掉,才赶得及6点发车。”女儿刘俊也心疼地说,“还有以前那辆车,方向盘重,加上山路转弯又多。刚开始开12路车,我爸的手臂几乎都是肿的,连吃饭手都在抖。”
在换车前,车半路抛锚是经常的事。刘景福都成了半个修理工了,一些小毛病都是自己搞定。为了开好车,老刘这位以前一天都要抽掉2包烟的大烟枪,还彻彻底底地戒了烟,酒更是点滴不沾。今年3月,老刘请了几天假赶回老家。而回到温州的当天下午,他就赶去广化桥接车。“方便第二天早上出车,实在是不放心别人开。”老刘说。
半天的采访结束后,已是中午的12时47分。因为刚才的回程路上被耽搁了一下,刘景福原计划内仅10来分钟的午饭时间,就这样没了。而老刘对此只是笑了笑,说:“习惯了。”又登上了12路车的驾驶座。
这样的生活,他一过就是十几年。
“只要还开得动,我还会一直坚持下去。”刘景福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