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艺
鼎盛时,温州街头有3500多辆菲亚特出租车,曾令温州人每每自豪宣称:温州的“行”全国第一方便。
“喂,菲亚特!”一声呼唤,个中滋味,也只有经历过“菲时代”的温州人知晓。
正因为温州人对菲亚特有着特殊的情怀,所以,在菲亚特即将从温州消失的当口,如何与菲亚特说再见,一度成为温州人生活中的大事件,市民尤其是许多出租车司机,一时之间感觉有些不能接受。
面对这样一个大事件中复杂的舆情,《温州日报》作为温州地区主流媒体,及时承担起传媒使命,在《温州日报·周末增刊》头版头条刊发长篇新闻调查《温州,告别菲亚特》,在报道事实、做好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关注基层民众的命运和所思所想,为政府与民众搭建了沟通桥梁。
报废,在热议中开始
1994年10月28日,市政府在《温州日报》上发布通告,限定菲亚特在1996年12月26日前全部报废更新,更新替代车型为富康轿车以上档次(含富康轿车)的国产轿车。
通告一出,各界大哗。全面淘汰菲亚特,以富康以及富康以上车型替代,到底是拔苗助长,还是顺应潮流?这个问题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
温州日报副总编辑瞿冬生,时任《周末增刊》编辑室负责人。他清晰地记得当时这一事件是如何触动他们的新闻敏感:“政府发布淘汰菲亚特的通告,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因为‘菲亚特时代’要结束了!”经过与同事讨论,迅速作出决定,派记者潘端嘉和金丹霞共同采写一个有关“告别菲亚特”的调查类稿件。“‘告别菲亚特’是个非常大的社会话题,必须将采访渗透到各个相关方面,让读者对‘为什么淘汰菲亚特’这件事有完整的理解。”
当时的《周末增刊》是对开四版,从1992年起逢周六与正报一起出版,增刊的头版经常刊登深度报道,给了记者写大稿的平台。
矛盾,在采访中凸显
两位记者兵分两路。潘端嘉采访市公路管理处等政府有关部门,了解作出淘汰菲亚特决策的缘由和目的——菲亚特车源断绝,车型老化,已经不能适应第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的温州。金丹霞的采访任务则是寻找、采访出租车司机和市民,了解各界对淘汰菲亚特的看法。
“二次创业中的温州,马路越建越宽,房子越造越高,当时市公路管理处工作人员有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交通就如同一个城市的“脚”,如果菲亚特继续在温州开下去,就好比一个人西装笔挺,脚上却穿着草鞋,很不协调。”随着温州城市发展新时代的到来,菲亚特疲惫了,新的、高档的车型必然要取代它。多年后的今天,两位记者仍感叹“历史无情”。
动手写稿时,有了困惑。采访出租车司机时,记者发现:虽然有司机乐于更换车型,但不少司机对淘汰菲亚特不能理解,怨言也很多。这些情况能不能写,能不能见报?
“有意见的司机更多地从‘市情’上考虑,对更新后的车型能否适应温州表示担忧;价格也是出租车经营者选择车型的重要因素,当时富康轿车售价15万元,一些司机对这个价格表示难以接受。”金丹霞回忆,对于淘汰菲亚特这件事,一些市民的感受也很复杂,“一位接受采访的环城东路陶姓市民认为,菲亚特牵涉到温州的形象问题,一下子消失了,感觉惋惜。”
“新闻报道要唯实,经过与记者讨论,我们决定不回避矛盾,把这些意见真实地反映出来,最后就有了1994年11月12日刊发的《温州 告别菲亚特》。”回顾那次报道,瞿冬生说,“还是感到欣慰。在解读政府决策的同时,给百姓话语权,上情下达,下情上知,创造了沟通机会。而我们作为媒体,在整个事件中保持了自己的判断和独立思考精神。《温州 告别菲亚特》获得了当年省好新闻一等奖,这是《周末增刊》第一次拿到如此高的荣誉。”
跨越,在协调中实现
《温州 告别菲亚特》见报后,因其表现出的社会关怀和多元化的言论表达格局,各界反应积极,出租车司机及广大市民通过党报舆论渠道表达了利益想法、宣泄了情感,政府也通过党报向公众详细解释了政策的合理合法性,最终,民意与政府达成共识。20多天后,也就是1994年12月3日,温州市出租车行业迎来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天,《温州市出租车客运管理办法》颁布,同一天,100多辆新型出租轿车参营仪式在市人民广场隆重举行。
随后,温州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2001年8月,市政府又颁发了《关于市区出租车更新标准的公告》。按此公告要求,温州市区出租车现已全部更新为第三代出租汽车。温州出租车完成了它的“激流三部曲”。
菲亚特远离温州人的生活十多年了,但至今,很多人还会提起“菲亚特”这恋恋不舍的谢幕。2003年2月24日,随着牌照为浙CT2812的“菲亚特126P”驶入温州博物馆,菲亚特时代在温州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穿街走巷的小小“菲亚特”,是一代温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从1985年起,菲亚特“驮”着温州,与这里的人们共同见证了温州第一次创业的十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