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古老印染技术的最后遗存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08-17 00:00:00

洪涟

浙江南部,世代婚嫁都以一种蓝靛印染的被面为必备嫁妆聘礼。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习俗仍在浙南山区流传。这种蓝染被面被学者称为“蓝夹缬”;民间则有夹被、方夹被、大花被等多种称谓。

历史上,浙南一带戏曲发展繁盛,前有南戏、后有永昆;声腔粗犷、句句都是本色语。明末艺术家徐渭将之点评为“村坊之音”,他认为这些“俗而鄙之易晓”的戏文,“流丽悠远……听之最是荡人”,远胜于那些晦涩难懂的所谓雅作。

浙南民间人人好戏,从春社到冬祭、戏事曲声几无停歇。印染艺人往往也是戏迷,他们边做活计边哼戏,并将戏情信手拈来,刻为花版,染为被面。如此这般,永嘉昆曲或乱弹,大大方方上了夹被。有趣的是,一床蓝夹缬上的16片图像,总是左右8个相对倒置排列,尽显江南合被夫妻分头暖脚而卧的趣俗。

一床蓝夹缬,就是一出戏;一床蓝夹缬,相伴主人一生。

历史的最后一抹靛蓝

蓝夹缬,是中国印染史上精彩之唐宋彩色夹缬的余绪。

古汉语里,“缬”字就是专指在织物上印染出图案花样。夹缬的文献记载上溯可至秦汉,《二仪宝录》语:“秦汉间有之,不知何人造。”隋唐时,利用花版完成复色印花的夹缬技艺成熟;中原到沿海、江浙到蜀川,夹缬印染布地域非常广阔。“醉缬抛红网”、“成都新夹缬”,夹缬成为唐代诗人装点词句的宠物。目前世人所见传世夹缬最早的就是唐代作品,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里,它们被奉为世界级别的古代珍宝。元代以来,棉织品大行其道,棉染夹缬的染料消耗巨大,彩色夹缬被迫向单色发展,后发展为使用蓝靛做染料,靛青单色蓝夹缬成型。而后,纸版印染的出现,遂让木版夹缬印染走向衰落。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蓝夹缬仅留存于浙南的土地上,而且用途单一,仅作被面。此外,蓝夹缬最重要的变迁是其纹样的内容和题材,从传统的花鸟鱼虫,演变为晚清浙南戏台上那些生龙活虎、委婉婀娜的生旦净末丑。

从遍布中华大地的复色夹缬,到浙南山区那最后的一抹靛蓝,走过千年,蓝夹缬成为中国古老印染技术的最后遗存。

制作工艺与纹样

蓝夹缬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打制、夹缬印染三部分。花版雕刻分为:平木版,贴粉本,刻纹样,通水路,拓粉本等环节;靛青打制分为:浸泡、加灰、打花、沉淀等环节;夹缬印染分为:准备坯布、准备染料、坯布上版、下缸上色、漂洗晾晒等环节;其中花版雕刻为关键。夹缬印染的一个完整构图,往往是左右对称、主题相同。

根据学者张琴的田野调查及整理,蓝夹缬的纹样题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戏曲纹样,十六堂纹样各自成章,共叙或分叙一至数本戏文,内容有昆曲、高腔、乱弹、京戏等。第二类是花鸟走兽的吉祥纹样,主要作为陪衬出现。刻版艺师多好戏,他们对戏曲的理解,是构成蓝夹缬纹样的重要因素,因而蓝夹缬纹样的流行主要以戏曲纹样为主。刻板艺师对戏文的喜好与谙熟创造了150年的蓝夹缬传奇,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蓝夹缬的纹样发展。蓝夹缬纹样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萌芽、形成、发展、高潮、转型、突围和衰落等七个时期。

蓝色的戏曲图卷

蓝夹缬,不仅其印染技艺古老,它还是中国各类传统染织品中唯一使用戏曲人物和情节为主要纹样的孤例。

中国传统纹样,特别是作为嫁妆的纺织品上,多喜用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喜鹊登梅等吉祥、祝福的喜庆纹样。而浙南蓝夹缬的主要纹样却反其道而行之,使用当地流行的戏文故事做纹样,“李三娘井台遇子”、“穆桂英招亲挂帅”、“柳毅传书”,等,都赫然出现在蓝夹缬上,就连历来为道德家所忌讳的“西门庆戏潘金莲”等也被搬进了洞房。

一床蓝夹缬被面的纹样,由主题纹样和辅助纹样构成。按戏曲情节分有4、8、12片不等的主题纹样,其他为花鸟走兽和婴戏辅助纹样。例如,展品中的昆曲《白兔记》蓝夹缬,中心纹样为——看瓜、岳赘、出猎、团圆等情节;辅助纹样分别为婴戏、花瓶和花篮等。《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记》,并称为四大南戏,与《义侠记》《蜃中楼》等传统戏曲一样流传甚广,版本甚多。在古本版画、民间刺绣乃至砖雕木刻中,均有图像流传。

蓝夹缬的民谣传奇

在浙南山区曾流传着许多关于蓝夹缬的传说和民谣,大多与当地的婚俗相关,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夹被歌》。

夹被歌

四角四耳朵,

四四十六堂。

堂堂放八仙,

嘴嘴放横胭。

这首民谣是学者张琴于2002年在温州采集到的,是由当时78岁的傅小囡阿婆演唱的。短短的四句,概括了蓝夹缬的外观形状、图案特色、婚俗讨彩等内容,并以谜语的形式流传。这些将蓝夹缬与当地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谣和传说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空间,记录了蓝夹缬兴盛和衰落的传奇历史。

这四句民谣解读起来应该是这样:

——蓝夹缬被套的四角通常缝着四小块红布头。

——一床蓝夹缬被套有16个相对独立的方框图案。

——每个方框图案里早期装饰图案为八仙,后来发展成戏曲人物。

——浙南人以蓝夹缬为婚床用品,但又觉得蓝白色过于素淡,于是在婚嫁前夕,由新娘的小姐妹帮助新嫁娘,在被套的每个纹样人物的嘴部涂上胭脂,以求“红显”。也有的地方除涂胭脂外,还用双股红纱线绕蓝夹缬缝上一圈,就更“红显”了。

文中图片均由张琴提供

一床蓝夹缬,就是一出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