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铁皮石斛,期待从农转工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5-01-06 00:00:00

本报记者 张睿

报道组 刘进希 周海港

上月,我市在杭州举行第二届中国(乐清)雁荡山铁皮石斛文化节。一场以县级城市冠名的推广活动,却跨两级在省城举办,这在我市农业领域并不多见。

铁皮石斛在保健品市场上的潜力,是我市农林部门看好其发展前景的原因之一。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报告显示,铁皮石斛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古代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具有“除弊,下气,补五脏虚劳、羸弱,强阴”的功效,1000多年前的《道藏》将它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温州种植铁皮石斛具有天然和历史优势。”市农业站副站长邹文武说。但这样一个具有潜力和独占优势的产业,在我市发展仍算不上成熟,它的威胁,来自逃不开的天敌——农林产品作为第一产业的周期性波动。

先天优势

温州人主导行业资源

到雁荡山旅游的人们多会观看雁荡飞渡表演,这种惊险的高空作业,正脱胎于历史上当地人到悬崖峭壁上采集野生铁皮石斛的活动。温州,尤其是乐清,久有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传统。

来自市农业站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市铁皮石斛种植面积6460亩,一产总产值3.6亿元,其中乐清就种了5000亩,瑞安、永嘉、文成、泰顺等地山区也有部分种植。另一份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报告指出,明朝以来,乐清产铁皮石斛在全国众多产地中“为贵”,这说明乐清是我市铁皮石斛主产地。

乐清市铁皮石斛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宋仙水介绍,目前,当地铁皮石斛鲜条、枫斗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80%,成为温台地区第一个一产二产总产值突破10亿元的农林产业,并先后拿下“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中国铁皮枫斗加工之乡”的国字号招牌。

事实上,不仅温州其他地区,连云南、广西等全国性铁皮石斛种植大省,当地实际种植户和经销户中,多数也是乐清人。“如果算上域外农业,乐清人实际掌控国内产业的比例将更高。”宋仙水说。

民间种植热情影响到政策导向,乐清于2009年出台《关于加快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补助金额最高50万元,扶持力度当时国内最大。这种种植热情蔓延到温州各地区。比如,文成近两年从零起步扩展到约800亩,当地把铁皮石斛纳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阻碍

量增价贱是隐忧

把铁皮石斛和茶叶两大产业进行比较,邹文武认为前者产业成熟度远不及后者,最明显证据就是,茶叶拥有像龙井、铁观音等众多的区域地理品牌,消费者能直观地从区域品牌区分产品档次价格;铁皮石斛行业则缺乏叫得响的区域品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品种培育的混乱。”邹文武一语中的。

眼下,各品种的铁皮石斛,以及品质较次的紫皮石斛、铜皮石斛,都进入市场而价格相差巨大。铁皮枫斗从每公斤上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消费者却无法分辨其质量优劣。

我市特有的山区种植,也加剧了产业发展难度。乐清雁荡、大荆一带,和永嘉、文成、泰顺等山区土地稀少,分散种植增加流转成本,再加上山区劳动力稀缺,雇工工资反而比浙北杭州等大城市要高。

泰顺县深山珍稀植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夏进云讲出了另一个问题:我市铁皮石斛优势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缺乏直面消费者的下游产品和品牌。此次在杭州举行的展会上,我市参展企业带去的绝大部分是鲜条、枫斗、花、粉剂等原料和初加工产品。但很多人来问的却是“有没有胶囊卖?”粗加工的结果导致外地深加工企业压价收购。今年,铁皮石斛鲜条价格只比成本价高出一点,两三年后,我市产量还要再增加一倍,高利润—大量种植—价贱伤农的周期性循环,将隐约初现。

应对之策

农林业转型二三产

想避开量多价贱的恶性循环,邹文武总结说,温州铁皮石斛产业要从一产向二产甚至三产升级。正如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斯金平指出,铁皮石斛制成颗粒、胶囊,才是目前市场的主导产品,口服液、饮料则是潜力产品。以省内天皇、森宇两家企业为例,它们的铁皮枫斗颗粒,单个品种产值均超5亿元,两家企业就抵得上乐清整个行业产值。

乐清铁皮石斛行业正在迎头赶上。宋仙水表示,本地企业已申报了5个保健食品批文,有的正在准备生产。当地政府也修编《铁皮石斛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变,提升产品深加工能力。

《规划》显示,乐清将主攻目前市场的颗粒、胶囊等成熟产品,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一至两家,实现加工产值20亿元。同时,该市将整合产业链上游优势,建成一批规范化种植精品园和森林食品基地,尤其是推广立体种植,以集约土地、提升亩产产值。在产业链末端,建立辐射全国的铁皮石斛专业市场,依托电商平台和温商渠道,实现市场交易20亿元。甚至结合山区景区资源,开发相关健康养生文化旅游。

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斯金平乐观预计,铁皮石斛不仅能吸纳我市大量山区居民就业,产区农民还能依靠这一产业,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超5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