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晶莹
科技是好肥料,“肥沃”土地壮大农业;科技是催化剂,丰富餐桌充实口袋;科技是生产力,服务三农推动发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起点上,我们回顾近年温州农业科技工作成绩,先以一组数据说明——
过去五年来,我市各地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农业和农村科技计划项目4457项,投入科研经费2.95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级农业和农村科技项目616项、7624万元,安排市级农业科技项目562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心系“三农”,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科技破难题 技术有保障
报告样本:
平阳是全国最大的鸽蛋生产基地,截至去年8月,全县存笼鸽新增18.6万对,总量达67万对。高产的背后是科技的推手——
2010年,一项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方法,进行鸽早期性别鉴定的技术研发成功,使雏鸽的性别鉴别成功率达到100%。“原来需要养5个月的一对鸽子,现在只需要半个月,就可以将雄鸽子辨别出进而作为乳鸽上市。”平阳县星亮鸽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说,辨出性别后,还可采用“双母拼对”的方法,提高蛋鸽年产蛋量,并通过减少公鸽数量及养殖时间来降低饲养成本。
记者了解到,平阳多雏鸽喂养技术、鸽蛋奶加工技术、乳鸽人工饲养技术、乳鸽加工技术和鸽产品滋补机理等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并效益明显。“双母拼对”使每对种鸽每年产蛋量从45枚提高到80枚左右;运用童鸽分子生物学性别鉴定技术后,每培育1只种鸽可节约成本20元左右;鸽蛋保鲜关键技术的突破,使鸽蛋保鲜期延长一倍,达到60天……
样本分析:
鸽蛋虽小,面子却大,在平阳有一支强悍的专业科技队伍专门为它服务。
该县邀请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博导卢立志、浙江大学副教授陈有亮等4位专家担任顾问,具体负责项目技术研发、指导和服务工作。多家鸽业龙头企业还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温州大学等大专院所合作,为鸽子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2006年以来,我市围绕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基地、农户对接,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各类产品发展迅速,选育并经省级以上审定新品种22个,其中2个得到国家级审定,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选育的甜玉米“金玉甜1号”在长江以南的省份获得大面积推广。申请专利或农作物新品种权27项、授权22项;推广新品种100个,推广新技术142项。课题“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及超级稻中浙优1号的选育与产业化”获得2008年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浙优1号现已成为我市的中晚稻主栽品种;“甬梗2号A及所配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选育及产业化”项目,获201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甬优6号、甬优9号、甬优12号等品种已经成为我市平原地区中晚稻主栽品种。
带科技入乡 携农产品进城
报告样本:
泰顺县的碑排原先就是一个猕猴桃专业乡,但由于广大农户过于追求产量,使用了一种生产激素“大果灵”,结果是产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
2005年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工方军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下派碑排,全面推广实用适用技术,实施有机栽培标准,引进“红阳”猕猴桃新品种,培育“华特”猕猴桃稀有品种,不仅增加了猕猴桃产量,还极大提高了猕猴桃品质。猕猴桃单价从2006年的3元/公斤“涨”到2011年的20元/公斤,5年间翻了近7倍,产值更达到3000多万元,并带动农业观光游、采摘游、农家乐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碑排的主导产业。
样本分析:
一个人凭着一门技术盘活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乡镇的例子在温州并不少见。
鹿城区西片熏鸡加工规模大,已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市食品研究所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专门开展常压杀菌技术的研究,有效延长熏鸡保质期,帮助生产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上戍农民因酿制黑豆酒标准不规范影响酒的质量,当地特派员就开展黑豆酒标准规范技术研究,提升酒的品质,同时填补了黑豆酒生产标准的空白……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13个团队特派员、5个法人特派员,累计选派个人特派员2750人次,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实现了“乡乡有科技特派员”的目标。先后制定《温州市科技特派员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温州市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基层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强化了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建立了量化考核体系,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五年来,累计实施各级科技特派员扶持项目861项,支持经费4546.29万元;推广新技术869项,引进新品种1049个;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864期,累计培训农民9.75万人次;帮助建立各类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388个,创建品牌132个;培育示范基地751个、示范农户22542个、扶持或创办企业129家;帮助乡镇增加总产值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3.5%。2005-2010年连续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被国家八部委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科技助农 载体更多方法更活
报告样本:
种粮问题可咨询作物分院专家,养殖问题就找动物分院,蔬菜出毛病的话去求助蔬菜分院“医生”,疑难杂症就由综合门诊联手医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内首创“农业流动医院”这一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载体,一站式为民解农忧。据统计,该“医院”成立3年来,平均每年为我市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超5亿元。
目前,“农业流动医院”共有服务专家106人,下设园林、动物、作物、蔬菜、农业经济等5个流动分院和1个综合门诊部,实行实体门诊和网络平台门诊两种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分门别类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仅2011年就开展巡诊259次,电话门诊2097人次,定点联系合作社34个,农业企业22个,受益农民8200多人次。
样本分析:
近年,我市充分发挥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农业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坚持科研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为我市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立足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组建了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平台及实验基地,涌现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科研组织,成为我市农业科研推广的重要力量。如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有国家水稻原种繁育基地、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温州综合试验站等9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省亚作所建有农业部“新农药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基地、省花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院重点实验室“亚热带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温州市重点实验室“蝉花资源研究与利用”(培育)、温州市花卉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5个创新平台;省海洋所在5个国家水产产业技术体系中承担了贝类产业体系科学家岗位和浙江综合试验站、虾产业体系温州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工作,同时形成了由乐清清江、龙湾永兴、洞头胜利岙和乐清西门岛四大科研基地组成的科研支撑和成果转化平台。农业科技企业、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19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56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家,市级行业技术服务中心3家。
积极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成立了温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分六个分中心,设立了首席专家、农技推广员和责任农技员。11个县(市、区)全面完成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工作,全市需要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的279个乡镇全部完成实施任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