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颖颖
来自温州银监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37%,达到国际公认良好水平,继续成为全国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地级市。
2005年、2007年和2008年,温州3次获得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评出的金融生态等级最高的Ⅰ级城市。2009年7月,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8年338个城市(地区)信贷资产质量评定》显示,温州的信贷资产质量为AAA,位居全国参评城市首位。
这些数据的背后,正是“信用温州”十年建设所打造的一个优良温州金融生态环境。
信用金招牌吸引多家银行
在今年国家货币政策紧缩背景下,我市银行业资产质量仍然保持上升趋势,截至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已突破8000亿元,达8418.55亿元,比年初增加1065.46亿元,增长14.5%。
令其他地区更艳羡的是温州不断创新低的不良贷款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越低,就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越小。我市不良贷款率连续11年保持下降,继续成为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地级市。截至2011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为22.47亿元,比2000年末减少30.53亿元,不良贷款比率比2000年末下降7.62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资产质量居浙江省首位,可与花旗、汇丰等国际大银行相媲美。
不断刷新“最低不良贷款率”的温州,被外界誉为最讲“借钱信用”的城市。“温州客户借钱讲信用,风险承受能力强给我很深的印象。”宁波银行温州分行副行长陈文毅说,“温州有这么好的金融生态,反过来可以使总行给予温州倾斜性的信贷政策和灵活的经营权限,使金融机构能够不断创新适合温州民营经济特色的信贷机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信用”金招牌和肥沃的金融生态土壤,促使四方金融机构纷至沓来。截至2011年7月31日,全市共有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八大类4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浙江省银行业机构种类最齐全、网点数量最多的地市之一。目前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已达到1313家。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已有11家在温州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4家为总行直属机构。
“信用”打造健康金融生态
为什么温商对诚信如此看重,“借钱信用”如此为人津津乐道呢?一位银行人士分析,温州的市场机制发育早,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这些充满活力的企业首先保证了借款后的还款能力。而经过资本原始积累的磨炼,以及经历“杭州武林广场火烧温州鞋”等一系列事件后,温商逐渐意识到按市场法则办事、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尤其是2002年我市启动“信用温州”建设以后,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走上质量振兴、品牌立市之路,培养了守信的良好素质。
此外,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离不开“信用”二字,而征信体系则是金融信用体系的核心。“温州人借钱讲诚信,证据在哪里?查查征信系统就知道了。它如实记录企业和个人发生的信用记录。”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长裘晓说。
人行温州中心支行在2005年开始运行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目前全市已有5.5万家企业在企业征信系统建立信用档案,300多万个人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信用档案。随着两大征信系统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征信系统查询量近年来平均保持50%以上的增速。目前,我市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月均查询量由2007年的8余万次上升到2010年的40余万次。今年以来,企业征信系统的月均查询量就达到23.5万次。
去年11月,一家苍南的企业向某行申请500万元流动性贷款。银行通过查询企业征信系统得知,该公司曾有490万元的不良贷款记录,从而暂缓审批了该公司的贷款申请。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商业银行每年通过征信系统查询企业信用报告约250万次,信用报告为银行在放贷审批时提供重要的信用参考依据。随着征信系统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必然大大增加,今后因“失信”而“失宠”于银行的企业会越来越多。
进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体系
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融资难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温州的小企业也同样面对融资的压力。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要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快建设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目前,人行温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的一大工作重点就是要把没有贷款信息的这部分中小企业的信用档案建立起来,通过工商、经贸委、环保、法院等部门单位提供的信息尽量完善信用档案。截至2010年末,全市已累计征集尚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10000余户,其中的3096户入库企业取得了商业银行的授信,尽管占比不大,但是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在缓解融资难问题上的功用初步显现。
此外,作为全社会信用体系重要内容之一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完善和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更多地汇集金融资源,降低农村融资成本,为此,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征集和农户信用评价,全面推进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累计为106.8万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