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经济身份证”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1-08-08 00:00:00

——我市不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叶德初

“民无信不立”、“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千百年来,许多圣贤哲人的言行都道出了“信用”二字的重要性,并把信用作为人生信条加以恪守尊崇。

如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信用更是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甚至是政府,信用都是一个“首要条件”。而温州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影响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经过十年的创建,温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

“信用报告”

备受市民重视

从去年6月3日起,在温州,不诚信者已被纳入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其姓名、住址、债务金额等信息,在该系统里一目了然。那些被法院认定为恶意欠薪、逃避执行,被录入征信系统的“老赖”,各商业银行都有可能限制其贷款融资等金融业务。

“该系统收录市民的信用信息,方便各商业银行、司法机关以及个人的查询,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市民,各商业银行将会根据自己的评级体制,来影响其融资贷款等行为。”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长裘晓介绍道。

目前,征信系统里的信用报告,正逐渐成为每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中。

另外,除了银行的征信系统外,我市今年还建立了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银行征信系统收集的不良记录主要是金融方面的,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将这范围扩大到其他生产生活领域,像酒驾被罚款、开店卫生不合格、经营环境达不到标准等等,都会记录在案。”据市信用信息中心副主任卢金淼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在交警支队、市环保局、市工商局等15个部门单位使用。

根据统计部门对我市社会信用状况的最新调查,95.6%的受访者认可开展诚信建设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我市的个人信用信息建设还不够完善,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及在这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都会很多,但从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个人信用信息建设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企业信用建设

迈入“发展期”

某餐饮企业由于非法使用童工,罚款10万元;某药品零售店,涉嫌销售假劣药品,罚款2万元;某集装箱公司,因车辆伤害事故,罚款11万元……在我市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上,企业的各种不良信用记录都被记录在案,相关部门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全面了解一个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企业信用体系。1994年温州率先出台了《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2002年公布了《信用温州建设总体方案》,接着还发布了《温州企业信用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8月市政府又发布了《温州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此外,“温州信用网”门户网站也应运而生,先后披露了500多家失信企业名单。

“2005年,我市还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启动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城市之一。”据市信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该平台是为了打破企业信用信息在各部门的分散游离状态,实现各部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形成综合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使企业的信用状况方便查询,从而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

据悉,目前,该平台参加信息交换共享的已有工商、税务、质检、社保等19家单位,平台已经汇集了全市10万多家企业的基础登记信息,近200万条企业信用信息,4000多条行政处罚信息。同时,这些信用信息还向有关商业银行开放了数据查询权限,为银行考察企业信用提供参考依据。

我市企业已越来越重视信用建设。如华峰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宁可损失企业利润,也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的质量方针,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滔曾说过,对于奥康来说,最值钱的是消费者的信任。“信用是金”,已成为多数企业的兴业准则。

摘掉假冒伪劣的帽子,并从温州制造,到精品制造,再走向温州创造,企业信用建设在这当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一份关于温州市企业信用的调研报告也提到,温州企业信用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企业信用意愿显著提高,信用能力大幅增强,正处于由“建设期”向“发展期”过渡的阶段。

政府引导

全社会构建信用体系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发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当前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信用起着核心与支柱的作用。它不仅要把自身作为信用建设的主导者,也要把自身作为信用建设的主体之一。

在引导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过程中,我市经历了质量立市、品牌兴业和建设“信用温州”三个阶段,还建立了“信用温州”建设的常设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和经费,使信用建设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着力把“温州”和“信用”相融合,打造一张“信用”金名片。

信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接下来,市政府在引导企业、个人信用建设的同时,将继续加大自身的信用建设。通过政府决策信用、政府执行信用、政府监督信用、政府服务信用、政府商务信用等方面建设,从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府信息公开以及强化失信惩戒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政府公信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