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沙默 报道组 丁志峰) 随着“五大板块”的全面开发,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投用,平阳正加速进入投资产能逐级释放、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区域优势有效提升的黄金发展期。记者从昨天闭幕的平阳县“两会”获悉,该县提出了跨越式目标,即全力打造“五大板块、四级发展动力、八个增长极”,努力进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梯队。
近年来,平阳县的经济实力在转型升级中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预计从287亿元增加到530亿元,年均增长13.1%,超10亿元企业实现“零”突破,5年累计出让工业用地3840亩,开工标准厂房85万平方米,万全轻工基地、昆阳工业园等加快开发,实现工业性投资127亿元;旅游大县建设有力推进,南雁荡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山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陈列馆等一批涉及旅游服务业的工程竣工,昆鳌“两轴四片”及万全湖服务业集聚区等规划启动实施,一批“退二进三”项目积极推进;早香茶、蛋(肉)鸽、马蹄笋、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做优做强,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年均产量在13万吨以上。
在今年的“两会”上,平阳县提出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412亿元,年均增长12%;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年均增长20%。按照“五大板块”布局,以昆鳌新城为城市化主阵地,推进20平方公里新城开发;大力实施滩涂围垦,开工建设100平方公里的飞鳌围垦工程;加快万全开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5年行动计划;完成萧江、麻步两镇合并,打造县域中部新区;加快北港新城开发,增强水头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西部山区发展。大力建设万全现代产业新区,推进平阳经济开发区扩容提升、萧江塑包生产基地建设等,形成多极增长的产业格局,实施“四大百亿产业培育”计划,到2015年,新材料、机械机电、皮革、塑包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超100亿元;实施南雁荡山五大景区开发,加快以革命遗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编制实施南麂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打造平阳旅游品牌。
今年该县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完成政府性投资40亿元,带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力争200亿元。该县将进一步推进昆鳌新城建设,建成昆鳌快速联系通道、火车站大道二期,加快建设道路沿线房地产、安置房项目;全面拉开北港新城建设序幕,启动水头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前期,开工昆水公路、寺前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实施萧江、麻步联合规划,推进两镇合并。重点抓好平阳新兴产业园、万全现代产业新区开发,实现一批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加快实施南雁东西洞核心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翠丰度假村、吴山村“旅游风情小镇”。加快西部旅游“交通网”、“绿道网”建设,实施南麂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南麂科教馆、度假酒店建设。
本报讯 (记者 黄瑚 报道组 翁旭欧 夏安安) 在前天闭幕的泰顺县“两会”上,以生态立县、实现绿色崛起,把泰顺建设成为生态优越、生产发展、生活美好的“三生融合幸福泰顺”,成为了山区县的最强音。
近年来,泰顺县围绕“三个泰顺”建设,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协调发展。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亿元。其中,生态建设卓有成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建成各类特色种养基地17.6万亩,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农产品示范基地42个,建立泰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司前竹木产业园、泰顺石产业园、彭月产业基地4个县级功能区,建立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功能区,完成泰顺县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及全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可研报告等。同时,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类标准,生态环境质量连续5年全省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生态第一县”。
未来5年,泰顺县将“全国一流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主业化”、“‘1+8’组团式发展”等确立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生产发展、生活美好的“三生融合幸福泰顺”。开展县镇村三级生态联创,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乡村,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全面推进“中国美好乡村”建设,营造全国领先的生态人居环境;推进三大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旅游主业化开始凸现,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开工或建成一批事关全局和泰顺长远发展的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项目,“1860”城乡发展格局、新城区框架、交通“411”目标基本实现,中心镇培育初具雏形,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200亿元,实现“翻一番”;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现“小县大民生、小政府大服务”;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34500元、13500元,年均增长12%、13%。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有效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泰顺县将全力推进“十大建设工程”,全年安排建设项目103个,其中新建项目59个、续建44个,计划总投资35.7亿元。在休闲养生型生态旅游业方面,计划投入2.7亿元全力推进廊桥、氡泉、乌岩岭三大景区建设,计划投入2.9亿元推进4个县级功能区的配套设施建设,计划投入1亿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万峰、飞云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600亩;计划投入1.4亿元,推进千百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美好乡村示范、生态乡镇创建等6个项目建设,完成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计划投资4.14亿元,实施扶贫开发类项目6项、产业发展类项目14项、公共服务类项目12项。
本报讯 (记者 沙默 报道组 陈仁想) 随着海西经济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全面实施,海涂围垦工程和交通设施工程的快速推进,苍南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机遇期。记者从昨天闭幕的苍南县“两会”上获悉,该县确定今后5年,要全面实施“双海双区”战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全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
“十一五”期间,苍南县经济继续保持高位稳健发展,大部分经济指标翻了一番。预计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53亿元增加到2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3%;财政总收入从12.8亿元增加到29.5 亿元,年均增长18.2%;工业总产值从344亿元增加到737.5亿元,年均增长16.5%。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被评为省级粮食生产先进县,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工业转型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74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落户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旅游总收入超20亿元。
2011年,苍南县成功获省政府批复,设立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加快了该县“挺进海洋、融入海西”的步伐;推进“双十”工程建设,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71亿元;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争取江南海涂2.4万亩“农转建”获批;顺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把原36个乡镇调整为两大功能区、八大中心镇、两个民族乡,建成112个农村新社区。
在本次“两会”上,苍南县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全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营造良好建设环境,大力实施海涂围垦造地、龙港新区建设、农房集聚改造等“十大建设工程”,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1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完善“三区一带”工业发展格局,突出抓好临港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工业发展大平台;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培育渔港经济,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2012年,苍南县将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苍南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市政道路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龙港城西工业园要确保40家企业年内入驻投产;加快汽车贸易园、浙闽物流中心二期、温州百一仓储中心等项目建设,扶持现代服务业;灵溪功能区要完成县城新区东扩区控规编制,推进江南新区建设,龙港功能区加快江南海涂围垦吹填工程;充分利用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这一重大平台,做好水利、交通、服务业、海洋经济等项目包装,加快围海造地“海域直通车”供地审批步伐,将海涂资源转为可用土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