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在产业链中,企业常常面临这样一条“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和技术,右边是销售和品牌服务。在这条形如微笑般的曲线中,附加值的奥秘更多体现在研发和品牌两端。温州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在过去的2011年,不少企业展开了迷人的“微笑”表情。
本报记者 陈叶绿
温州传统的几大优势产业,基本集中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微笑曲线理论中的底部洼地。对于大多数温州传统制造企业而言,转型升级,将必定面临经济转型之痛,但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经营现状显然已经不能带来利润,成为令人担忧的“成长的烦恼”。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提高等重压之下,过去的一年,温州企业清醒地认识到研发和品牌的重要作用,一批行业“领头羊”变被动为主动,迎刃而上,勇敢带领企业走出低附加值的洼地,悄然扬起迷人的“微笑曲线”。
传统企业:展露“微笑”
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影响的温州,开始加大“曲线”两头的比重。曾经靠制造业起家的不少温州企业,将产业重心向两端作倾斜延伸。
东经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包装的传统制造企业,从以制造为中心到追求研发和服务,东经实现了从“包装制造”向“包装服务”的转型。在研发一端,先后成立科研中心、研发中心,壮大研发力量,开发研发团队,并与国内以包装工程闻名的某大学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水果保鲜纸箱、阻燃军用纸箱、竹废料托盘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在服务一端,在国内包装业首倡整体包装解决方案(CPS)的理念,从向客户提供包装材料升级为向客户提供整体包装服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陆续成为德力西、正泰、天正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森马等一批原本纯制造业企业,更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陆续剥离掉加工制造环节,转而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高端生产性服务。森马集团的虚拟经营模式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到了“微笑曲线”的两个顶端。“我们没有生产线和加工厂,生产和销售‘两头在外’,而将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留在温州总部。”森马集团办公室张杰生说。森马一心一意做品牌,在产品研发、营销管理、供应链整合、信息化建设等服务性环节施力,从牵手超级女声到与金刚狼跨界合作,玩转文化营销和创意经济,让传统产业与消费市场贴得更近。这一模式创新的深度转型,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要效益,为森马赢得了红火的销售业绩。
新兴产业:勾勒“弧线”
在新兴产业的布局里,高新技术企业扮演着“蝴蝶效应”里扇翅膀的角色。我市近些年就孵化培育出不少高新企业,他们突破制造业的老路子,勤练内功,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上下工夫,初步勾勒出“微笑曲线”的漂亮弧线。
浙江瑞迪硅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原来生产不锈钢拉管,重组后转向开发新能源领域。公司一开始就将目光锁定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排放少的新兴行业,主攻太阳能发电用单晶硅产品。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坚,企业自主研发的设备获得16项国家技术专利,单炉投料多晶硅单位能耗产值大大增加。
从零开始,需要挑战的勇气,更需要过人的胆识。据统计,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16家,产品主要分布在电气机械、器材制造、新能源利用、LED照明、生物制药等领域。不少传统产业“转轨”至新兴产业的快车道,在加速扩大产值的同时,将自主创新和科技元素植入生产过程,实现产业高新化和特色化。投身高新技术产业渐成“气候”,正成为温州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引擎。
未来方向:呈现“笑脸”
一方面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出要求,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在科研能力、经费投入上的“先天不足”。进退维谷间,如何攥紧整条产业利润链上的重要环节?扩大市场利润份额的空间在哪里?采访中,不少企业给出的答案是,在“微笑曲线”上做文章:做短中间做强两头。
温州企业以生产制造见长,产业链上的研发、物流、融资等辅业,曾是我们的“短板”。如今,要把这些“短板”变成“长板”,以弥补产业优化提升上的不足。“中小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要加强‘微笑曲线’两端的投入,从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从而更大程度分享产业链上的价值。”一业内人士说。
浙江瑞迪硅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蒋明霞表示:“光伏产业作为高科技和新能源产业,前景一向被看好。除了生产单晶硅棒、扩大生产规模,公司还会把精力花在科技研发上,准备铸造原料多晶硅、投产太阳能电池片,一路完善上游到下游产业链。”
近年来,我市企业积极迈出“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步伐,做出不少富有建设性的尝试。培育公共服务研发平台、加大相关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提供人才引进软环境支持,将有力助推企业一把,让温州产业发展呈现出“笑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