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鸭扁你”,涨价感觉像在飞——回望2010年温州物价涨与跌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12-14 00:00:00

本报记者 姜剑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经济运行数据,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7%,为CPI贡献了74%。

无独有偶,近日由天涯社区发起的2010“年度汉字”调查结果新鲜出炉,“涨”字毫无意外地高居榜首。两项事实均表明:我们正处在物价快速上涨的时代。

农产品上演“涨价潮”

谁也不会想到,不起眼的大蒜会掀开2010年涨价的“序幕“。今年年初,大蒜价格一路走高,批发价从1月份的每公斤8元到8月份的每公斤13元,半年内飙涨150%。网友们借用流行歌曲《算你狠》的歌名,创造出风行网络的“蒜你狠”一词。 “现在我们给顾客提供的酱油醋里都不敢放蒜了。”市区一家东北饺子馆的老板陈先生无奈地说。

紧随大蒜,绿豆成为另一被热议的商品,2月份时每公斤还只有5.5元,5月份时已涨到22元。在绿豆疯狂涨价的态势下,网友们再一次将相声台词“逗你玩”演绎成了网络新词“豆你玩”。

随后,生姜、食用油、白糖、鸭舌等各类农产品开始上演接力赛般的涨价潮,上涨幅度从几倍到几十倍不等。“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系列新词横空出世,遍行网络,连温州特产鸭舌也以“鸭扁你”意外现身。

温州市统计局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涨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美元的持续贬值之下,许多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引起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中存在大量资金而又无疏通渠道,耐储存农产品遭到炒作,被人为推高价格。

不仅是农户,服装厂商也感到了涨价的热浪。“棉花涨得惊人,到了26.2元/公斤,最高到了30元。”温州欧美特服装厂负责人刘先生表示,现在在新疆阿克苏等棉花产地到处都是收购棉花的贩子,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温州人。

老百姓捂紧“钱袋子”

随着生活压力增加,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随之出现了:比如白领变“海豚(囤)”、赴港“打酱油”、网友交流“菜奴省钱攻略”等。

温州市民小文向“海豚族”转变是在11月份开始的。小文说:“媒体说食用油要涨价,我到超市连买三桶;邻居说米面要涨价,我赶紧囤积大米和白面。”还有一些年轻人则开始频繁使用网购、团购以节省开支。网民燕子和她的同事几乎每天都要参与温州团购网的活动,购买商品的品类非常齐全,从食品到衣服,从家具到电器,半年下来累计节约的钱超万元。

有人还打起了“换城”消费的主意。温州康辉旅行社导游小陈告诉记者,经过这番涨价,现在内地的部分日用产品已比香港贵了许多,很多人赴香港后不只买奢侈品,还会购买更多的日用品。

而低收入人群在物价上涨中所感受到的压力则更沉重。在温州开出租车的陈振来自安徽农村,过去都是妻子早上买菜,现在为了节省开支,已改由他收车时从较为偏远的农贸市场带菜回家。他说:“下午的菜比较便宜,一天能省下二三十块钱。”

政府打出调控“组合拳”

农产品上涨冲击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在考验着政府部门稳定物价的决心。

11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此后几天,国家发改委连发4个稳定物价通知,积极调控物价。上周,我市出台了20条举措稳定物价,具体包括加强农业生产,确保当地有效供给;加强物资储备,确保市场应急供应;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稳定等。

一系列调控“组合拳”如雨点般落下,农产品价格终于低下高昂的“头”。日前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近几天市场上的棉花、蔬菜价格有止涨下降的迹象,肉、禽、蛋、油等涨幅收窄。

“前几天卖到每公斤4元的芹菜,昨日已经降到了2.4元。”水心农贸市场的一位菜贩说。温州菜篮子农产品价格行情表显示,前段时间价格较高的菠菜、金针菇等都已明显降价,菠菜批发价为每公斤2.3元,金针菇批发价为每公斤10元,西红柿每公斤3.5元。

调控“组合拳”的效应明显发挥,这给在高物价中“煎熬”的消费者带来些许欣慰。在通胀预期明显、收入差距较大的社会背景下,市民对于物价调控有不少期待。

在日前开展的“19个市直单位公开征集建议”活动中,一位来温打工多年的网友路路说:“在外打工本来就不容易,现在菜价上涨、食堂提价,我们的伙食变得越来越差了。呼吁在稳定物价的同时提高收入、加强保障。”关注物价走势的企业界人士陈先生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价格走势的预警研判,及时准确发布市场信息,以引导生产,保证供应。

“鸭扁你”是眼下流行的时髦语,它反映出鸭舌在短时间内的疯狂涨价。从今年8月份至今,短短四个月时间里,温州鸭舌零售价从每斤72元一路涨至108元,原材料从每吨5万元涨至8万元。“鸭扁你”和“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调侃性网络新词一起,形象表现了今年以来物价上涨的此起彼伏和疯狂势头,更折射出百姓面对物价飞涨的压力和无奈。

编者按:2010年即将过去,如果套用一个网络热词来形容今年的经济态势,“纠结”一词形神兼备。根据经济学家的梳理,中国经济面临多个“两难”问题:人民币升值若过快会面临出口恶化、就业困难,不升值又会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既要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 ,也不能再走一味扩大出口的老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但相应的企业成本也会增加;房地产调控不可半途而废,但房地产萎缩也对经济不利;节能减排要上调资源价格,但当前物价需要控制……

就在这貌似无解的两难纠结之中,我们更需要回顾2010年,以更好地厘清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报记者搜索了一系列2010温州经济热词,试图通过热词热解的形式,以点带面,和读者一起简要回顾这一年来的温州经济事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