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新闻网记者:教育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前说龙湾教育已经迈入了3.0时代,想请问怎么来解释这3.0时代?
龙湾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一富:教育发展关系千家万户,是改善社会民生的重中之重。区委、区政府将其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对待,提出“品质教育、学在龙湾”发展战略。2018年我们的高考上线率跃升至全市第一,中考成绩实现全市“十一连冠”,提前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这可以称为龙湾教育2.0时代。今年,我们又制定出台了品质教育提升新三年行动计划,今年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迈入了3.0时代。未来三年,我们将重点在三方面下功夫,努力将教育3.0做实:
一是在大投入上下功夫。未来三年,我们将投入资金近37亿元,用于新建、扩建4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我们还专门设立1亿元的品质教育提升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提升教育质量。力争到2021年,实现优质学校覆盖面达80%以上、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98%以上,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浙江省公民办协调发展示范区”。
二是在创品牌上下功夫。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强化名校合作,先后与浙师大、华师大等建立教育战略合作关系,上海世外、上海欧顿等一批优质教育品牌相继落户。今后三年,我们还将助推中通国际学校、温州道尔顿小学等民办学校发展,努力实现公办、民办教育“两翼齐飞”,进一步打响“品质教育·学在龙湾”品牌。
三是在强师资上下功夫。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未来三年,我区将实施教育人才“331工程”,也就是计划培育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30人以上,市“三坛”、区“三名”300人次以上,市学科骨干、区“三坛”等1000人以上,打造一支高质量师资队伍。
总之,我们要在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也就是教育问题上下足功夫,推动各方协同合力,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品牌教育。
温州晚报记者:据了解,龙湾区因为是机场布局地,在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限高”的这么一个局限。但也有一种说法,龙湾虽说“限高”,却可以把城市品质建设“做精做深”。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龙湾如何抓住“精建精美”的机遇,实现“龙湾蝶变”?
龙湾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贾黎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向大家报告,今天上午8:30区委、区政府举行了“迎国庆”三百亿“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此次活动总涉及43个项目,共投资303.9亿元,其中有18个项目是开工,总投资214.9亿元,有25个项目是竣工,总投资89亿元,这43个项目都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建大美”是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转型的重大决策,与龙湾打造“五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相融相通。自2017年启动以来,我区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的热潮,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实现了新跨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拆大整”腾出发展空间。过去几年,我们通过推进“大拆大整”,改造城中村整村(区块)49个,拆迁旧村约占到了全区的1/2,拆除旧房约28000户;搬迁改造旧工业区(项目)27个,搬迁企业1600多家,共腾出土地20000多亩,拆改力度全市最大,仅2017年就拆迁整村(区块)24个。
二是“精心规划”拉高城市标杆。“大拆大整”后,如何让拆后土地重新高效利用,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坚持全域谋划的理念,结合“五个中心”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完善拆后片区功能定位和项目布局。近两年来,实施规划编制4个、控规修编27个、城市设计86个,实现全域控规、重点区块、重点路段城市设计全覆盖,努力形成科技城、东部综合交通枢纽、状蒲片、城市中心区、空港新区五大重点区块联动推进、错位发展的格局。
三是“大建大美”提升城市内涵。我们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加快建设一批“精建精美”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凸显城区特色的重大项目、地标建筑。比如,在状蒲片布局了吾悦广场综合体项目,体量目前居全市首位;在中心区今天刚刚启动建设文化广场项目。目前,全区已累计实施“精建精美”项目187个,现已完成投资273亿元,今年计划开工48个,建成39个。为打造亮点项目,我们还实施了十大民生工程、十大功能工程、十大靓丽工程等三个“十大工程”,高速东进城口景观整治提升工程荣获浙江省园林绿化工程最高奖“优秀园林工程金奖”,瓯海大道龙湾段获评省级最美路段,黄石山公园创成省级综合优质公园。与过去相比,城市的功能配套越来越完善,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向内涵式发展。
总而言之,未来我们将以城区品质、群众满意“双提升”为目标,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精建精美”和“全域美”的华丽蝶变!
龙湾区融媒体记者:龙湾的人才工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前列,接下来龙湾将有哪些具体举措来留住人才,真正成为人才高地?
龙湾区委书记 陈应许: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突出科创人才引育,创成了省“千人计划”温州产业园。目前,我们集聚了海内外领军人才70名,高端人才总数位居全市首位。
作为温州的人才高地,我们希望人才不仅能把龙湾当成自己创新创业的乐土,还能放心地在这里安家落户。为此,我们拿出了“惠才、留才、助才”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政策惠才。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里“人才新政40条”政策,整合历年龙湾人才政策,本着“待遇再加码,条件再放宽”的原则,正制定出台进一步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准备花重金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近两年以来,我区兑现高层次人才奖励超过2200万元,全力确保惠才政策刚性兑现。
二是安居留才。我们全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积极构建“租赁、租补、购补、限价”四位一体的人才房政策体系,让在我们这里创业创新的人才能安下家来。比如,我们将龙湾中心区的黄金地块拿出来用于建设人才房,目前已投用区人才公寓一期4万平方米,可提供600多套人才住宿,同时还推出青年创客公寓约4万平方米,明年高新区人才大厦3.5万平方米也将投入使用,接下来我们还将在浙南科技城区域内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和人才限价房,为高层次人才安心安家在龙湾尽可能创造便利条件。同时,为吸引大学生来龙湾创业就业,我们对于5年内在我区首次购房的,将给以最高15万元的购房补贴。
三是服务助才。我们重点打造了浙南创业创新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商学院教授、成功企业家来龙湾授课,助力人才快速成长。同时,我们还制定出台了“创业券”操作办法,温州首支总规模10亿元的人才基金成功落户我区。此外,我们还在人才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协调升级区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格局。
温州电视台记者:温州市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作为我市唯一兼具海、陆、空交通优势的龙湾,近几年一直致力在打造温州的“虹桥”,当下,这个温州版“虹桥”进度如何?下一步在“大干交通、干大交通”上,龙湾区还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
龙湾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贾黎春:当前,全市上下正轰轰烈烈开展“大干交通,干大交通”行动,作为大干交通的主战场,龙湾是温州境内唯一具备机场、高铁、高速、海港交通的枢纽城区,是温州天然的地理中心。龙湾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交通工作,当前市域铁路S1线、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的完工,正引领城市向东发展,让“郊区龙湾”不断向“都市龙湾”转变。在交通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以下三件事:
一是从落后到领先,温州机场放大龙湾“朋友圈”。机场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自从温州机场1990年通航以来,机场从无到有,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停机坪从3万平方米扩建到50多万平方米;航站楼从不足4000平方米发展到双航站楼近13万平方米;旅客吞吐量更是在去年迈入千万级,成为全国第36个千万级机场。目前,温州机场累计通航城市144个,营运航线160条,在温营运航空公司49家。未来我们将全力争取机场T3航站楼及第二跑道,积极把握高铁新城等重大项目谋划建设的历史契机,使龙湾真正成为温州的“虹桥”。
二是从单一到多元,道路建设构建出行“全网络”。俗话说,想要富先修路。曾几何时,龙湾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道路就是温强公路(即77省道)。1996年全长18.5公里的机场大道竣工通车,2007年市门第一路瓯海大道建成投用。今年我们计划投资43亿元,加快市域铁路S2线、机场综合交通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确保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湾段、市域铁路S1线奥体至机场段、330国道龙湾段等一批在建项目按期完工,并今年要同步开工金丽温高速东延线、通海大道西段等工程,全力投入沿海高铁规划建设。未来的龙湾将建成航空、高铁、市域铁路、地铁、高速、国省道、城市快速路等多元综合的立体交通网络,深度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
三是从低劣到优质,公共交通驶上发展“快车道”。30多年前,在当时的区中心也就是现在的状元街道,最繁华的老街一带,还是依托“状元桥码头”,靠船只往来。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公交线路64条,运营车超800辆,还开通了市域铁路S1线,推出了社区巴士预约上下车的“滴滴”服务,极大方便群众出行。未来,我们将加快推进浙南科技城、空港新区等重点区域的公交覆盖面,新建停车场,打通“断头路”,更大程度保障群众的出行便利。
温州日报记者:媒体曾报道,龙湾主动放弃合成革、电镀、不锈钢等国字号“金名片”,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决心。那么,龙湾如何借自创区建设的大好时机,在丢掉“旧三件”的同时,挖掘“新优势”,转换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龙湾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一富:我们龙湾坚决向带臭、带血的GDP说“不”,我们宁愿牺牲发展速度,也不要带臭、带血的GDP。这几年,我们对产业发展采取“两手抓”的态度,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又在积极培育高新产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对小企业通过小微园建设等方式统一疏导,大的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等手段实现改造提升,做大做强。比如龙湾传统制笔企业“爱好笔业”,原来只有几十亩地,通过机器换人目前年产量达20多亿支笔,现在爱好笔业已经落实240亩土地,可以放开手脚发展。
高新产业培育是最重要的,放弃过去的“金名片”,我们更要亮出新的“金名片”。目前,我们结合自创区建设的定位,正突出抓好三大主导产业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来培育:
一是全力培育以眼视光学为核心的生命健康产业。比如我们与眼视光学科全国排名第一的温医大学合作,引进了中国眼谷项目,计划打造世界一流、全国唯一的眼健康产学研一体化科技产业园,现已签约入驻国内外知名的团队、公司17家。接下来,还有复旦大学温州生命科学创新中心、青山体检与医学研究中心等项目在有序推进。
二是全力培育以激光光电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目前,我区与北大合作成立温州激光与光电子研发中心,与温大合作成立温大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中科院微电子所浙南光电产业园项目也即将落地,全力做优做强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并入选省级创建名单。同时,我们的激光与光电产业园作为全省首个激光与光电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了激光与光电项目22个,激光光电产业的规模与日俱增,现已集聚激光与光电产业企业30多家。
三是全力培育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当前,我们的文昌创客小镇已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它是温州唯一的信息产业省级培育的小镇,现已集聚“互联网+”应用企业600多家。同时,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天心天思集团总部等已落户龙湾,北斗产业基地已正式挂牌,接下来我们还要启动北斗信息产业园项目建设,准备在科技城投入20亿元打造占地约200亩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努力成为辐射浙南的数字经济示范高地。
可以说,当前龙湾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而且目前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像去年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考核上,龙湾位居全市第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将会成为龙湾含金量最高的“金名片”!
欧华联合时报记者:今年,青山控股集团以2018年度342.42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温州市首次上榜世界500强企业。青山控股是从龙湾成长又回归龙湾的企业,这表明龙湾区在培育企业、招大引强方面自有一套“龙湾功夫”。请问,龙湾区在招大引强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龙湾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贾黎春:近年来,我们坚持“抓重大项目就是抓发展生命线”的工作理念,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龙湾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全力推进招大引强。近两年来,我们共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4个,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个,到位内资170亿元,目前青山瑞浦能源动力锂电池、泰昌集团输变电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均已建成投产。青山作为温商“领头雁”回归是一个成功典范,这几年几乎每年在龙湾都有一个项目落户,今年下半年还将开工一个占地50多亩的高端体检项目,同时还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可以说“青山”在龙湾的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在招大引强方面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实施“产业链”招商。我们结合“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和“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围绕产业布局,科学谋划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做强优势产业、做优龙头企业、做全产业链条。比如,围绕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我们去年招引了中国眼谷项目,大力推进眼视光产业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确保全年招引“152”工程项目5个、落地4个,力争招引“500强”项目3个,确保指标“全年红”、任务“全部红”、工作“全线红”。
二是实施“一把手”招商。我们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对重大项目开展“一把手”招商,制定项目签约落地攻坚计划,每个项目挂钩区联系领导,并落实具体牵头责任部门,组成专班加快推进,力促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比如,去年我们招引了总投资75亿元的吾悦广场项目,仅用43天就使项目业主拿到了施工许可证,获得了在座各大媒体的点赞。
三是实施“保姆式”招商。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健全责任机制,我们既当勤于跑腿的“店小二”,也做竭诚服务的“管家保姆”。如近期我们出台了重大产业项目“六个一律”办法,对项目从前期洽谈到竣工投产各个阶段进行保驾护航,确保每一个环节不掉链子。像青山瑞浦能源项目推进中,我们就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创新审批模式,从项目拿地到开工建设,历时仅一个多月,创造了“龙湾速度”“青山速度”。
总之,我们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主动出击、热情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的投资环境,努力让更多优质的项目在龙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凤凰网记者:今年,市委市政府对于“两区”建设进行了新一轮的部署。龙湾是国家高新区、浙南科技城所在地,是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在“两区”建设中,龙湾将怎样践行“两区”建设,怎样作答“民营经济看龙湾”这份考卷?
龙湾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一富:龙湾作为温州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肩负着展示“温州模式”、展现“温州形象”的崇高使命。为全力助推温州“两区”建设,我们做了“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新旧转换”文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们将科技创新作为龙湾转型发展的“华山一条路”,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新十条”、企业上市“十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条”、自创区建设“金十一条”等一揽子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创业。一方面,我们加快“存量”变革,在淘汰铸造、人造革等落后产能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阀门、制笔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提升,扎实实施“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企业的高新化。另一方面,我们加快“增量”崛起,全力推进自创区、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等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设,国科大温州研究院、北大-温州激光与光电子联合研发中心、温医大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成功落地,我们全力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开展科技企业新“双倍增”三年行动,着力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目前我区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27家、省科技型企业868家。
二是做好“内外互动”文章。我们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大与宁波高新区、上海嘉定菊园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科技飞地模式,集聚创新创业高端要素。比如,我们准备与菊园新区共建菊园(龙湾)科技合作基地和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时,我们加大“走出去”“引进来”步伐,积极引导企业上市、跨国投资,实施“凤凰计划”和“鸟巢计划”,推动总部回归、贸易回归、人才回归、技术回归、资本回归,促进龙湾人经济转化为龙湾经济。比如,近年来我们成功招引青山控股、伟明环保装备制造等总部回归。
三是做好“政企互联”文章。我们聚焦“两个健康”的难点堵点,全面落实120项责任清单,积极采取改革创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不断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比如,我们创新推出了“按份额抵押”方式,为龙湾明星五金厂成功授信2000万元;我们还探索推出新建厂区“边建设边验收”机制,促进了“爱好笔业”提前投产。同时,我们还出台了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涉企轻微违规行为“首次不罚”等一系列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撑腰”。在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共收集问题548个,现已成功化解535个,化解率达97.6%。
浙江日报记者:温州提出要“面海向东发展”。作为温州的东大门,龙湾如何盘活发展一盘棋,践行“城市向东”战略?
龙湾区委书记 陈应许:随着温州城市东移步伐的加快,温州从“瓯江时代”迈向“东海时代”,龙湾作为温州城市东向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平台,我们已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独一无二的科创平台优势、无可比拟的综合交通优势,还有丰富的海涂围垦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可谓是非常巨大。所以,龙湾无疑是城市向东面海发展的主角,自2016年底,我区就提出了建设“五个中心”目标,这几年来,我们沿着这个目标一直在不懈努力奋斗。未来三年,龙湾发展的蓝图非常清晰,那就是要争当“五个龙头”,建成“五个中心”,成为巩固提升温州“铁三角”地位的排头兵。
一是争当全市创新驱动的龙头。过去几年,浙南科技城成功落户我区,自创区、高新区成功获批。接下来,我们将依托自创区、高新区等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举全区之力推进自创区、高新区创建和浙南科技城建设,着力打造引领温州发展的科技新城,努力建成温州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争当东部城市升级的龙头。近年来,我们大刀阔斧推进“大拆大整”,城中村改造和旧工业区搬迁力度前所未有,城市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大拓展。目前,我们正以提升城区首位度为目标,加速打造时尚创意板块、科技创新板块、都市中心板块、临空经济板块等重点区块,精心布局实施一批公共配套项目,全力打造“未来社区”,着力提升城区能级,努力建成温州东部城市发展中心。
三是争当东部交通发展的龙头。我们坚持交通先行,现已建成投用T2航站楼、市域铁路S1线、瓯海大道东延及枢纽集散系统等重大交通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海陆空综合交通优势,全力做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力争成为浙南闽北赣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努力建成温州东部综合交通中心。
四是争当东部产业转型的龙头。未来几年,我们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湾区经济、空港经济,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生活性服务业,高标准建设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激活月光经济,努力建成温州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五是争当东部民生改善的龙头。我们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现已创成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省级卫生强区,并获得“中国书法之乡”金字招牌。下一步,我区将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努力建成温州东部公共服务中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