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逐“最美” 温州城竞放文明之花

2020年12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9-09-18 00:00:00

本报记者 夏婕妤

2200多年的建城史,铸就了一座善行天下的温州城。2015年,温州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温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时至今日,我们初心不改,朝着“争当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和标兵”继续追梦:崇德向善,如沐春风;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移风易俗,惠利民生;全域文明,点燃全城荣耀。

崇德向善

呵护“最美”花开

从“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到“善行天下”,道德的正能量逐渐嵌入温州城的肌理,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构筑起精神文明的图谱。

在这份图谱中,有爱岗敬业的90后教师陈莹丽,高速紧急救下全车乘客的谢上璠,为救护车带路的外卖小哥卢湖成,有连续15年匿名捐款的“兰小草”王珏,关键时刻飞身“抢救”中型挂车的“飞车侠”刘文忠……

正是这些“凡人善举”,一次次擦亮“大爱城市、诚信社会、道德高地”的城市品牌,让温州慈善和道德的高地熠熠生辉。

奔腾江海,源于涓流。在温州有一个地方,它将全城的善行涓流汇聚一堂。第一枚温州市志愿者徽章,一张汇聚众人善款捐赠的收据……一个个物件,向世人细细诉说瓯越大地上的善行。温州道德馆里,还有全市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故事,这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这里也是“善行天下”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现在更成为温州市民必去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争做好人、礼遇好人”已在温州蔚然成风,而“最美现象”的背后,是温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最美温州人”发现、培育、选树、表彰、宣传、帮扶机制。据了解,截至2019年,全市共培育各级各类道德典型1700多人,其中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41人入选“中国好人”、16人入选“浙江骄傲”、166人登上“浙江好人榜”、573人评为“温州好人”。当中央文明办盛赞浙江是全国的道德高地时,温州,正努力打造全省的道德高地。

和谐宜居

共享品质生活

经历大拆大整之后,温州城也迎来大建大美的蝶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破”与“立”之间,温州探索出了新的方向;在城市发展的蓝图上,有了进一步的精雕细琢。

自2015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后,温州出台实施打造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相继推出“两线三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3+1”亮点区块建设、外立面改造、道路综合整治等阶段性环境整治和建设载体。

借力“大建大美”,温州各县(市、区)积极利用拆后的“金角银边”,再造环境:龙湾区规划建设状蒲片文体馆、浙南科技城全民健身中心及6个社区体育中心;瓯海区拆迁闲置土地变身公共体育场,日日人气爆满;洞头南策岛实现居民整岛搬迁改造;瑞安滩涂上崛起高新小微园;永嘉千年瓯窑文化特色小镇生机勃勃……一幅和谐宜居的图景徐徐展开。

还有遍布于温州大街小巷的79家“城市书房”,为城市点亮了一盏盏不灭的阅读之灯;55个BRT“城市书巢”,为温州的“书香空间”再拓最后一公里;1994座文化礼堂,筑起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温州还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乡村文艺繁星计划”,实现政府从“向基层送文化”到“在基层种文化”的根本转变,从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创建品牌

提升城市形象

志愿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凡人善举给城市平添亮色。温州全民“组团式”参与、全域“巡回式”志愿服务活动,涌现了一批志愿品牌项目。

红日亭、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温州晚报记者郑雪君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温州市志愿者注册数全省第一,温州城市志愿者服务指数名列全国第二。

去年,平阳县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试点县,乐清成为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温州正式开启了充满关爱情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踊跃投身到扶贫帮困、助残敬老、文明劝导、保护环境等志愿服务实践中来。“春泥计划”、便民服务、居家养老、技能培训,各县市区通过“文化礼堂”汇人气、聚人心,让基层群众在文化礼堂“身有所憩”“心有所寄”。

据了解,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试点城市,温州还创新共建共享路径,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群众平台点单、政府配送服务体系,全市662家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文艺团体的5082个服务项目集纳到平台上,累计为群众送去4.6万多场次的志愿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了。

温州市民生活的幸福感,还得益于“移风易俗改革攻坚年”行动的持续推进。“简约婚礼进万家”“节俭办丧惠百姓”等活动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在文化礼堂里办婚礼、把丧事从简写进“村规民约”……干部带头、全民行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孝老爱亲、厚养薄葬成了新风尚。

据统计,作为全国移风易俗工作试点,温州婚事新办风尚渐显,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全市共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8.3万起,为群众减轻资金负担约62亿余元,被群众称为减负工程、民心工程。

今年5月份,温州移风易俗工作经验还入选中组部、中宣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的生动案例”,并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材在全国推广。

全域文明

开启幸福生活

一座城市,建筑是她的骨架,环境是她的容貌,而文明程度,则是她的灵魂。

2018年制定出台《温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过斑马线玩手机、共享单车无序停放、养犬扰民、在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做出明确处罚规定,以德法“双治”模式治理城市顽疾。今年1月14日,我市又开出整治“斑马线上低头族”全国首例罚单,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网络阅读量高达3亿+。在“文明礼让斑马线”“车让人,人快行”文明实践活动的持续推广下,市区礼让斑马线守法率超97%。

从文明城市,到以文明县城为支撑的温州文明城市群,温州不仅提升了城市文明的品质,还拉开了“全域文明”的建设框架,率先推动文明创建向基层基础延伸。从文明村镇到“五美”乡村、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为细胞的温州文明城市体,已经勾勒出一幅“全域文明”的图景。

以城带乡、城乡并进的全域文明,凝聚成文明的有机体。“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五美”乡村建设已经在农村广阔的土地上结出硕果;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征程上,瑞安的幸福接力已经梦圆,乐清、平阳正铆足劲,争创省示范文明城市(城区、县城)。

城市的文明蜕变,最有发言权的是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暖心的眼神、一个友好的谦让,一句温馨的话语,都是文明滋养潜移默化的体现,都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

当文明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细节,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城市精细化管理,让交通圈不再拥堵;文明观念的转变,使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深入人心,斑马线前礼让成风尚;城市建设的推进,让老旧小区不断有机更新,背街小巷更加干净整洁;思想道德的强化,使未成年人教育成全民共同责任……

当全域文明点燃全城荣耀,温州将以“归零”的心态再出发,开启新一轮的文明征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