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水稻育种人
本报记者 夏婕妤 通讯员 余少娜
上世纪70年代,温州农科院选育出的一枚小小稻种“珍汕”,惊艳了全国水稻育种领域。它帮助袁隆平突破三系杂交水稻研发的“瓶颈”,以它为主要“亲本”培育出的三系杂交水稻,高产、抗病,品质优良。袁隆平亲笔评价,“珍汕97及其衍生系对选育优良杂交稻组合起了并仍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的确堪称为特优的水稻良种资源。从推动杂交稻的顺利向前发展来看,‘珍汕’应是国内外第一流的良种资源。”
从选育“珍汕”系列的林恭松,到陈海星、毛新余、李道品、马国华……一代又一代温州水稻育种人慧眼培育良种,他们把温州水稻育种的研究成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抗病育种
“珍汕”良种全国推广
报道摘录:浙南日报 07295期 002版 1983.03.13
市农科所助理研究员林恭松、陈敬荣等十多位同志,1963年以来先后选育成功十三个水稻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800万亩,对增产稻谷起了重大作用。这十三个水稻良种是:珍汕96、珍汕97、珍汕98、红珍、胜龙、珍龙13、温革、温珍、温矮早、早丰收、军协、温选10、温选青。它们具有抗瘟性强、适应广、产量高的特点,产量一般比原来推广品种增产一成左右,深受农民的欢迎。“珍汕”被转育成杂交水稻不育系后,成为全国优良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亲本。
亲历者林恭松:“虽然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大事,但这件大事却关乎14亿中国人的温饱。”耄耋之年的林恭松,谈起当年选育“珍汕”系统的经历,眼睛里抑制不住激动与满足。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正是甄选出“珍汕”系列良种,助力袁隆平院士育成三系杂交水稻,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温饱。
悠悠古瓯地,浓浓乡土情。借助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气候资源,温州水稻栽培历史久远,水稻育种研究由来已久。其中温州育种人精心培育的稻种“珍汕”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慧眼相中,成为三系杂交水稻的重要“亲本”。
时光回溯至1957年。这一年,当踌躇满志的乐清小伙林恭松从浙江农学院毕业分配到了温州地区农业试验站(1958年改为地区农科所),一段水稻育种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始。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怎样做好水稻栽培的文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州农科所的育种技术团队面临的一道难题。而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引发全国性粮食和副食品短缺的现状日益严重,迫使温州不得不加快研发水稻良种的脚步。
于是,从小吃过苦,遭过难的林恭松立志:要用毕生所学为家乡父老选育良种,让大家都能吃上饱饭。刚工作没多久,他就提出辐射育种的设想。经过3年实验,温州水稻育种团队选育出“矮辐9号”,成为国际首个利用辐射法育成且能大面积推广的水稻新良种,并迅速推广到浙、闽、皖、赣、湘、鄂,年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
而“珍汕”稻种品系,更是温州水稻育种人的骄傲。
1966年冬,海南陵水县爆发大规模的稻瘟病,温州的实验田也全面发病。然而就在林恭松等人接近绝望时,奇迹出现了。在一大片发病的稻区中,有两个株系共4行的矮秆水稻叶色灿黄,稻秆挺拔,一病不染。他如获至宝,把种子收下来,作进一步的筛选。然而第二年,这批种子在厦门繁育,成熟时出现了脱落现象。最后林恭松等人通过扩大选择范围,终于找到了10株熟期较早的水稻。经过试种,于1968年选育出了抗病丰产的“珍汕”水稻新品种。
正是这一枚小小的“珍汕”稻种,让温州与袁隆平院士结下不解之缘。当时,袁隆平提出了三系杂交育种思路,但是研究进展缓慢。后来他在杂交水稻专家李必湖发现的野败不育株的基础上得到了突破,但在试种过程中,发生了病毒病、稻瘟病等一系列病害。
三系杂交水稻高产不抗病,怎么办?袁隆平束手无策时,来自温州的“珍汕”,让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借助“珍汕”稻种做“亲本”,袁隆平最终攻克了三系杂交水稻抗病性不高的难关。从此,三系杂交水稻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根、繁衍,也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如今,经过长达30多年的大面积应用推广,“珍汕”血统品种和杂交稻的生产应用面积累计达到20亿亩,增产稻谷2146亿公斤,增值2564亿元,成为水稻良种中名副其实的“明星”。
“候鸟”人生
农民丰产是最大心愿
报道摘录:温州日报 12334期 007版 1997.04.30
近日,温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汕优36辐”水稻新品种因推广成绩显著而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汕优36辐”水稻新品种由市农科所杂优室科研人员用我国第一代恢复学与“珍汕97”不育系统配后,经过10余年的南繁北育选育而成。该品种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米质好、省肥高产,前后已在浙江、湖北等7个省(区)累计推广1700万亩次,增产稻各达45亿公斤,增值10亿多元。
亲历者陈海星:81岁,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但陈海星仍热衷于在田间地头奔波忙碌,因为水稻育种是他一生的牵挂。
陈海星说,从事水稻育种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头顶烈日,脚踩泥巴,还要像“候鸟”一样迁徙生活。春夏在温州,秋季去厦门,冬天到海南,常年“候鸟”般的迁徙,只为加快育种进程。而他和毛新余等,正是沿着林恭松等前辈的足迹,继续选育水稻良种,造福一方百姓。
每到冬天,就会有一群人从温州迁徙到海南。不过他们并非是去享受阳光和沙滩,而是去追逐太阳的光与热,为繁育新的种子争分夺秒。这一群人,就是温州农科院的育种科学家们。寒来暑往,他们如同候鸟一样,为着温州乃至全国的“粮仓”,在山与海之间不断往返。
上世纪80年代,常规早稻育种人陈海星和杂交水稻育种人毛新余,成了温州水稻育种研究的“掌舵人”。此时,温州已经承担起全国南方稻田区、省、地三级杂交稻新组合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
为了农民丰产增收,温州农科院的育种专家们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不遗余力地研发和选育一个个水稻良种。陈海星说,烈日、强紫外线、毒蛇、蚊虫,还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寂寞相伴,这就是水稻育种人的日常生活。而每一个水稻新品种的诞生,要经历6-8代的加代选育,需要3年以上的培育时间。
为了这份心愿与坚守,陈海星带领农科院常规水稻育种研究室育成了“矮青3号”“温189” “温907”等早籼良种及“温12”软米丰产新品种,因产量更高,应用期更长,而获得多项省、市奖励。
1976年,温州还在原有水稻育种室内新组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组”,并于1991年成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室”,由毛新余作为温州杂交水稻研究的主持人。在他的带领下,由温州水稻杂交组选育出的“汕优36辐” 在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等七省(自治区)累计推广种植2600万亩以上,亩产500公斤左右,使广大农民的脸上扬起了丰收的喜悦。
磨砺十年
温州良种享誉全国
相关报道:在2019年国家长江中下游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观摩活动中,来自温州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再次惊艳全国。由温州农科院水稻育种科研团队培育的“泰两优217”被评为10个国家核心展示品种之一,得到全国水稻育种专家的青睐。
亲历者李道品:为了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育种人必须深入到田间地头,不定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培训指导。让人欣慰的是,近十多年温州水稻育种团队主持育成一大批早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让温州良种继续享誉全国。
今年9月18日,在长沙“隆平稻作公园”里一项特殊的“比武”火爆进行。来自南方13个省份,89家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575个优良水稻品种在这里集中展示。
谁是2019年长江中下游中稻区最优良水稻品种,谁又是当下最先进的新水稻栽培技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最终有40个优良水稻品种脱颖而出。其中温州农科院水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泰两优217”被评为10个国家核心展示品种之一,得到全国水稻育种专家的青睐,也让温州的水稻良种再一次惊艳全国。
沉寂了10来年,温州水稻育种终于厚积薄发,又一次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温州的育种成果。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温州水稻育种又一次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如今,温州农科院水稻育种团队里,以李道品和马国华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正跃跃欲试。
李道品主攻常规早稻育种和栽培,而马国华则潜心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他们所在的温州水稻育种科研团队,依托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平台,聘请袁隆平院士为首席顾问,不仅承担浙江省和温州市水稻育种重大攻关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国家水稻原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任务。一大批由温州选育的早稻和二系杂交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后扩大示范推广。
据统计,如今温州水稻育种团队年累计推广早晚稻品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较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真正把温州水稻育种的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