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吹的比唱的好听

2020年1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1-22 00:00:00

开栏语 在日趋热闹的温州群文生活中,不时出现一些相对冷门、小众的艺术门类。这些不大为人所知的文化团体,同样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温州文化的万紫千红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编者

前不久,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周建平因公出差温州,特意联系了他在温州的“哨友”、有“江南口哨皇后”美称的陈啸。原来,温州还有一群痴迷口哨音乐艺术的民间口哨达人,他们——

华晓露

说到口哨,或许你会想到抗日战争时期,“抗敌剧社”演的《林中口哨》;或许你会想到张乐平先生《三毛从军记》画册中那两幅三毛穿军装边走边吹的画面;又或许你会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街边那个倚靠在摩托车旁,对着路过的姑娘拉一声长哨的墨镜小青年……

的确,在过去,口哨在不同时间、空间里存在着,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姿态阐述不同的意思。如今,口哨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登上了舞台。会吹、喜欢吹口哨的人很多,但能吹出真正的“音乐”口哨的人却很少。

在温州,有一个口哨音乐沙龙,聚集了一群民间口哨达人。他们来自各县(市、区),从事各行各业,能把口哨吹成乐曲,并以音乐表演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他们吹的比唱的还好听。今年4月,沙龙里的陈啸、张琦等将代表温州参加中国首届口哨大赛。

“江南口哨皇后”陈啸: 口哨不是男人的专利,而是女人的骄傲

你能想象一个女子,双唇合拢,中间留一空,随意往那儿一站,非常流畅、婉转地“萧萧”吹出一首优美的曲子吗?我市就有一个痴迷口哨的女子陈啸,她是温州口哨沙龙的发起者和领头人,担任中国口哨协会副理事长,在全国口哨界有“江南口哨皇后”的美誉。

说她痴迷,一点都不夸张。她的名字、她的网名、她的QQ空间等等都与口哨有关。她在一家家政公司工作,外表平淡无奇,一点都看不出她是口哨达人。但是,当她把双唇一合,吹出一首极其美妙的《同一首歌》时,便让人有种惊呆的感觉。

陈啸于1963年出生于市区一个普通家庭。14岁那年,她偶然间听到邻居大叔在阳台上边晾衣服边吹口哨,心生好奇的她照着叔叔的样子噘起嘴唇尝试着发音“嘘嘘……”,竟然真的发出了声音!如此简单的一声哨,却让陈啸与口哨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凡她喜欢的歌曲,听过一两遍后,便可以完整地用口哨吹出来。

2002年,陈啸偶然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一段口哨节目。喜爱口哨那么多年,陈啸激动得热泪盈眶,突然萌生了“要让口哨这个冷门的艺术在温州活起来”的想法。

当时,口哨在中国尚无一个理想的表演空间和正式的艺术地位。陈啸深知,想发展口哨,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要走。精心策划之后,陈啸在2002年6月,与盲人学校组建少年口哨表演队,手把手教盲童口哨。

“起步时真的很辛苦。”想起那段经历,陈啸感慨万分。盲校在瓯北,陈啸顶着烈日乘渡轮去上课。教盲童比想象中更难,怎样和他们沟通,如何将自己的技巧准确地传递给他们,都是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陈啸2003年带领温州市盲人学校口哨吹奏队以《铃儿响叮当》和《同一首歌》两个曲目,在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汇演中获得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以及指导老师奖。几天后,陈啸又带领他们在第三届浙江省盲、聋、培智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二等奖及最佳指导老师奖。

之后,陈啸除了担任一些地方的业余口哨指导老师以外,还经常去外地参加全国哨友举办的各类活动,努力在温州推广普及口哨文化。

“口哨不是男人的专利,而是女人的骄傲。”陈啸说,女人也能吹口哨,甚至比男人吹得更好。

“快乐口哨手”张琦: 我很把口哨当回事的,当成事业来经营

对于51岁的张琦来说,这段日子确实够忙活的:一是要照常经营自己的复印店,二是将代表温州参加全国首届口哨大赛。

“这是中国首届口哨大赛,我一定得参加,而且一定要取得好成绩。”眼看赛期临近,张琦全然顾不上生意,每天都在网上的口哨房间里,全身心投入练习西洋乐曲和民族乐曲。

在网上,只要输入“快乐口哨手”,就能搜到张琦的一些视频。视频里的他,一头长发,在台上深情演绎教父主题曲《爱的诉说》。

张琦从小喜爱音乐,擅长各种乐器。对口哨也是无师自通。在青年时期,张琦参加了温州首届吉他大赛并获奖,受邀去市广播电台录音。录完吉他演奏之后,他突然想听听吉他跟口哨混声的录音效果。录音师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边弹吉他边吹口哨演绎的《舒伯特小夜曲》,赢得在场人员的阵阵掌声。后来,这首曲目也在电台播放。

“在我的口哨声中,窗外小树的叶子绿了,又黄了。在我的口哨声中,树叶飘落了,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这是张海迪在《口哨》中的一段描写。张琦说,当他第一次从广播里听到自己的哨声后,抬头时,感觉窗外的叶子都发出了光。

如此感性、如此深情款款的男人,对口哨亦是执着无比:我很把口哨当回事的,当成事业来经营。他这么一经营,就是40多年。

2012年,张琦的哨音曾与童声混搭,以一首《天路》在海选中凭借精彩的表演和感染力获得亚军,杀入首届温州市本土春节联欢晚会,获得大家的喜爱。

现在张琦担任中国口哨协会理事,平日常有哨友把张琦的作品放到网上。记者在不经意间,看到一些哨友对张琦的评价:“乐感好,一般的歌曲听上三五遍就能准确吹奏”、“他特别擅长吹慢曲,既能美声又能通俗,吐音、滑音都用喉咙来控制发音,变化自如”……

“伯牙”遇“子期”: 为温州口哨爱好者建一个家

“当时找陈啸找得好苦”、“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在温州还有张琦这么一个人跟我一样痴恋口哨”……说到2007年最初的相识,陈啸和张琦都有种“知音之交,伯牙子期”的感觉。而温州口哨音乐沙龙,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两人一拍即合的情况下建立的。

“我们都想召集口哨爱好者,为他们组建一个家。”这个家,陈啸和张琦为之奔走了近一年。

陈啸说:“温州会吹口哨的人很多,吹得好的人肯定也有,但是大家都是分散的,甚至不知道志同道合的人的存在,彼此之间不认识,所以大海捞针非常艰难。”在多方努力之下,陈啸和张琦聚集了近10人,组成了温州口哨音乐沙龙。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第一次排练的情形。”谈起沙龙活动,让张琦津津乐道的要数2008年夏天的首次“会友”。

当时天气非常热,大家从乐清、瓯海等地赶来,聚在张琦位于市区飞霞路的复印店里,热火朝天地拉哨子。复印店只有五六平方米的空地,几个人没地方坐,全都站着,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大家都汗流浃背,但也乐此不疲。

“那是我们第一次聚在一起合作,第一次有一种和声规范意识,第一次有种团体感。”这是沙龙成员柯建荣的感受。

除了平时在温州进行聚会、切磋口哨技艺之外,温州市口哨音乐沙龙的成员还经常去全国各地参加口哨论坛、会议等,与各路哨友交流口哨经验。汶川大地震那年,该团队还组织捐款,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

如今,这个沙龙有30多人,年龄在25岁至76岁之间。这其中有个体经营者、工人、退休人员、银行职员,还有盲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没有稳定的活动经费,更没有像样的音响设备。但是,他们凭借对口哨的热爱,怀揣梦想,坚持了6年。

现任中国口哨协会理事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周建平告诉记者,自2008年中国口哨协会成立以来,口哨这门艺术发展迅速。它不仅摆脱了之前游离无组织的状态,而且还与世界接轨,产生了不少国际冠军。现在,口哨协会成员遍布全国,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等地水平最高。其中,浙江人数最多。

对于温州尚未成立口哨协会,周建平表示诧异。“温州最强口哨手的水平,在全国是顶尖的。”他说,温州口哨水平不太平衡,最好的口哨手水平相当高,不仅在业内知名度非常高,而且对全国口哨事业的发展贡献很大。“温州应该成立一个口哨协会,让口哨这门艺术在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对此,陈啸也同样期待有更多的口哨爱好者加入他们的队伍,把口哨这个冷门艺术进一步推广开来,让温州口哨团体登上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

延伸阅读见10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