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审批套中审批、中审批套小审批,为盖一个公章要先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公章,如此繁复的审批过程,不仅使温州审批制度建设落后于省内外兄弟市,也成为温州发展环境的致命伤。
龙湾是我市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富于活力的市场发展曾风光无限。然而,囿于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审批环节和前置审批,一个个项目在等待中选择离开,一个个工程变为“蜗牛工程”、后进项目。
2010年12月,继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我市新一轮改革发出强音,直指原有审批制度中繁琐僵化、机械低效的问题,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加法。在龙湾区,以“万达速度”为标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龙湾城市中心区F地块大型地下停车场及其配套工程审批,只用了14个工作日;温州汇联大厦建设属社会投资项目审批,仅用了12个工作日……
眼下,这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仍在各地继续推进。
一个样本
万科二期1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审批部门不是坐等我们将材料备齐,而是提前介入帮助企业审理完成审批程序。”浙江浙南万科房产有限公司报批报建经理张少义,去年全程参与万科二期项目审批,真切地感受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给项目落地带来的便利。
张少义告诉记者,像万科二期1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常审批周期,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一般要经历4个月以上。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去年7月项目立项后,审批流程“走”得异常顺利。“政府的观念在转变,是真正为企业服务。”他说,龙湾区审批职能部门按基建流程,提前介入服务,并派专人与项目对接,打破常规又不违规,绕过了行政许可环节,对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先行技术审查,使得整个审批周期大大缩短。
这种“打破常规又不违规”的做法,正是龙湾探索创新的“双轨”审批制度。在建设项目前期审批中,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实行技术审查和行政批准分离进行,在项目尚未具备报批条件前,有关职能部门提前介入、提前服务,先对项目设计方案、人防、消防等设计提前进行技术审查,提出可行性建议和修改意见。而实践也证明,实行“双轨”审批机制后,审批周期一般在2-4个月左右,而未实行双轨审批服务机制项目,审批周期一般都在6个月以上。
“利用审批等待时间空当,把下一个审批环节能做的事情提前做起来。”从立项到领取施工许可证,整个审批周期只用了28天,而实际审批时间仅用了12个工作日。如今,位于瓯海大道和龙江路交叉口的万科二期,多幢楼房已经结顶。
龙湾经验
破常规却不违规 审批提速又增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同样,对于一个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向前“奔跑”,做到“不输在起跑线上”,也考量着政府的理念和作为。龙湾作为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试验田”,正是盯牢“起跑线”,着力做好四篇文章。
第一篇——简政放权。首先通过“两减一理”转变职能。即减事项又减机构,该区前后6次将行政审批事项从1305项,削减为547项;将长期具有审批职能的内设科室,从85家削减至37家。同时,把审批职能收回到原行政职能单位,实现多科室审批向一个科室集中。其次是“固标定码”,对保留的547项行政审批事项和其它100项服务事项,细化标准定量定制。再次,通过“修分压合”优化环节。
第二篇——做好机制创新。“万达速度”造就了龙湾审批工作的全新速度,也验证了事在人为的道理。为实现“万达速度”的常态化,创新了“模拟审批制”、“双轨审批制”、“联动审批制”等三大审批机制。
第三篇——做好方法改进。在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方面的同时,又推行了提前介入法、节点管理法和无偿代办法等方法,以倒逼责任逆向推动项目目标进度的完成。实行“一张网”全覆盖、“一个库”全兼容、“一站式”全跟踪的“三个一”无偿代办办法,以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为主要内容,形成区代办的中心指导,招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街道功能区管委会、建设指挥部等单位参与,分工协作、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良好代办服务网络。
第四篇——做好内管外控。建立集日常监管、电子监控、网络举报、社会监督、督查考核于一体的立体式监管体系,为依规审批,依法监管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撑。
专家观点
童忠强(市决咨委委员、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仅是高效的改革,而且还是一种服务理念的转变,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抓手。由于政府部门众多,好多部门职能交叉,又有许多审批职能重复,甚至在法律法规中相互冲突,所以我们在简化审批程序过程,还有很多制度设计,需要在推进中创新。
蒋儒标(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审批什么和如何审批,最主要是厘清政府与社会、市场的边界,属于政府管的,该管的管起来。而现在属于该管的没有管,不该管的管了,造成越位。如何审批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整个审批流程、审批环节阳光化和透明化的问题。但到现在为止,审批总体来说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但是阳光化、透明化、公开化还远远不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暗箱操作、各种腐败问题等。
陈宝胜(市决咨委研究员、温州大学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博士)
速度快、效率高当然好,但是,有时候操之过急也不是好事。政府当然要讲求高效率,但是,高效率要保证质量,否则,后续也许会出现一些问题。考虑这个“质量”,是不是能够在保证审批项目速度的同时,推进必要的风险评估,形成更详尽或者说更好的制度保障?
戴振韬(市审管办副主任、调研员)
近年来,我市审批制度改革和审批服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削减事项、规范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强化平台建设各个方面,我们都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审批制度改革平台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温州实践
为转型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自2000年启动第一轮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市已开展了三轮改革,市本级审批事项,从1467项压缩为800项以内。
2010年12月,我市再次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开展职能归并整合工作,进一步促使市本级审批事项的集中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由此,现有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环节,由33个简化为20个,其中房建、交通、水利、市政工程类项目审批时间,从原来平均117个工作日,压缩到30个工作日左右。
围绕打造“审批手续最简、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佳、投资环境最优”的目标,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五个凡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1+6”制度文件,并制定了《温州重大投资及温商回乡投资项目无偿代办实施办法》、《温州市“模拟审批”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
通过规范事项,下放权限,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在全省率先进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基础上,对所有许可事项和非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实体标准化;事权下放到便民服务中心,并建立事权承接数据库;推进四级行政审批服务信息化建设,将市、县、中心镇(功能区)、社区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和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实施范围。
通过职能归并,事项集中,切实提升了平台服务功能。通过重新确定市本级50个审批职能部门的“三定”方案,推动审批职能归并整合,实现批管分离,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大力推进部门审批事项进窗口,做好窗口授权,提升审批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通过减少环节,再造流程,切实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以联合审批、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对分离、“案例援引审批”等审批方式创新,有效缩短审批周期,同时在多证联办机制下,实现证照类审批“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发证”。
通过项目代办,全程跟踪,无偿服务,切实提高政府本位意识。建立项目代办新机制,合理确定代办的责任部门、协办部门,并强化代办项目的全程跟踪和绩效考核工作;建立代办目录库,及时梳理和整合招商引资项目、温商回归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做好代办或催办工作。
通过放开市场,集中管理,切实提高中介机构服务效能。针对中介机构曾经的服务乱象,今年2月,我市中介机构服务管理中心平台正式对外开放服务,通过引进资质高、服务优、技术强、信誉好的中介机构,以促进我市中介服务市场全面发展。
通过加强监管,强化考核,切实落实审批责任制。按照审批责任制和“四查制”的要求,我市对行政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全程代办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施首次办理预登记制度,重点解决办件不录入、假办结、办件时间长等问题。
正是这些制度的不断健全,截至目前,我市市本级审批事项缩减至687项,进驻市审批中心事项606项,事项集中度达92%。去年,全市行政审批办件量达99.8万件,其中市本级17.07万件,承诺件平均提前办结率达97.67%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