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承办的“百砚千姿——杭州古越会馆藏古砚特展”在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隆重开幕,同名图书《百砚千姿》也在文物出版社同步出版。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28日。
作为浙江博物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系列特展”之九,该展从历史、石品和形制等诸方面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古砚文化,让观众大开眼界,还创造了浙博历史上两个第一:一是展出108件(组)砚台和四件文房用具,年代从两汉至民国,形制各异,材质多样,特别是宋砚形美质精,数量质量均超过此前砚展;二是首次有温州藏家在此开展。
古砚虽小,
天下文章皆由此出
百件古砚的主人——46岁的方肖鸣是乐清人,曾在乐清农业银行工作。1989年,他离开单位自己创业,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中华古老的文化对他产生深深的吸引力,每到一地,他必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和博物馆,跑跑古玩市场,听行家讲如何鉴别、把玩古玩,对古董产生了浓厚兴趣。
2005年,已有一定古玩知识和经验的方肖鸣与一位志趣相投的余姚籍好友一起,在杭州吴山广场的通宝城创办了“古越会馆”。最初他们的收藏以越窑龙泉青瓷为主。后来,由于收藏者越来越多,青瓷的价格也被炒得越来越高,方肖鸣便另辟蹊径,转而收藏古砚台和文房雅玩。
方肖鸣把目光投向古砚台,除了其价格尚在低位,还因为他心中早已有古砚情结。搞瓷器收藏时,一次他回乐清,在书店买到一本介绍古砚知识的《守望砚田》,从此对古砚产生兴趣。从汉代至清末,砚台陪伴了中国文人两千多年,其材质的选择和造型的设计凝结着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实用与审美需求,是古代精英阶层留下的重要文化遗物。方肖鸣觉得,古砚非常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极具收藏价值。
在收藏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收藏界的前辈,他们对他帮助很大。《守望砚田》作者杜文和也与他成了好友,让他受益良多。而对方肖鸣古砚收藏指导最多的是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他是古陶瓷专家,也是古砚鉴赏收藏大家。关于古砚,他曾说过一句话让方肖鸣至今记忆犹新:“古砚虽小,天下文章皆由此出。”上月底古砚展开幕时,76岁的刘新园正躺在病床上,但他念念不忘要去参观,不幸的是,他在11月4日病逝上海,为方肖鸣《百砚千姿》写的序也成了绝笔。
六百余方,
宋砚收藏独步藏界
二十几年来,方肖鸣精心收藏的历代古砚已达六百多方。材质涵盖石、陶、瓷、漆、木、水晶、玉石、铜、银等,造型有圆、四方、八方、六方、随形、像生、带足、有盖等多种式样,品类繁复,但以唐宋石砚为最多,尤其是宋砚收藏,堪称独步藏界。
这么多古砚,自然不乏得之不易的。比如引起收藏界关注的南宋海棠形算筹刷丝歙石砚(安徽歙县产石砚,以螺纹粗细划分等级,石纹细密像刷丝一样的叫刷丝,为南宋珍品),小巧精致,造型优雅。这砚是2004年一电工在杭州金都华府工地的废土堆里捡到的,当时方肖鸣一个朋友赶去购买,电工说不卖,然后就爬到塔吊上作业去了,朋友不甘心,在下面等了3个小时,感动了电工,把砚台卖给了他。朋友见方肖鸣比自己更喜爱这砚台,就转让给他。方肖鸣查了资料,发现这个工地南宋时是皇宫的北落马营,即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皇上,先在这里下马,然后步行入宫。这方古砚可能是官员落下,或是宫中有文化的宫女的用具。
再如一方唐代李颢款箕形澄泥砚,就让方肖鸣惦记了好几年,最终如愿以偿收入囊中。澄泥砚与歙砚、端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是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呈现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澄泥砚质地细腻,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等特点,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但其制作工艺在明末清初失传了。如今存世的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方肖鸣的这方澄泥砚长25厘米,而北京故宫同类砚台也只20.5厘米长。5年前,方肖鸣在河南三门峡市一藏友家看到此砚,欣喜若狂,连连叫他开个价,藏友说有人曾出过高价,自己没舍得卖,方肖鸣忙说:“我再多加一点。”藏友说:“不是钱的问题,实在是我自己也太喜爱了。”他家祖上从唐始就世代做澄泥砚,所以他很珍视这方砚台。方肖鸣只得失望而回。去年上半年,方肖鸣攒了一笔钱,又赶到该藏友家,客套一番后提出想再看看这方砚台。藏友明白他的来意,说:“不卖就不看了吧?免得你心里又痒痒。”方肖鸣无奈,也就断了念头。不料到了去年下半年,该藏友打来电话:“最近办事缺钱,这方砚台你要就拿去吧。”方肖鸣大喜,当时手头正好没现金,便东挪西借凑钱买下,过了一段勒紧裤腰带的日子。
本文图片由古越会馆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